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賭贏了嗎?

*由釦子空間生成
最近幾天有關特朗普關稅的訊息可謂眼花繚亂,甚至比4月份更加撲朔迷離,其中引發關注的事件有:
1、對巴西的關稅從10%飆漲至50%首次將“非貿易因素”涵蓋在內,試圖以關稅為籌碼介入當事國內部政治,影響巴西最高法院對前總統博索納羅的調查(《“兩洋鐵路”要來了嗎?》);
2、對加拿大的關稅從25%上漲為35%;特朗普專門點名了芬太尼問題,可實際上美國海關緝獲的芬太尼只有約0.2%來自美加邊境其餘都在美墨邊境;
3把銅關稅和鋼鋁一樣提高到50%,並不斷擴大解釋範圍;
4、對越南20%的關稅稅率傳出有變;根據美媒7月10日的報道,這一稅率及40%轉運稅率是由特朗普單方面宣佈,越南至今未正式接受協議,協議內容亦未公開;
5、特朗普耐心正逐步耗盡,對冗長的貿易談判表示厭煩稱不會再對其他國家一一發出關稅信函,將對沒有發函的國家統一徵收15%或20%的關稅;
6特朗普目前的立場是乾脆拒絕傳統貿易協定程式他公開表示:“我只想讓你們知道,一封信就是一筆協議,我們不可能跟兩百個國家一一談判。

特朗普經常誇大談判結果,把雙方有限度的承諾當作“協議”。美方5月公佈的與英國的“協議”僅有幾頁內容,大量細節仍待繼續談判。
某種意義上講,特朗普的行為讓當下正在進行的許多貿易談判失去了意義,反正下面人說了也不算,各種技術性條款和貿易協定程式也不再重要,一刀切的稅率都由總統親自拍板決定。
曾任美國副貿易代表的Harry Broadman評論道
總統這樣做等於是在掀翻談判代表的誠信基礎其他國家會問:我為什麼要花時間談判我們達成的協議到底是不是最終版協議?’”
作為外交官的前美國東亞與太平洋事務副助理國務卿Scot Marciel則稱
越南對美國的信任恐怕會受到重創純粹從美中地緣競爭角度來看,這將對中國有利。”
特朗普如此霸道,那我們就要問了,到底是什麼給了一封信就是一筆協議”的底氣呢?

美國財長貝森特近日向媒體表示,上調關稅不會造成物價上漲關稅政策引發通脹的擔憂在減退
美財政部資料顯示,5月關稅收入超過220億美元相當於2024年平均水平的三倍——這些收入主要由對等關稅裡那10%的“基本稅率和25%的汽車關稅提供。
按目前的進口結構測算,若進一步對所有進口商品全面徵收關稅,聯邦政府的關稅收入仍有顯著增長空間,極有可能突破每月300億美元的門檻。
這不僅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新的財政彈性,也意味著在全球貿易中“以戰養戰”的戰略工具逐步成型。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通脹資料並未發生顯著波動,三個月的關稅緩衝期頗有“走一步看一步”的試探性意味。
美國5月份公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環比漲幅放緩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之後的核心指數僅上漲0.1%,漲幅低於之前預期的0.3%。
貝森特接受採訪時自信地表示
“反對派希望經濟減速,通脹大幅加劇但是這些情況都沒有發生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
“正如我一直預測的那樣,進口價格實際上在下降假新聞和所謂的‘專家們’又錯了應該將這個調查結果給‘太遲的鮑威爾’(特朗普給美聯儲主席起的外號看看,他一直像嬰兒樣抱怨根本不存在的通脹,拒絕做正確的事
事實上,關稅影響比預期的略小目前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時間今年12月提前到了9月。

前文提到過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Stephen Miran(米蘭一篇文章,根據推算,假設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關稅,只會對通脹產生相當溫和的影響,CPI增幅將在0.6%以內,且只會造成一次性增長,而不持續上升。
米蘭的推算有兩個假設:其一是為了保持出口,多數國家會相應進行貨幣貶值;其二是各國出口供應商寧願降價也會優先保障開工率。
不得不說,真實情況中確實出現了對美出口被迫降價以應對關稅的情況,以《日經新聞》提供的日本汽車對美出口資料為例。
3月至5月期間,汽車出口到北美的價格下跌了17.7%——說明日本車企為了儘可能避免在當地漲價,即使削減利潤也要確保市場份額
這樣看來,在25%的汽車關稅中出口日企承擔了17.7%,美國進口企業和消費者僅承擔了7.3%,即日本汽車製造商消化了關稅帶來的大部分成本
顯然是特朗普敢於繼續透過關稅向其他國家施加壓力的原因之一。

與之相較,儘管中國產品也被加徵了關稅,但根據美國勞工部的資料,按全行業計算,中國產品進口價格在2024年12月至 2025年5月下降了約2%
如果以平均新增10%的關稅作為估計,即八成是被美國進口企業和消費者“吃了下來”——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傳導比例,才讓白宮對中美經貿關係的態度出現微妙轉變

我們有理由相信,特朗普團隊肯定掌握了類似的敏感測算假如關稅主要由出口企業承擔,則傾向於繼續徵收、保留該關稅;假如主要由進口企業和美國消費者承擔,則會考量降低
如此便解釋了為什麼美方在打出高關稅牌的同時,又不停地釋放“可以談”的訊號
這種邊打、邊談、邊調整的策略很符合特朗普的風格此即米蘭宣稱的所謂“最優關稅理論”——不是為了保護主義而保護,而是以最大化本國利益為前提,隨時調整關稅結構和物件。

自七八十年代經濟崛起以來,日本的優勢產業正一個個被美國團滅,汽車已近乎“獨苗”。
特朗普關稅本質上是在賭兩件事情:
第一,對方不敢報復——美方發出的所有關稅信函上都加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採取報復措施,將進一步提高稅率。 
第二,對方不敢漲價,因為漲價會導致市場份額減少乃至失去美國市場,被那些本土供應商或低關稅國家所取代。
不敢報復又不敢漲價,只要這兩“底牌”沒被揭穿,特朗普的關稅遊戲就能持續進行下去,甚至越大越玩越嗨
那美國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這裡面其實是有變數的。
其一是區域協調,比如中日韓、中國與東南亞、歐盟與日韓等形成關稅談判統一戰線或各國在特定產業鏈上達成共識,聯手制約美國。
其二是漲價具有滯後反應一旦出口商連續數個季度承壓、利潤壓縮至極限,為了維持企業生存,不得不向下游轉嫁關稅成本。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美方“高關稅+隨時加稅”的壓力下,各國勢必會調整出口依賴結構,中長期看,美國全球供應鏈中的統治力被削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