咱們都知道,隨著中美博弈的不斷升級,美國將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都視為“國家安全”的威脅,予以禁止。
比如,前有華為手機,後有中國汽車,現在又有大疆無人機。
但是打死中國人也想不到,中國大蒜,竟然也成了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了?
12月11號,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81票對140票通過了國會年度國防法案。
在這個法案裡,美國禁止使用中國製造或採用中國開發的作業系統的雷射雷達技術、禁止同中國線上輔導公司以及為華為提供半導體產品和服務的實體簽訂合同。
這其實都不算啥,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法案中還明確,禁止銷售中國的新鮮或冷藏大蒜!
大蒜怎麼就威脅國防安全了?
美國人的理由是,中國大蒜充斥美國市場,對美國蒜農、他國農業產業和美國消費者造成重大打擊。
但在中國人看來,這完全是扯淡好麼?
2023年中國大蒜產量達到2234.1萬噸,出口量才多少?才223萬噸!也就10%的量。
美國人就受不了了?如果把出口量提高到50%結果會如何?
很多人奇怪,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國地廣人稀,耕地都是大面積農場,適合機械化作業。
所以美國糧食生產極為發達,還有很多農產品出口。
看起來,無論是農業生產規模還是生產效率,都高於中國。
但是呢?
事實上,美國農業水平是低於中國的。
我們看一組數字。
2021年,美國人均農業GDP是674美元。
中國呢?是914美元!是美國的1.36倍!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是如何在人均農業資源偏少的情況下,創造出比美國人均更高的農業GDP呢?
1 虛假的“天選之國”
先說個冷知識,美國是個貧瘠的國家。
很多人估計都驚了,不對吧?
美國平原面積遠遠多於中國。
中學地理課本里面就有什麼玉米帶小麥帶的,都是大規模機械化生產。
農民開著飛機噴農藥,幾個人就能種幾百畝地,是個妥妥的農業大國,怎麼可能是個貧瘠的國家呢?
其實吧,地理書上沒錯,美國確實平原多,但平原多,並不代表不貧瘠。
先看看地理環境。
美國平原雖然叫平原,但其實海拔是很高的。
平均海拔480-1100米,本質上是一個巨大的緩坡高原,和中國那種幾十米海拔的平原不是一個東西。
中國的這種低海拔平原,大都是河流沖積形成的。
這裡的土地沉積了大量的優質土壤和植物所需的礦質離子等,非常肥沃。
美國那種高海拔平原呢?
其實是冰河時期侵蝕型地貌。
表層土壤還算可以,但因為不是沉積型土壤,土層薄,易破壞,表層土壤一流失,就完蛋了。
1934年,過度開墾的美國大平原捲起了人類史上最大黑風暴。
自西向東席捲美國三分之二領土,破壞掉50萬平方公里土地,3億噸土壤被捲入大西洋。
如果我們觀察一下美國中南部的土地,就會發現顏色和中國的紅壤很像,這就是表層沉積土層被風吹走後的結果。

再看看氣候。
我們翻翻地理書就會發現,中國大部分土地氣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美國呢?是亞熱帶氣候。
看到沒?沒有季風倆字。
不要小看這倆字,這倆字帶來的是土地耕作條件的本質區別。
中國,不管哪種季風氣候,都有個共同點:雨熱同期!
也就是說,氣溫高的月份,同時也是全年降雨比較多和集中的月份!
氣溫高有利於植物生長,需要大量水分,而剛好這個時候季風帶來降雨,莊稼長得就好。
美國呢?不是,雨熱不同期!
要水的時候,沒水。不要水了,水來了,造成洪澇災害。
更關鍵的是,這種平原地形,導致美國國土上無遮無擋,很容易出現極端氣候。
我們看看中國,橫向山脈很多,這就可以有效攔阻各種氣流。
比如秦嶺,就完美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寒流,造就了天府之國。
美國呢?中間是平原,東西兩頭分別是阿巴拉契亞山脈與洛基山脈,山脈都是南北走向。
不僅北方一直到加拿大都沒有像樣的東西向山脈阻擋北極的冷氣流,南方直到中美洲也沒有東西向山脈阻擋大西洋溼潤空氣。
簡單的說,北美地形就是一個南北都漏著缺口的穿堂風戶型。
冬天,來自北部的寒潮可以一口氣抵達南部,哪怕德州這麼靠南的地方,也會爆發寒潮。
夏天呢?來自墨西哥灣的颶風動不動就要襲擊美國。
比如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一次就造成千人喪生,經濟損失高達兩千億美元。
這種“穿堂風”式的氣候下,怎麼可能種好莊稼?
現在知道為啥奧巴馬為啥這麼喜歡《三體》了吧?
因為北美就像個地球版三體,先是文明誕生,但沒過多久,就遇到寒潮,文明衰亡。
寒潮過去,文明再次抬頭,結果又來了颶風,文明又衰亡了。
印第安人就在這一次次毀滅中煎熬,根本沒法從原始社會進化到農業社會。
說了一堆地理知識,我們其實思考一個事就明白了:
為啥西班牙人先發現美洲大陸,但在100多年的時間裡,對北美不聞不問,反而死磕南美和中美?
原因就在於,北美這地方,不是人待的啊!
咱們都知道五月花號送北美移民的故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五月花號的航行過程中,只死了5個人。
但到美國後的第一個寒冬,讓船員和乘客各有一半人死亡,包括僅有的二十二個成年女性中的十八個!
要不是印第安人好心幫忙,恐怕現在都沒有美國了。
後來隨著移民越來越多,這些英國人才站穩腳跟。
但他們也只敢長期躲在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的十三塊殖民地上,對翻過山去,開拓寒風特別強烈的大平原,很長時間都沒興趣。
因為氣候實在太極端了,活不下去。
直到十九世紀,因為工業化的不斷進步,棉布衣服的大量普及,還有鐵路建設以及取暖裝置的發明,美國才開始真正開發西部。
再加上化肥農藥產業和打井技術的進步,美國現代農業才真正發展起來。
但哪怕如此,美國的農業水平,也不如中國。
比如小麥,中國小麥畝產常年穩定在750-800 斤的範圍內。
美國從2001-2021 年,小麥平均單產最高紀錄為 2016 年的 456 斤,中國小麥的平均畝產是美國的 1.7 倍左右。
為啥?
就是因為美國的土地太貧瘠了,哪怕用上化肥,也比不上中國。
所以,美國壓根不是什麼“天選之國”。
所謂對美國農業條件好的傳言,都是早年英國人鼓勵移民的謊言,最後流傳下來了而已。
真要是“天選之國”,西班牙人早佔了,還能輪得上英國人?
2 科技賦能
咱們實事求是地說,起碼到70年代,美國的農業水平,其實還是高於中國的。
為啥?
因為從上世紀初開始,美國農業就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石油化學化、水利化。
說到底,美國農業其實是一種工業式的農業。
他們的農場中的農民,其實是被叫做工人(Worker)的,而不是農民(Farmer)。
我們先看看美國的機械化。
美國耕地面積廣大,加上從事農業的人較少,所以不搞機械化根本不行。
20世紀初,拖拉機、收割機、脫粒機等大型農用機械,就開始在美國廣泛普及。
精巧高效的機器只需要技術人員就可以重複操作,大量的人口從農業生產中脫離,美國城市化開始加速。
到1940年,全美的拖拉機總數達到了150萬臺,機械化農業基本完成。
到了20世紀中後期,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資訊科技等的發展,美國農業又進入了自動化階段。
很多60、70後應該都幫家裡幹過農活,特別是收玉米的時候,需要人鑽進密不透風的玉米地中,人工摘玉米穗。
然後還要人工分揀脫粒和晾曬貯存,不僅需要大量勞動力,勞動效率也很低。
但美國呢?
玉米收割機能直接將玉米杆整個鏟進收割車裡,而車內的分揀系統又能自動將玉米棒分離出來。
被分離出來的玉米棒會被傳送帶運出,交給一旁並排行駛著的運輸車。
剩下的玉米杆和其他雜質,則直接從收割機的後部“排”出。
經過粉碎的玉米杆對土地來說,又是天然的有機肥料。
大型的玉米收割機一次可以收割12行的玉米,一小時就能收割330噸的玉米。
只需要開過去一次,地裡的玉米就全部都被收割乾淨了。
這是多麼高的效率!

再看看化肥。
農作物需要透過土壤吸收營養來生長,化肥可以補充土壤中缺失的營養物質,提高土壤的肥力。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的農業肥料是傳統的農家肥,如人畜排洩物、秸稈等。
這種肥料收集、堆漚、運輸、施用,需要許多人花費幾個月的時間。
施肥之後也需要時間長才能分解變成植物所需的養分,而且養分組成不固定,儲存和計量都比較麻煩。
美國呢?
從20世紀初,就開始使用現代合成氨工藝來生產化肥了,氮肥比傳統生物固氮效率提高約100倍。
化肥讓農田從培肥—生產的長週期轉變為連續生產的短週期,極大地提高了農田產出效率。
相比傳統農家肥,化肥養分濃度高,養分含量一般超過40%,是傳統有機肥的10倍以上。
而且因為化肥中的養分主要是無機態的,不需要經過微生物轉化分解,施入土壤中後會迅速被作物根系吸收,在植物生長旺盛階段可以迅速滿足作物需要。
可以說,如果沒有化肥,地球根本養活不了現在這70億人口。
還有水利化。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中國的農田水利很發達,但其實更發達的是美國,為啥?
因為前文說了,美國雨熱不同期,這就導致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利設施,美國莊稼根本就種不活。
所以早在50年代,美國鋪設了通往各個農田的輸水管道,採用了溝灌、畦灌的灌溉技術。
溝灌是美國地面灌溉的主體,約佔地面灌溉的70%以上。
灌水器材主要有多口門給水栓、多出口輸水管、虹吸管等,可同時給8條灌水溝灌水。
畦灌則主要應用於大田密植作物(如小麥等),畦寬10米左右,畦長200米左右。
灌溉時採取大流量快速推進方式,每一畦配一個給水栓,一次灌一畦,從而提高了灌水效率。
那水從何而來呢?地下水。
美國超采地下水非常普遍。
以農業大省加州為例,用水總量中,60%為地下水。
僅中央谷地一地,2007年至2015年期間所超採的地下水,就佔全美地下水總取水量的20%。
但問題在於,美國這種農業模式,眼前看起來可以,但時間越長,越難以為繼,效率也會越來越低。
說白了,美國農業實質上是資本、技術和能源密集型農業。
即採用現代化的設施及農業機械裝備,依賴大量地投入化學肥料、農藥、殺蟲劑、除草劑,用高投入換取高產出。
比如美國的農業機械,生產農機需要的鋼鐵就不說了,光每年的石油,都需要6000-7000萬噸!
農田裡使用的花費,超過4000萬噸,農藥100萬噸以上。
看起來用能源能換來糧食,但這種農業模式有個效益遞減的問題。
由於土壤有機質的減少和土地生態系統的退化,農民必須使用更多的化肥、農藥才能維持同樣的產量,造成能耗翻倍。
以美國玉米為例。
1980 年平均每施用一噸化肥可以收穫15到20噸玉米,到 1997 年,每施用一噸化肥只能收穫5到10噸玉米。
1990年以前的30年,美國糧食單產提高77%,而能耗卻增加了6倍。
1990年之後20年,糧食增產1倍,而農業消耗能量增加了3倍。
而且,化肥用多了,是會汙染的!
美國31個州存在化肥汙染的問題,衣阿華州大泉盆地在1958—1983年的25年間,土壤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
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加之長期的機械耕作,土壤沙化嚴重。
導致平均每年有31億噸土壤流失,每生產一公斤的玉米就要因此流失一公斤的土壤。
而且,超采地下水幾十年後,終於迎來了惡果:地面沉降。
過去的100年時間裡,中央谷地一些地區地下水水位一直在下降。
尤其是到了乾旱時期,水位直降200米,地下水逐漸減少,這才導致該區多地地面下沉。
更要命的是,長期下沉導致粘土層變形,封存在粘土層中孔隙水被釋放,而孔隙水中含有高濃度的有毒物砷。
目前美國25%的土地,已經變成了“毒土地”了。
也正因為如此,美國的農業生產效率,是越來越低,人均農業GDP也越來越低。
相反,中國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效率那是越來越高。
我們都知道,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到來和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快,“誰來種地”“農村凋敝”等問題開始被各界所關注,不少人對此憂心忡忡。
但是十多年過去了,中國農業生產退步了沒有?
沒有!不僅沒有,反而連年增長!
2024年在面臨各種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全國糧食總產量高達70650萬噸(14130億斤),比2023年增加1109萬噸(222億斤),增長1.6%。
為什麼中國能實現連續糧食增長呢?
第一就是農機大量普及。
其實相比美國的大農場模式,中國的小戶耕作很難普及農機,因為農機太貴,農民買不起。
不過,中國探索出了一種新模式:
小農機給補貼,大農機搞租賃。
早在2004年,中國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就規定:
“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應當分別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國家支援推廣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給予補貼。”
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機補貼也越來越多,補貼的比例也很高,在10%-40%不等.
比如2米及以上的履帶自走式旋耕機的補貼額為12900元;
11行及以上的高效能免耕單粒精密播種機的補貼額為45000元;
5行及以上的穗莖兼收玉米收穫機的補貼額為72100元;
大型成套設施裝備的單套補貼最高可達60萬元!
根據農機補貼公示資料顯示,中國已經公示補貼拖拉機、穀物聯合收割機和玉米收穫機29萬臺。
其中拖拉機20.6萬臺,穀物聯合收割機和玉米收穫機各4.2萬臺。
大型農機呢?
中國有了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模式:租賃。
因為小麥是從南向北依次成熟,所以跨區域作業機械,也可以先收割南邊,然後再向北方遷移,這樣不用買太多收割機。
一批收割機就能把全國的小麥都割了,農民只需要花錢租農機就行,平時不用承擔養農機的成本。
資料顯示,在麥收高峰期,單日投入的聯合收割機數量超過20萬臺,最多時達到25萬臺,小麥機械化收割率超過98%!
過去汗滴禾下土的人工割麥子,已經徹底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了。
第二是化肥產業的崛起。
化肥這玩意,在農村很常見,似乎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但事實上,化肥這玩意可是妥妥的高技術產業。
以尿素為例,別看尿素的生產原理就在中學課本上寫著,但想要大批次低成本生產尿素,可沒那麼簡單。
首先需要無煙煤和天然氣,同時具備這兩種礦產的國家,就不多。
其次,氨的合成需要將無煙煤與天然氣透過機器製造成一種含有氫氣和氮氣的原材料氣體,並透過一定手段將原材料氣體中的氫氣和氮氣去除,留下更為純淨原始的氣體。
然後透過一定的比例進行壓縮,使其變成一種氨氣。
再再經過一定的加工,氨氣就可以轉化為尿素或者是硝酸銨。
看起來很簡單,但所需的機械裝置與製造技術門檻極高。
例如與火箭燃料艙同款的空分機,能夠承受70個大氣壓與1300度高溫的容器汽化爐等等。
此外還有一大堆超高要求的裝置與專業的人才進行操控。
一旦一個國傢俱備製造汽化爐的能力,就基本能夠生產一些航空火箭發動機了。
這麼高的技術,一般國家根本搞不定,哪怕已經實現月面著陸的印度,也搞不定小小的化肥。
你看,印度的水稻每畝產量僅約250斤,而中國的水稻平均畝產則在800至1000斤之間。
這就是有沒有化肥產業的差距。
中國的化肥產業,其實建國後就起步了,但因為技術相對落後,產量並不是很大,價格也比較貴。
所以在改革開放後,從國外引進了一系列30萬噸級化肥生產裝置。
隨著中國逐步攻克化肥生產裝置的自我複製和自我迭代,全國化肥廠遍地開花。
早在1997年,中國就摘掉了世界尿素進口大國的帽子,而且成為世界第一大尿素生產國。
到了2018年,中國僅尿素產量就超過了5200噸,佔去了全球尿素總產量的四分之一,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頭號尿素生產大國。
產量上去了,價格自然就下來了,農民也都買得起了。
所以中國化肥使用量開始大規模暴增,直接推動中國糧食產量步步高昇。
第三是現代科技的應用。
中國農業科技起步晚,但是起點高。
在爆發期就趕上了智慧化的浪潮,所以美國雖然農機更多,但生產效率比不上中國農機。
2023年,中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超過10.78億千瓦,農機裝備總量接近2億臺(套)。
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3%,裝有北斗定位作業終端的智慧農機裝備達180萬臺。
在這些智慧農機行列中,以無人駕駛拖拉機、精準施肥噴藥機為代表的高階智慧農機逐漸應用到田間地頭,極大提高了農業效率。
舉個例子,美國的拖拉機,一天只能耕8個小時的地,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工人只能工作8小時。
中國的無人拖拉機呢?
理論上,可以連續24小時連續耕地。
哪怕夜晚也不影響其工作,只要在衛星地圖上確定好作業區域,並保證油料充足就行。
還有已經遍佈農村的植保無人機。
過去我們總是羨慕美國可以拿飛機噴農藥,但現在呢?
飛機噴農藥的成本再低,能有充電的大疆植保無人機低?
更何況植保無人機飛的更低,噴出的農藥更容易附著農作物表面,不至於被風吹走。
事實上,噴農藥只是植保無人機作用的一方面,植保無人機早就被中國農民玩出了花。

比如,有的果農,過去採摘果子,要靠揹簍從山上背到山下,不僅費工費力,而且僱工成了最讓人頭疼的事。
現在靠植保無人機,一次能吊運幾十斤的果子,來回就幾分鐘的事。
甚至在蘇州太湖之濱的水蜜桃和翠冠梨產區,無人機連蜜蜂的活都搶了,開始幫助這些果樹人工授粉。
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各地都在正在探索新型的“無人農場”。
無人拖拉機、無人插秧機、無人收割機……
從耕地、播種、施肥、灌溉到收穫,農業經營者甚至都可以不用下田,就能收穫糧食了。
高科技應用於農業,帶來的必然是農產品的超高競爭力。
仍以美國製裁的中國大蒜為例,美國那麼大的土地,竟然都種不了大蒜麼?
其實不是種不了,而是美國已經不具備大規模生產大蒜的能力了。
中國的成規模出口醫用大蒜(主要提煉大蒜素)是怎麼種的?
立體化農場種植。
根系與智慧感測器相結合,透過監測土壤溫度、溼度、養分含量、酸鹼度等指標,科學預判大蒜生長狀態,並給出相應的養分調整策略。
精準化灌溉技術還能合理調整水分含量、溫度、酸鹼度等引數,使大蒜生長環境更加合理、穩定和適宜,提高大蒜的產量,保證同批大蒜品質一致。
大蒜採摘後,不處理容易發芽,需要用放射性同位素鈷60以6000-7000倫琴的劑量輻射照,防止大蒜髮芽,方便運輸。
運輸過程中的冷鏈也需要具備通風、溫度、溼度條件,否則大蒜素含量就會發生變化。
以美國拉胯的基建條件,就算有地,也沒辦法大規模高品質生產大蒜啊!
3 附加值更高
我們如果仔細觀察一下美國農產品種類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主要就四樣:
玉米、小麥、大豆、棉花。
中國呢?那可就多了。
糧食有稻穀、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大麥、燕麥、蕎麥、大豆、綠豆、紅小豆、其他雜豆、馬鈴薯、甘薯等等等的。
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甘蔗、甜菜、茶葉、菸葉、香料等等。
此外還有瓜、果、蔬菜、藥材、食用菌以及其他工業用農作物等等。
為啥中國的農產品這麼豐富,而美國的農產品這麼單一?
咱們一直都在傳言美國糧商要控制世界糧食,那你應該可勁種小麥和水稻啊,為啥死磕玉米和大豆呢?
原因前面講了,美國的土地不行了。
玉米這玩意大家都知道,耐旱耐寒,不挑地,所以中國總喜歡在犄角旮旯種一些玉米,主要用來喂牲口。
美國呢?是把玉米作為主糧的!
不信看看美國人飲食種必不可少的玉米片就知道了。
玉米這東西,其實不好吃(偶爾啃個玉米棒子還湊合,天天吃也受不了)。
美國人大面積種植玉米,其實就是因為它好養活,對土壤不挑剔。
哪怕在美國的貧瘠之土上生長,只要肥料足夠,也差不多能有還不錯的收成。
此外還有大豆,為什麼美國要拼命種大豆?
就是因為大豆自帶根瘤菌,能固氮,耐貧瘠也耐旱!
棉花也差不多,比較耐旱,一季耗水量只有350立方米/畝,比較適合美國缺水的環境。
說白了,美國不想種一點附加值高的農作物麼?
不是不想,是不能啊!
相反,中國因為土地環境的多樣化和氣候的多樣化。
基本上無論啥農作物,無論附加值多高,中國總有地方能種出來!
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好處,中國農產品不僅從數量上充足,而且充滿多樣性。
簡單來說,就是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吃得豐富,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等一個都不能少。
從內湖的大水面養殖到深遠海的海洋牧場,從東北的林果到天山腳下的水果,從西南高原農業到西北的旱作農業。

中國多元農產品的穩定的供應,造就了“舌尖上的中國”。
——這裡插播一條廣告
貓哥作為重慶人,特別向你推薦自己在家常吃的巴滋味重慶非遺技藝火鍋底料。
多次品鑑,認為配料上乘,口感醇厚,地道正宗。特別在冬天,和家人吃上一頓熱氣騰騰、麻辣鮮香的火鍋,更是其樂融融!
目前上架1個月以來,評價非常好,復購也絡繹不絕,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點選下方小程式購買
⬇️點選下圖即可購買⬇️
為什麼那麼多老外來了中國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對各種小吃店流連忘返?
為什麼韓國人來中國,看到西瓜餵豬破了大防?為什麼日本人來了中國狂炫草莓?
這種心態,從小就習慣食物豐富的中國人是理解不了的,中國人根本無法想象食物單一的國家到底是什麼樣子。
人嘛,都喜歡吃新鮮的,所以一些比較稀罕的食物,自然就具備更大的附加值,也往往成為農業GDP增加的利器。
比如車釐子,過去中國需要大老遠從智利進口,一斤都要上百元,堪稱貴族水果。
可是後來中國人發現,車釐子作為一種喜冷涼、溼潤氣候的水果,在新疆的部分地區有著良好的生長條件。
新疆的雪山山谷夏季涼爽,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車釐子果實的糖分積累和提高品質。
於是大量車釐子開始在新疆生根發芽。
還有陽光玫瑰葡萄,早些年那也是妥妥的貴族水果。
但是到了中國雲南,發現這地方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為陽光玫瑰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
甚至條件比日本還要好,產量更是暴增。
還有牛油果,過去中國只能從智利、墨西哥、秘魯等國家的進口。
但是經過十年研發探索,不斷引種、試種、試錯、改進,不斷消化吸收、研究論證、穩步推廣,國產牛油果已經投產。
目前已經取代了15%的進口牛油果,這一比例還在不斷提高中,也為中國農村脫貧致富增添了新路。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一言以蔽之,美國農業雖然發達,但生產的主要是技術含量最低、土壤氣候條件需求最低的糧食(大部分是玉米),屬於低階農業。
講難聽點,他們種的都是牲畜吃的。
中國的農業,是高中低一應俱全。
不僅有糧食,還有附加值更高的各種各樣經濟作物。
從單位畝產收益來看,是遠高於美國的。
而這,也就是中國人均GDP超過美國的根本原因。
4 發電是核心
中國發達的農業,除了種植業,還體現在養殖業之上。
美國機械化的養豬場算什麼?
中國有立體式的養豬大樓!
美國遠洋捕撈業算什麼?
有中國的近海養殖業養的魚多嗎?
甚至別說近海了,連新疆都出產海鮮了!
再加上中國西北部和北部草原龐大的牛羊畜牧業,同樣遠超美國。
目前,中國養了全世界12%的牛,15%的雞,23%的羊,50%的豬,70%的水產品!
養殖業的發達,帶來的是人均蛋白質攝入量的急劇增長。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最新資料顯示:
中國2021年超過美國,每天的人均蛋白質供應量達到124.61克,美國為124.33 克。
這個人均蛋白質攝入量,是在人均肉食攝入量低於美國的情況下實現。
說明中國人即使不像美國人吃那麼多肉,人們也能以有利於地球的方式增加蛋白質攝入——
植物蛋白,除了公認的健康益處,還具有環保優勢。
所以,要論吃的花樣,別說沒見過肉的韓國人了,就連無肉不歡的美國人來了中國,也要歎服!
不信你去南寧的郊區看看,晚上路邊一片非常壯觀的滿天星燈海,這不是什麼商業CBD,而是火龍果田!
因為晚上燈照能增加產量!
這種奢侈的種田方法,也只有中國人才能想得出來!
背後,就是中國的發電量世界第一!
沒辦法,有了電,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植物生長,說到底,不就是靠水、溫度和陽光麼?
這一切,都可以透過“電”變出來。

要水,託中國幾十年農田水利建設的福,水泵一開,水源根本不是問題,而且還能回收迴圈利用。
要溫度,蔬菜大棚裡面給你加電熱棒你服不服?
至於陽光,就更好說了。
不僅電能管夠,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的一批專家還將稀土材料和LED燈相結合,研發更貼合溫室農業需求的LED光源,以特定的光譜促進植物生長。
這種光源不僅中國已經普及,而且還往美國加拿大出口了不少。
當然,他們是拿去照大麻的……
如此發達的農業,讓中國人的農產品消費傲視全球,算是農產品最豐富的國家。
目前,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超490公斤。
2023年,中國肉類總產量9748萬噸,奶類產量4281萬噸,禽蛋產量3563萬噸。
中國14億多人,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23萬噸肉、9萬噸禽蛋、10萬噸奶。
這些消費,都真真切切體現在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之上。
為什麼現在十五六歲的孩子很多都一米八多?
就是肉蛋奶的充足攝入啊!
所以,一個工業強國,必然是一個農業強國。
中國現在強大的工業實力,已經在農業各個方面有所體現,農業領域也不例外。
美國呢?
美國工業都衰退了,那麼整個農業的衰敗,隨著地面沉降和土壤毒化,也幾乎是一種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