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開始出圖之後,網友玩嗨“AI宮崎駿”!然而宮崎駿本人:噁心!這…?

防走丟,大家也可以在“事兒君看世界”找到我

關注起來,以後不“失聯”~

眾所周知,隨著Deepseek衝擊AI市場,AI的“軍備競賽”愈發激烈,國外的AI也都開始抓緊時間“進化”了。
比如上個月,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便發推宣佈,未來GPT-5推出時,免費使用者也可無限使用(不過模型的“智力”會比氪金使用者低一些)。

(Altman原推文)
到本月26號,OpenAI更新了ChatGPT,為其添加了新的AI生成影像功能,官推上用的例圖是這個:

(OpenAI所用例圖)
細看當然還是能看出一些AI味兒,比如真實登機牌的文字是打印出來的,肯定會有一些毛邊,不會這麼“銳利”,但顯而易見,這點小毛病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
簡單地說,GPT這新的影像生成功能推出後,網友們就發現它特別擅長“加濾鏡”,也就是把真實的一張圖片/一段影片,改換成各種各樣的畫風。
比如推上一位網友@BennetWaisbren,就將最近大火的劇集《人生切割術》的片段,改成了不同的畫風。
原片大概是這樣:

(《人生切割術》原片)
黏土動畫風

(AI生成注意)
老版美國動畫風

(AI生成注意)
30年代動畫

(AI生成注意)
著名的皮克斯動畫風格:

(AI生成注意)
東映時期的日本動畫風格,是不是有點阿童木的味兒…

(AI生成注意)
@BennetWaisbren一共改了八種風格,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放一段對比動圖:
(AI生成注意)
然而該功能最強的,恐怕還是生成宮崎駿畫風的圖片。
一經推出,很快就有網友發現,只要輸入“模仿《千與千尋》《龍貓》等吉卜力工作室畫風,生成XXX”之類的指令,GPT就能很快復刻宮崎駿的風格。
如去年奧運會上的“冷酷射手”大叔…

(AI生成注意)
知名梗圖“看自家燃燒的小姑娘”…

(AI生成注意)

(原梗圖)
知名梗圖之花心男…

(AI生成注意)
知名梗圖之“無辜貓”…

(AI生成注意)
知名梗圖之“Daaaaaaamn”…

(AI生成注意)
知名梗圖之“小李一指”…

(AI生成注意)
甚至還有人把《魔戒》的部分片段傳了上去,讓GPT改了。
全影片比較長,這裡截了最知名的部分。吉卜力版“YOU SHALL NOT PASS!”
(原版,AI版對比)
這一“吉卜力化”趨勢在印度似乎很受歡迎,推上能看到不少印度網友做的吉卜力改編。
有的是印度總理莫迪的照片…

(AI生成注意)
還有一些印度神的形象改編…

(AI生成注意)
有的是一家三口的幸福合照…

(原圖)

(AI生成注意)
有的是一家五口全家福…

(AI生成注意)
而除了印度外,韓國網友們的嘗試也不難見到。

(原圖,AI圖)
總之,不到24小時內,“#ghibli(吉卜力) ”、“#Ghiblification(吉卜力化)”等詞條就衝上了推特熱搜,甚至Sam Altman本人都把頭像換成了吉卜力畫風的照片。

(Altman頭像也換了)
顯而易見,世界各地的網友都玩嗨了,可說了半天,我們卻始終忽略了房間裡的大象——宮崎駿怎麼想?
其實2016年,宮崎駿在一部紀錄片中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我完全被噁心到了。如果你實在想做這種噁心的東西,那你做吧,我是絕對不會在我的作品中用這種技術的。”
“我強烈感覺,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

(宮崎駿原話)
實則還是那個爭議不斷的話題:AI生成影像到底是不是對藝術家心血的剽竊?
有的網友以宮崎駿的這段話為憑據,批評這次GPT掀起來的“吉卜力化”熱潮:
“既然這坨垃圾流行起來了,我們該看看宮崎駿本人,吉卜力工作室的創始人,對機器所創藝術的看法:”

(網友批評AI生成)
“坦白講,這整個吉卜力AI的熱潮,讓我替你們尷尬。因為我知道宮崎駿為了保持自己電影的獨特性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而你們呢?把人家幾十年在藝術上的努力當成鬧劇,你們並不珍視它。”

(網友批評AI生成)
“你們可以叫我掃興鬼,隨便吧,但是宮崎駿花了一輩子培養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不是為了讓AI把他幾十年的自律和堅守變成網路梗圖的。”
“為了湊熱鬧,你們就如此輕易地放棄了原則,真是叫人遺憾。”

(網友批評AI生成)
但這裡其實也有個問題——上文中宮崎駿說的那些話,其實並不是完全針對AI的。
當時,有人向宮崎駿展示了AI生成的3D人體模型,用於展示“殭屍走路的樣子”。
因為人類其實很難打破固有印象,想象出一種全新的走路方式;
AI則沒有這樣的限制,它完全沒有“手”、“腳”的概念,想象出的殭屍走得極其扭曲……
(原紀錄片截圖)
宮崎駿之所以反對,是因為這讓他想起了一位身有殘疾的朋友。
推上廣泛傳播的片段——也即上文中提及的“噁心”那段——實則是隻是宮崎駿的原話的後半段,前半段是:
“每天早上…最近沒有,但我都會見到我的一位殘疾朋友。”
“他連擊掌動作都很難做出,他胳膊的肌肉很僵硬,很難碰到我的手。”
“所以現在想到他,再看這些(AI)片段,我很難覺得有趣。無論是誰做了這樣的片段,都對痛苦一無所知。我完全被噁心到了…”

(宮崎駿原話)
所以實則,我們並不能言之鑿鑿地說“宮崎駿一定討厭AI”,最多隻是大機率。
此外,在本次熱潮興起後,有部分外媒聯絡了吉卜力工作室請求置評,也並未得到回覆。
如此,我們算是理清了一個問題,但另一個問題——AI生成影像到底是不是對藝術家心血的剽竊——還是暫時沒有答案。
OpenAI如今官司纏身,早在2023年,就有一批藝術家起訴了該司,理由很簡單:AI生成的影像搶了名氣較小的藝術家的飯碗。
其中一位甚至表示:“我昨天就該付房租了,但我現在還差200美元。”

(報道截圖)
不過,認為自己遭到剽竊的並非只有小藝術家而已。
2023年,偌大的《紐約時報》也起訴了OpenAI,指責該司用《紐時》的幾百萬篇文章訓練AI,侵犯了版權。

(報道截圖)
時至今日,《紐時》和OpenAI的官司仍然在打,也許要等這場官司出結果,我們才能有法律上的依據來回答那個“剽竊問題”吧。
而在此之前,AI的生長將註定野蠻。
即便有藝術家認定自己被AI剽竊,恐怕也是很難維權的。AI圖擠佔人類藝術家飯碗,已成既定事實了。
實際就在上個月,佳士得舉辦了一場拍賣會,專門拍賣一些AI生成的“藝術品”。

(相關報道)
足足6000多人簽署了一封公開信,要求佳士得取消。

(公開信簽名)
然而,佳士得最終仍無視了民間的聲音,於3月初完成拍賣,拍賣總價甚至還超出了預期。本以為總額也就60萬美元,最終卻拍到了近73萬。
其中價格最高的一副“作品”,拍出了277200美元的高價……

(幫大家省錢了-。-)
儘管前路不明,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無論AI把宮崎駿的風格模仿得多好,也仍無法獨立創作出與之水平相當的佳作。

起碼暫時如此吧……

ref:
https://www.404media.co/hayao-miyazaki-who-said-ai-is-insult-to-life-itself-reduced-to-ai-generated-meme-by-openai/
https://edition.cnn.com/2025/03/27/style/chatgpt-studio-ghibli-ai-images-intl-hnk/index.html
——————–
各位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規則又進行了調整
事兒君也不得不跟大家求個三連
希望大家多多點選“在看
喜歡的話也點個分享
這樣事兒君的推送才能繼續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
與大家繼續分享每個開懷大笑或拍案驚奇的好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