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石球、鬥百草:明清時期的古人,沒有手機玩什麼?——揭秘500年前獨屬於中國人的“運動會”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2263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 

“咚!”一顆打磨光滑的石球滾過青磚地面,圍觀的人群爆發出喝彩。這不是現代保齡球館,而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北京街頭。在沒有手機、電視的明清時期,古人的娛樂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豐富。 
圖1 小兒踢石球圖
歷史課本常聚焦於帝王將相,卻鮮少提及普通人的嬉戲時光。那麼,在科舉苦讀、農耕勞作之餘,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如何消遣?他們玩什麼?怎麼玩?這些遊戲又如何影響社會?
讓我們翻開《帝京景物略》《清嘉錄》等古籍,走進一場別開生面的“明清運動會”。  
一、全民運動:從宮廷到市井的遊戲熱潮
1.“踢石球”——明朝的“高爾夫”
在明代,踢石球是一項風靡市井的硬核運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樂此不疲。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京師小兒以石球為戲,或以足蹴,或以杖擊,以為勝負。
圖2 小兒踢石球(2)
這種遊戲又稱“蹴石球”,規則類似今天的足球或保齡球,只不過球是堅硬的石質。玩家用腳踢動石球撞擊目標或用杖擊石球,但技巧更復雜石球需經雕刻,地面常設障礙,甚至衍生出“背身踢”“繞樁踢”等花式玩法。石球的製作頗為講究,需選用光滑堅硬的石材,大小如拳,經匠人精心打磨而成。明代《五雜俎》提到:"燕市有踢石之戲,石球圓滑如卵,富家子弟競相角逐。"可見,這項運動不僅流行於街頭巷尾,甚至成為富家子弟炫技的娛樂方式。  
圖3 參賽者用木杖擊石球
清代畫家徐揚的《姑蘇繁華圖》中,可見市井孩童爭踢石球的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女子也參與其中。萬曆年間《酌中志》提到,宮女們“春日踢石球為戲”,打破了“女子不宜運動”的偏見。  
2.“鬥百草”——植物學家的競技場 
在顧祿的《清嘉錄》中提到:“長安鬥草,贏者得佩蘭”,講的就是“鬥百草”這項運動。這項風靡明清的戶外活動,規則簡單卻暗藏玄機:兩人各執一草莖相交對拉,斷者輸。但真正的高手會提前數月準備尋找纖維堅韌的薊草、車前草,甚至用秘法浸泡加固。鬥百草遠不止兒童運動,更是一場融合植物學、文學與競技的“文化賽事”。
圖4 兩小孩專心鬥草《群嬰鬥草圖》(區域性)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吐槽:“吳中鬥草者,掘地三尺求異種。”可見其狂熱程度。更風雅者則比拼誰能說出更多花草典故,堪稱“古代植物大戰殭屍”。明萬曆年間《宛署雜記》記載一個有趣的現象:端午日,京郊農婦敢用狗尾巴草挑戰官家小姐的靈芝草。這種短暫的身份平等,在階級森嚴的明清社會實屬罕見。
圖5 女子圍坐鬥草圖
二、運動背後的社會密碼
1. 節令與狂歡:被儀式化的遊戲 
明清遊戲絕非隨意消遣,而是緊扣農耕節律。《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講述的就是清明節踢鍵子的運動;清代《揚州畫舫錄》描述瘦西湖上“龍舟爭渡,槳影如飛”,就是描寫端午競渡時的熱鬧場景,觀眾甚至擲銀錢入水激勵選手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實則是古人調節勞作的“減壓閥”。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稱之為“社會戲劇”——透過遊戲短暫打破階級界限。
圖6 古代小孩踢鍵子圖
圖7 端午龍舟競渡
2. 商業與賭博:運動的陰暗面 
當運動與利益掛鉤,必然會顯示出這項運動的陰暗面。《金瓶梅》第六十八回描寫西門慶與人“踢氣球賭輸贏”,一場賭注可達十兩銀子(約合今日萬元)。清代官府屢禁“聚眾鬥蟋蟀”,正因賭局常引發清代刑部檔案《刑案匯覽.卷二十五》記載:乾隆年間,蘇州有人用鐵絲暗藏草莖中,致對手傾家蕩產後引發命案,官方最終頒佈《禁鬥草賭例》,可見鬥百草風靡之盛。運動與利益的糾纏,古今皆然。
三、消失的運動會:為何這些遊戲沒能流傳至今
明清時期的踢石球與鬥百草,曾是市井鄉野的鮮活記憶,卻在近代漸趨湮沒。究其原因,正如《帝京景物略》所載:"都人清明踏青,競採百草為戲",這類活動多依附於歲時節令,隨著城市化程序加速,傳統農耕社會的土壤流失,民俗遊戲便如無根之萍,難以存續。
圖8《帝京景物略》封面圖
西方體育的衝擊亦不可忽視。1843年上海開後,西式賽馬、網球迅速風靡。張德彝在《航海述奇》中感慨:“見西人蹴鞠,其迅捷非我朝石球可比。”傳統遊戲在“進步”敘事中被貼上“落後”標籤晚清《點石齋畫報》描繪的"西人賽球"場景,與本土石球遊戲的簡陋形成鮮明對比,新式運動的規則化與競技性更契合近代潮流。加之戰亂頻仍,如《清稗類鈔》所述"舊時嬉戲,今多不傳",口耳相傳的技藝一旦斷代,便再難復甦。石球滾入歷史的塵埃,百草零落成泥,恰是傳統文化在現代轉型中的一道縮影。
圖9 西式賽馬
結語古人的遊戲精神,我們丟掉了什麼?
站在故宮的隆宗門前,斑駁的石板路上或許還殘留著當年宮女們踢石球的笑語。這些消逝的運動,不僅是娛樂,更承載著古人獨特的生存智慧。
1.對自然的感知在鬥百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人需辨識百草特性,比試草莖韌性,甚至以草藥知識定勝負。這種遊戲無形中傳承了植物學知識,使孩童在嬉戲間與自然建立深厚聯結。而今天,我們雖能透過手機識別花草,卻少了親手觸控、觀察葉脈的細膩體驗。
2.身體與智慧的平衡則是踢石球的精髓。明代《宛署雜記》描述,踢石球需"力不竭而巧為先",既要腿腳強勁,又得掌控力道與角度。這種運動培養的不僅是體魄,更是瞬間判斷力——現代足球的戰術思維,早在幾百年前的石球場上就已萌芽。  
3.社群聯結的儀式感尤為珍貴。清明鬥草、重陽蹴球,這些活動如同社會黏合劑。《北京歲華記》寫道:"坊巷小兒群聚為石球戲,觀者如堵。"沒有電子螢幕的隔閡,一場遊戲就能讓整個社群沸騰。  
如今,我們的娛樂越來越便捷,卻也越發孤獨。古人一顆石球、一根草莖帶來的純粹快樂,或許正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珍寶——那種與自然共舞、與人真實相連的鮮活生命力。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