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歲的肖恩·K(Shawn K)曾是元宇宙公司年薪15萬美元的軟體工程師,如今卻蜷縮在紐約市中心的旅行拖車裡,靠送外賣和變賣筆記型電腦等家當維生。這位自稱“AI極繁主義者”的科技從業者,正以親身經歷見證人工智慧革命對就業市場的殘酷衝擊。

過去十五年,肖恩兩度經歷職場動盪: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但他均在數月內重返崗位。但去年4月的裁員通知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公司用AI替代了包括他在內的多個技術崗位。“這次不同,AI革命就發生在我眼皮底下。”他向《財星》雜誌坦言。
失業一年間,肖恩投遞超800份簡歷,僅獲不足10次面試機會,其中幾次面試官竟是AI系統。更諷刺的是,他甚至收到過自己參與開發的AI面試工具發來的拒信。“大取代已經開始了,這是社會經濟的災難前兆。”他望著拖車外的高樓大廈嘆息。
曾經西裝革履的工程師,如今蝸居在10平方米的拖車內。為節省開支,他戒掉了咖啡因,用免費健身APP替代健身房會員,靠送外賣每天賺取約50美元。最艱難時,他不得不在二手平臺拍賣傢俱,連陪伴多年的筆記型電腦也以300美元出售。
“有人建議我回爐讀AI碩士,但學費要10萬美元。”肖恩苦笑著指向拖車,“我現在連4G流量費都要精打細算。”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顯示,軟體工程崗位需求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但肖恩的遭遇揭示了行業結構性矛盾:企業追求用AI替代人力,導致資深工程師陷入“高技能貧困化”陷阱。
與多數失業者不同,肖恩不怨恨技術進步,甚至自稱“AI極繁主義者”。他辦公室曾貼滿AI發展時間線圖表,堅信人機協作能創造更大價值。但現實給了他一記重擊:“企業主用舊思維使用AI——過去裁員90%留10%完成工作,現在他們要求這10%的人做出過去1000%的成果。”
這種矛盾在科技行業愈發尖銳。AI公司Anthropic執行長達里奧·阿莫迪今年初預言:“一年內,全球所有程式碼都將由AI編寫。”肖恩的遭遇印證了這一預言的殘酷性:當編碼工作被演算法接管,人類工程師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
肖恩的困境折射出更深層的社會焦慮。紐約大學勞動經濟學家艾米麗·羅森伯格指出:“AI正在製造兩個平行就業市場——能駕馭AI的人獲得超額回報,其他人則陷入長期失業。”這種分化在科技行業尤為明顯,LinkedIn資料顯示,35歲以上工程師失業週期已延長至9.2個月,是年輕從業者的兩倍。
夜幕降臨時,肖恩會開著電動車穿梭在曼哈頓街巷。車燈劃過玻璃幕牆上的AI廣告,他忽然說:“或許該去考卡車駕照?聽說無人卡車還要十年才能普及。”這句自嘲中,藏著千萬科技從業者對未來的不安與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