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幸凱
銀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最近,不少人發現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批次“消失”。資料顯示,2025年以來全國共有210家中小銀行因解散或合併而獲批註銷,數量已經超過2024年全年。
此外,雖然目前很多銀行還沒有獲批解散,但其實已經進入瞭解散的程式當中。
不難發現,今年銀行解散的步伐明顯比去年加快了,下半年預計還會提速。
銀行加速退場,什麼訊號?存款還安全嗎?

長期以來,銀行在大眾心目中近乎“金飯碗”,被視為最有錢、最可靠的地方。
但現實一次次敲響警鐘,銀行“不倒”的神話早已被打破。
放眼全球,2008年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引發金融海嘯。158年曆史的銀行,轟然倒下。
在中國,過去幾十年也有過銀行倒閉的先例。
1998年,海南發展銀行發生擠兌風波,政府撥款34億元救急仍無力迴天,最終破產,成為我國第一家倒閉的銀行。
隨後,河北肅寧縣的一家農村信用社因經營不善宣告破產清算;汕頭市商業銀行則因高息攬儲、挪用資金造成壞賬高達40億元,最終被中國人民銀行責令關閉。
2019年,包商銀行因嚴重信用風險被接管,於2020年8月正式申請破產清算,成為我國第一家破產的商業銀行。
今年自年年初起,銀行業出狀況的新聞接連不斷,不少銀行彷彿約好了一起解散。
這股倒閉、退出潮的主角幾乎清一色是中小銀行。
2025年上半年退出市場的210家銀行中,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等中小機構佔據絕大多數。
其中,農商行62家,村鎮銀行88家,信用社55家,農村資金互助社2家,農村合作銀行3家。
央行釋出的《金融穩定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高風險“紅區”銀行共有357家,主要也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村鎮銀行。相反,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幾乎未出現在高風險名單中。
換言之,銀行業風險正呈現向中小銀行集中的特徵。

中小銀行成為倒閉“重災區”,背後有幾大原因。
首當其衝的是營收盈利壓力。
這些倒閉的中小銀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網點少,業務範圍小。經營規模小的同時,抗風險能力也弱,在面對經濟波動、市場風險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很多村鎮中小銀行立足縣域,本身受當地經濟景氣影響較大。不同區域的小銀行,業績分化嚴重。
據統計,341家披露2024年財務資料的村鎮銀行中,231家淨利潤不足1000萬元,近七成勉強盈利,另有70家出現虧損且其中19家已經連續兩年虧損。
銀行盈利主要依靠淨息差,但近年利率下行、淨息差持續收窄,中小銀行不得不降低貸款利率“打價格戰”,結果利差被壓縮得越來越窄。
利潤縮水,風險暴露隨之而來。
有些農村中小銀行體量很小,一旦某個大客戶破產、一筆大額貸款收不回來,就可能直接面臨危機。可以說,在外部經營環境趨緊時,小銀行先天盈利薄弱的短板使其更加脆弱。
其次,除了因自身盈利能力不足無奈破產的銀行外,不少中小銀行解散其實是國家行為。
減少小體量銀行數量,這種“瘦身”實際上是為了“健體”。
說白了,現在不少中小銀行的治理是不規範的,部分運作甚至踩在了灰色地帶,讓這些銀行倒閉就是為了讓整個銀行業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無論是農商行還是村鎮銀行,他們的股東結構都相對比較複雜,很多都有民營企業甚至個人參與。他們入股銀行的目的並非長期經營金融服務,而是藉助銀行渠道圈錢牟利。
“內部人控制”使這些銀行掩蓋了大量風險敞口,也埋下違法違規的禍根。
近年來曝光的案例屢見不鮮:
包商銀行自2005年以來僅大股東佔款就累計高達1500億元,且每年的利息就多達百億元,銀行背後的實際控制人涉嫌透過關聯企業違規控制大比例股權、進行不當利益輸送;
遼寧遼陽農商行的大股東“忠旺系”亦被揭露透過不同實體隱蔽持股並違規開展關聯交易,最終造成銀行嚴重虧損。

股權結構混亂、內部人腐敗,小銀行淪為了股東的提款機,給銀行業帶來了很多不確定的風險。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佈的最新資料,目前我國農商行的不良率達2.86%,個別銀行不良率甚至達到5%以上。村鎮銀行的不良率雖沒有單獨列出,但整體也不會太低。
此外,外部競爭加劇和監管趨嚴,也使弱小銀行的生存更為艱難。
近年來,大型銀行依託金融科技和移動網際網路,將服務觸角延伸至縣鄉市場,密集鋪設網點搶佔農村金融陣地。這使得原本紮根鄉土、服務“最後一公里”的村鎮銀行優勢不再。
一些村鎮銀行員工甚至調侃自己活得像“夾心餅乾”——一方面要面對大行下沉帶來的業務競爭,另一方面還要承受監管層面的高壓。
今年年初,金融監管總局就將“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列為年度重點任務之首,表明了監管化解中小銀行風險的決心。

可以預見,在更高的合規門檻和更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經營乏力的中小銀行被淘汰出局,是大勢所趨。

對於普通人而言,更關心的是:銀行批次“消失”,存款還安全嗎?
對大部分“消失”的村鎮銀行來說,存款安全不必擔心。
它們透過吸收合併的方式轉型為支行或分行,俗稱“村改支”“村改分”,合併方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主,另有一家國有大行參與其中。
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多數被接管的銀行並非真正破產清算,而是成為更大銀行的支行或分支機構,原有的業務、資產、負債和儲戶賬戶都隨之被承接。
換言之,儲戶的錢並未憑空丟失,而是轉移到了更穩健的銀行賬戶中繼續保管。
正如監管部門所強調的,此輪中小銀行密集的合併重組,目的正在於“減量提質”。過去一些“泥沙俱下”的中小銀行被市場出清,有助於降低區域性金融風險,對儲戶來說其實是件好事。
再退一步說,哪怕銀行真的出了問題,還有存款保險制度託底。
2015年起實施的《存款保險條例》明確規定:存款保險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簡單來說,如果一家銀行破產清算,每位儲戶在該行的本金和利息加起來50萬元以內的存款,可由存款保險基金全額賠付。
我國央行測算,50萬元的最高償付限額可以覆蓋超過99%的儲戶存款。
專家進一步指出,就算部分存款超出50萬元限額,也不必過度恐慌。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強調,50萬元只是最低保障線,超出50萬元金額的存款可以透過銀行破產清算的資產繼續受償。
實際上,中國近20年來唯一的一起銀行破產清算案例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在2019年包商銀行事件中,監管部門透過接管、收購承接和破產清算等一系列市場化手段,為包商銀行的個人儲戶存款均進行了完全兌付。
正如董希淼所言,“把錢存在銀行仍然是現在最安全的方式,沒有之一。”

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霾籠罩全球,地緣衝突此起彼伏,通縮壓力如影隨形,普通人如何在這場風暴中守護錢袋子?
我們有份“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199元/年,全年48期,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
最近恰逢智谷趨勢12週年慶!為回饋各位讀者朋友,現在訂閱,我們還將加贈——
1、《5節宏觀分析框架課(音訊)》
2、1場《下半年市場展望閉門分享》
掃碼入圈,看清趨勢,消除迷茫。

參考文章:
1、毒舌財商:《半年55家銀行解散,銀行業加快洗牌》
2、馬江博說趨勢:《大洗牌來臨!今年210家銀行沒了,什麼情況?》
3、新浪網:《最新!八家銀行同時獲批解散,今年消失了18家!銀行沒了我們的存款怎麼辦?》
4、證券時報:《中小金融機構“瘦身健體”提速,年內已有84家村鎮銀行獲批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