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怕誰?美國第三次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楓葉君評
作者:楓葉君
美國政府22日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理由是該機構“推動分裂性社會與文化議題,與美國民意背道而馳”,並強調此舉是“美國優先”外交政策的一環。
又是特朗普總統。記性好的說,特朗普不是退過一次了嗎?說少了,就美國來說,退出該組織已經三次。
第一次在1984年,當時的里根政府指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內部腐敗、管理混亂。2003年,美國重返該組織。
第二次是2017年,美國和以色列雙雙宣佈退出該組織,理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存在“針對以色列的持續偏見”,需要根本性該噶爾,對該組織債務問題表示關注。2023年6月,美國重返該組織。
三次中有兩次發生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可見,不是該組織看不上美國,而是特朗普對該組織意見很大。
美國退出,特朗普的主意,很多中國人的看法好不了。從報道標題就看得出來,《40多年來美國第三次“退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表遺憾”》,《重返僅兩年,特朗普再次“退群”》,等等。
當然,我們的看法只是我們自己的,美國有美國的理由。
白宮副發言人安娜‧凱莉週二表示:“特朗普總統決定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個組織支援覺醒運動、分裂性文化與社會議題,與美國選民於去年11月投票支援的務實政策背道而馳。本屆總統將始終堅持美國優先,並確保我國在所有國際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
美國國務院也發表宣告指出,該組織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關注過度,而該議程是“全球主義、意識形態驅動”的國際發展藍圖,與美國的國家利益不符。此外,該機構2011年接納“巴勒斯坦國”成為會員國,違背美國政策,也助長了組織內部的反以色列言論。
根據聯合國章程第二條第六款,美國的退出將於2026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在此之前,美國仍為該組織正式成員。
當美國與聯合國發生衝突時,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站在聯合國一邊。這是雙符合,符合主流媒體觀點,也符合一般人的直覺。
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例,該組織擁有194個成員國和12個準成員(非主權實體),其宗旨在於透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之間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的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這些東西一亮出來,美國不支援大多數國家的願望,這種觀點馬上就會佔據高地。更不用說,特朗普政府為以色列抱不平,對多數國家支援的巴勒斯坦不感冒。
美國宣佈退出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萊在宣告中說:“我對唐納德·特朗普總統再次決定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表遺憾。這一決定違背多邊主義的基本原則。”
阿祖萊說,這一訊息儘管令人遺憾,但在意料之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已為此做好準備。“近年來,我們進行了重大結構性改革,並實現了資金來源多元化。得益於本組織自2018年以來的努力,美國財政貢獻下降趨勢的影響已被抵消。”
總幹事一下就說到點上。會費,這是關鍵,搞促進,搞交流,出差,開會,沒經費都是白說。 
嘴上這麼說,但心裡並可能一點不可惜。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提供的資料,中國是該組織最大單一捐助國,排在二三位的分別是日本和德國。
美國曾長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最大捐助國,承擔約22%的預算份額,但在2011年因巴勒斯坦加入該組織而停止繳納會費,並於2017年正式退出。儘管拜登政府曾於2023年推動美國重返該組織,但特朗普在2025年再次宣佈退出,導致美國會費問題懸而未決。
法國外交部對美國退出表示遺憾,同時表示支援阿祖萊自2018年以來推動的改革。特朗普再次“退群”的決定,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而言是一次“打擊” 。
特朗普是在乎錢。但是,就因為會費?特朗普就沒有點“情懷”什麼的?這是需要思考的。
阿祖萊的話可以理解為,經過運籌帷幄,組織現在漸漸不那麼差錢了。
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態度還是很誠懇。該組織在官網上的宣告稱,“教科文組織的宗旨是歡迎世界所有國家,並在現在和將來對美國保持歡迎態度。我們將繼續與美國所有私營部門、學術界和非營利組織的合作伙伴攜手合作,並將與美國政府和國會開展政治對話。”
這正好解釋了美國為什麼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退群”。因為退了,還可以加入,手續也簡單。說白了,美國來去自由。
還是因為客大。客大,店就得讓著客。
當初特朗普政府第一次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時,澎拜新聞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由於美國長期拖欠會費,教科文組織不得不削減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如此,儘管美國一直拖欠不交,但只要美國還是正式成員,就使得教科文組織有國際代表性,而現在退出的話,無疑會對其它國家繳納會費、支援教科文組織的活動構成負面影響。”
這裡的“國際代表性”可能在有些人聽來很刺耳。從教科文組織自身來說,沒有美國,是不是覺得“缺點什麼”?這不是簡單一句“會費基本上還可以”能解決的。
相信很多人會說,離了美國照樣過。但是,正因為我們不是這些組織,所以才可以這麼說。這就叫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坐在總幹事的位置上,每天要為組織全盤考慮,肯定是另一番思維。聯合國相關組織和美國打交道,莫不如此。實際上,不管教科文、世衛還是其他組織,他們都希望美國在。說白了,老美不能走。
一旦要走,各組織基本都是統一口徑:門敞著,歡迎隨時回來。
國際社會是更現實的社會。美國是混出來了,準確說,人家早就混出來了。之所以現在很多中國人看不上美國,是因為覺得我們也終於混出來了。潛臺詞是:它走了算什麼?有我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