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40家銀行,沒了……

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Pro(ID:caimao_shuangquan)
文章已獲授權
7天的時間,40家銀行沒了。
咋沒的呢?被合併吸收或者收購了。
這40家解散的銀行,內蒙古和河北各1家,廣東2家,遼寧36家。
這裡面最大的合併吸收案,來自遼寧,遼寧農商銀行一口氣合併了省內25家農商行和11家村鎮銀行,從數量上來看,絕對算是“最大銀行收購案”。
這個遼寧農商行在去年就合併了30家農信社。
也就是說,1年多時間,遼寧農商行要完成60多家銀行的整合,任務挺艱鉅,但是合併完成,資產規模肯定是暴增,那賺錢能力自然也就咔咔漲。
這也體現了一個大趨勢,中小銀行在加速消失。
啥時候開始的呢?2023年。
到2023年末,全國有449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這一年,77家銀行機構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大名單消失,下半年最快,沒了71家,而在此前的5年間,銀行數量基本變化不大。
今年新名單還沒出,但是據粗略統計,年內有近50家銀行解散了:
1、大吞小,比如新疆銀行合併庫爾勒銀行;
2、村改支,比如梅河口民生村鎮銀行,變成民生銀行梅河口支行;
3、大合併,比如遼寧農商行。
按照這個節奏,今年的數量,可能會更多。
這事兒監管部門也在推動,農信社在向農商行轉型,而實力大的農商行也在對中小銀行進行兼併重組。
未來,銀行大名單,可能只減不增。
這些銀行為啥會被合併呢?競爭力不行,而且特別亂,主要體現在:
1、銀行業的息差收窄,到2023年末,已經跌破1.7%,一季度跌到1.54%,到了歷史新低,降息預期還在,息差的收縮,可能還會繼續,而農村的銀行,本身業務規模就小,掙錢就更難了;
2、壞賬問題,也是困擾,房貸是優質貸款,尚且有斷供的風險,涉農貸款,本來大銀行不願意做,但是盈利壓力下,也在下沉,中小銀行自然就更難,3.34%不良率,是行業均值的2倍。
3、農村金融機構,太多了,有供給過剩之嫌。
舉個例子,2007年,才出現了第一家村鎮銀行,到了2023年,達到1635家,而農商行還有1606家,銀行下沉,遍地開花。
接地氣確實是好事兒,比如拼多多,就從下沉市場殺出來了。
一家殺出來容易,但是3000多家呢?
最後一統計,農村金融機構有3790家,佔全國金融機構總數的84%,而總資產只有56.78萬億,平均每家149.8億,跟平均5000億左右的城商行相比,只是人家的一個零頭,更別提股份制大行了。
本來啊,當初成了這些農村金融機構,目的是紮根地頭,服務農民和農業,大家都知道,這是最不好服務的一個人群,需求多、資產有限、風險高,慢慢的,這些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也走了樣,搞得非常亂,產生了很多風險。

啥風險呢?
1、內控風險,大股東把銀行當提款機;
2、違規風險,違規操作讓銀行陷入經營風險。
還是以村鎮銀行舉例,在鄉鎮一級設立村鎮銀行,註冊資本只要100萬,縣市級,300萬,對於銀行來講,這個門檻是相當低的。
也就是說,原則上,你有錢,能找到發起行,就能開一家銀行,做了大股東,就可以為所欲為。
2018年,河北有一起騙貸大案,案值26億,咋騙的呢?監守自盜。
2014年,浙江溫州的甌海農商行在河北開了兩家村鎮銀行,持股40%,其餘的股權分散,自然人趙強明面持股5%,但是靠別人代持,他成為隱形大股東。
兩家銀行成立1年後,趙強就開始遙控行長、高管,用假資料從銀行貸款,都形成體系了,3年貸了1.7萬筆,總額26億,到案發,還了1萬筆,還有近12億沒還。
後來,這兩家銀行的股權不斷貶值,最終被甌海農商行旗下的另一銀行吸收合併了。
其他的,像大股東涉非吸、非集的案例不少,還有人攜款外逃的。
除了這些,很多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也不太牢靠。
很多銀行趁著網際網路金融這股風,紛紛利用各種金融APP,開始用高利率全國搶存款,但是他們對資金的利用能力、渠道都有問題,最後有的地方確實也就爆雷了,各個省的人都去討債,最後只好地方下場收拾爛攤子。
最後一查,這些銀行,股權代持、大股東非吸、違規攬儲,各種騷操作不少。
最終,還是國家兜底,收拾的爛攤子。
央行的曾對銀行做過評級,高風險銀行有337個,其中農合(農商行、農合行、農信社)191家,村鎮銀行132家,佔到了95.8%。
2020年四季度到2022年四季度,央行的風險檢測預警,413家次,村鎮銀行和農商行,佔了295家次,佔比71%。
那與其這樣,在銀行整體都壓力很大的時候,不如大幅縮減吧,所以對於這些金融機構來說,只有一個大趨勢:
1、還是向頭部集中,大魚吃小魚,是大勢所趨;
2、兼併重組,報團取暖,確實能抵禦風險。
當然,這些銀行消失了,裡面的存款啥的不會有一點點損失,這個大趨勢,你看懂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