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來第一次,紐伯瑞金獎為什麼頒給了這本影像小說?

作家兼插畫師傑裡·克拉夫特通常在睡覺時會關掉手機。但在一個週日晚上,他決定把手機開著,“以防萬一。”他說。當時,他已得知自己的作品進入了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決選名單。  

“早上6點,我就醒了,盯著天花板看。”他回憶道。大約6:30分手機仍然沒有動靜時,克拉夫特想:“嗯,我想我現在可以回去睡覺了。即使有這樣的夢也很好。”但12分鐘後他被電話打斷了。“我接起電話想,‘請不要讓這是信用卡優惠’。你能想象嗎?我可能會立刻哭出來。”
電話另一頭,紐伯瑞獎評委會主席克里希納·格雷迪告訴克拉夫特他的作品《我在私立學校的第一年》獲得2020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金獎。 
這也是該獎項創設100年來第一部獲得金獎的影像小說。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也有人質疑,紐伯瑞獎作為國際上最重要的兒童文學獎項之一,曾經評選出像《人類的故事》《夏洛的網》這樣舉世公認的經典,如今把它頒給一本以非洲裔孩子為主角的漫畫書,是不是迫於美國的社會環境,刻意示好少數族裔。
但讀過這本書後,你可能也會像我一樣,在心裡暗自佩服作者,在為孩子發聲這方面,確實太敢說了,一如《紐約時報》銳評:“既扎心又溫暖,用詼諧有趣的方式擊中我們的痛點。”
《我在私立學校的第一年》 講述了非洲裔男孩喬丹 ,一個夢想成為漫畫家的初一新生,每天早晨離開自己在貧民區的家,坐公車到達他在布朗克斯富人居住地的新學校,這所私立學校大部分學生都是白人企業家或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喬丹的素描本中,他記錄了自己在兩個不同世界中穿梭的經歷,中學生活的起起落落,以及他每天面對的各種隱形的微侵害。這本書基於作者克拉夫特自己的上學經驗以及他兩個兒子的經歷啟發創作而成。
主角雖然是一個美國長大的非洲裔孩子,但他的困惑和所面臨的挑戰,我們的孩子也會深有共鳴。
01
關於家庭關係——“我的夢想撞上了我的媽媽”
12歲的喬丹面臨初中擇校時,媽媽“勸說”他進入一所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拉德中學。喬丹喜歡畫畫,一心想去讀藝術學校,可是媽媽認為,拉德中學就像是大學中的哈佛,對喬丹的未來大有助益,於是故事第一章就是以“媽媽的勝利”開始的。
很多人小時候的噩夢:媽媽非要給我拍照
主人公喬丹在這一章開頭說道:小時候,我一直希望自己是個超人,在墜落的瞬間可以飛起來。現在12歲,才發現那個時候的想法愚蠢極了。
喬丹在進入私校後,並非如媽媽期望的那般美好。熱愛繪畫,渴望讀藝術學校的喬丹,來到拉德中學後遭遇到的是開學第一天的迷茫孤獨、自助餐廳的就餐幫派等級、校園中的偏見歧視等等。他形容自己在這裡的感受:“你能想象出不背降落傘從高空墜落的感覺嗎?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會體驗到這種感覺。”
上學並不像大人所想的那麼簡單,學校也不只是學習的地方。作者輕盈地觸及了這個問題,一方面,他讓故事中的父親告訴喬丹長大的無奈:“我們並不是每一刻都能為夢想而活”,而另一方面,作者又非常巧妙地在書中插入了喬丹的漫畫速寫,他拿著一支筆,走入了自己已經被安排好的命運的劇本,並透過自己的表達與現實抗爭,參與控制這個故事的方向。
故事中,幫助喬丹度過這段轉學的“心理困難期”的,正是他所熱愛的漫畫。所以,當你看到喬丹最終留在了這所學校,感受到的不是開篇時那種,孩子在社會經驗和家長權威面前的無力感,而是作者暗示的,夢想雖然有時候會在現實面前萎縮,但抵達夢想的方式不止一種。
喬丹畫的漫畫
02
關於成長的真相——成人的問題也是孩子的問題
剛進入拉德中學時,喬丹第一次感受到同齡人家庭的貧富差異。那些孩子的穿著、看的課外書,還有放假時去度假的地方,跟喬丹都大不相同。比如,寒假時,很多同學都能去海外度假,而喬丹穿的、用的,爸爸媽媽都要等到打折時才給他買。
這一切都讓喬丹覺得自己和同學之間有很深的隔閡。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本書對孩子來說是不是過於“現實”了。但讀完你會發現,孩子會敏銳地感知到家庭貧富的差異,但他們也擁有化解這個問題的能力。
喬丹家裡雖然不富裕,但是家庭氛圍是很有愛的,所以他性格中有很溫暖的部分。他去住大別墅的同學家玩時,爸爸送他到門口,當他注意到他爸爸臉上流露出尷尬和失落的表情時,喬丹回過身去抱了抱他爸爸,對他說:“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你是最棒的!”
喬丹的家庭其實是一個會讓大多數孩子都向往的家庭,喬丹的父母雖然在經濟上需要精打細算,但是他們總是給予孩子需要的關注和陪伴。故事裡有一個小插曲,學校舉行足球比賽,來觀賽的家長大多都在看臺上用手提電腦工作或是用手機打遊戲,並不怎麼認真看孩子們比賽。但是喬丹的父母一直在關注兒子的比賽,不擅長體育的喬丹甚至是被分在學校最低階的足球隊。比賽過程中,因為飛來的球冷不防撞到他的腦袋,反彈到對方的球門,意外進了一個球,喬丹的父母在看臺上手舞足蹈地為兒子喝彩。
在第一冊書中,喬丹對父母這樣愛的表達似乎還有點兒尷尬,但到了第二冊《我最好的朋友》中,經過了一年的成長,喬丹漸漸意識到,自己身後這個平凡又有愛的家庭,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家人共同努力經營起來的,這也是很多同齡人為之羨慕的。作者在第二冊中,透過對三組家庭的對比描述,非常犀利地指出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的賦能絕不能止於“創造好的經濟條件”。
利亞姆:常常在父母的爭吵聲中入睡
喬丹:媽媽過多的關注成了一種負擔
德魯:每天擠兩趟公交上下學
03
關於“做自己”——前提是“待人友好”“保持公正”
《我在私立學校第一年》出版後連續斬獲了《柯克斯書評》年度青少年文學獎、紐伯瑞金獎、《出版人週刊》《學校圖書館期刊》年度圖書獎等30多項獎項,在美國讀書平臺GOODREADS上有58000多人打出了4.15分(相當於豆瓣8.3分)。同系列作品《我最好的朋友》出版後延續了上一部的優厚口碑,登上《紐約時報》影像小說暢銷榜第1位。如果說,在《我在私立學校第一年》中,作者探討了無論在何種環境下“做自己”的可能性,那麼這一本里,作者提出了更尖銳的問題:做自己,你需要多大程度上去“融入集體”?
“做自己”已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價值觀,但社會對一個人的預期並不比之前的時代改變多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開始校園集體生活後,不得不面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割裂感。書中的男孩德魯感嘆:似乎沒有人強大到可以真正地做自己!在一次假想的心理諮詢中,德魯吐露了自己觀察到這些奇怪的現象:
如果你強大,這個世界希望你弱小,但如果你弱小,你又希望自己變強大!如果你靦腆,他們希望你外向一點兒,但當你遊刃有餘時,又要顯得謙虛低調。
我不喜歡你,但我想像你一樣!有時也會因為你看起來像我,所以一點兒也不喜歡你!
甚至有些人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談論那些我們根本不認識的人!
這本書翻開第一頁寫著這樣一行字:待人友好、保持公正、做你自己作者敏銳地覺察到,在人人吆喝要做自己的時代,有一些公認的諸如“友好”“公正”之類的意義框架正在變得模糊,而這體現在孩子的成長上,似乎每個人都變得迷茫而孤獨,一如男孩德魯所說:“我甚至不知道該怎麼和我自己相處。”
04
關於師生溝通——“善意並不代表做得好”
師生關係也是這兩部作品的焦點之一。《號角》雜誌對作者克拉夫特的一次採訪中,克拉夫特提到:“書中幾乎所有的老師——大多數都是善意的,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因為善意並不代表做得好。”他特別提到了書中一段小插曲來源於自己孩子的親身經歷——
有一次我兒子的學校打電話給我,說他們認為他不善社交,性格太孤僻。然後我和妻子就焦急地等著他放學回家,我們繞不開這樣的想法:“一切還好嗎?我們有沒有在他周圍爭吵?沒有。那麼,他為什麼會不善社交呢?”我們已經準備好了要面臨一場絕對不會輕鬆的交談。他回家後,我們問他:“為什麼你不去和其他孩子們一起玩?你被欺負了嗎?”他說:“不,爸爸,外面太冷了!”我當時想:呃……他的老師為什麼就不能問問他為什麼不出去呢?為什麼憑感覺就覺得必須把情況升級,好像他是一個與同學疏遠的孩子?
這件事被克拉夫特寫進了書裡。書中父母得知事情真相時,那驚詫的表情甚至令人覺得有點兒滑稽。
關於這套書的創作初衷,克拉夫特說:”我真的希望這本書既富娛樂性又能引發對話和改變,所以我試圖把很多東西塞進去給很多不同的人看……我真的希望透過提供以家庭為導向、現代化且富有趣味性的故事來補充已經存在的重要歷史敘述。”
這套書就像一座溝通的橋樑,孩子們從裡面讀到自己的心事,家長如果也翻來看看,會發現孩子的世界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他們會遇到很多被大人忽略的問題。閱讀推廣人袁曉峰老師在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都做過校長,她讀後評論:“這裡面的很多插曲我在實際教學中都碰到過。任何校園都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孩子們在成長中要遭遇的種種煩惱不會因為昂貴的學費和精心的照料而消失,家長也不會因為花了很多錢就可以為孩子的未來買一張平步青雲的保單。在任何一所學校成長得最茁壯的孩子,一定都有理解接納、尊重包容並全力支援他的家長。

新增專屬 胖豆老師微信 領取專屬會員權益

好書推薦
《我在私立學校的第一年》、《我最好的朋友》
作者:傑裡·克拉夫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團購價:23元起(原價:45元)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