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培第一個出圈營銷“吳彥祖帶你學口語”小編也刷到了,據說課程5天內銷售超500萬元,孩子學不學不重要,反正孩子媽已經買買買起來了。
但,好學的朋友們不要忘了看看我們的戲劇影像,經典臺詞、毒舌金句、俚語俗語要啥有啥,不僅有最標準的英倫腔Received Pronunciation(簡稱RP),也有符合故事背景和角色身份的天南地北的口音。蘇格蘭演員的蘇格蘭戲,威爾士演員的威爾士戲,還有來自利物浦的律師和愛爾蘭來的“萬尼亞舅舅”……包你走進劇院就學習。
當代英國舞臺上的大戲,主要以標準發音為主。所謂英語中的標準發音,指的是源於11世紀英格蘭中南部的一支方言,逐漸發展形成的Received Pronunciation(簡稱RP)凸顯了其重要性,成為公認的最標準英式發音。由於它曾被廣泛使用於牛津和劍橋所在的地區,於是成為受過良好教育人士的語言,到了19世紀到20世紀,RP成為英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語言,也被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播音員使用,於是又被稱為Public School English和BBC English。今天當我們談論起很性感特別美的“英倫腔”,十有八九指的就是RP。

考慮到RP的使用人群及基數,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會和“更精英的”或“裝腔作勢的”掛鉤:據說目前在英國真正使用它的人口不足10%(更有說法認為比較具有年代感的女王音,掌握者差不多隻有2%,剩下的大約是所謂的現代的RP),它的發生環境,除了王室政壇,大概最多的就是劇場——英國各個戲劇專業院校中所教授的英文發音通常都是RP(據說撒切爾夫人的林肯郡口音就是在國家劇院的糾正下變成標準RP的),特別是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這裡我們強烈推薦出列的是老戲骨伊恩·麥克萊恩、低音炮男神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湯姆·希德勒斯頓——
伊恩爺爺80歲生日巡演的獨角戲把莎士比亞簡直一網打盡
聽聽本尼純正的英音低音炮,實力代言NTLive!
近期他的《哈姆雷特》依然在映,排期包括
3月15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3月16日 14:30 北京中間劇場
莎劇也不止RP,在展現獨特的地理背景時,可能會要求演員採用含有當地特色的口音。比如發生在蘇格蘭的《麥克白》,本次由於蘇格蘭演員大衛·田納特的加盟而大大提高了“含蘇量”。提提沙啞的蘇格蘭口音透過耳機和雙聲道音效(在影像版是5.1環繞立體聲的包圍)傳入每一位觀眾的耳中,他咬緊牙關或在急促的呼吸間說出臺詞,獨白如悄然私密之語,為《麥克白》帶來了一種悄然累積的脅迫感。
在這段著名的獨白中,他刻意拉長了單詞的發音,將節奏大幅放慢至最後一個音節,像是一個對命運充滿苦澀、無奈和幾分壓抑的憤怒的男人。
以及,大提提在蘇格蘭王和德國軍官赫德之間選擇了怎樣不同的口音處理,大家也可以比較一下~
《麥克白》近期排期多多,詳戳→
《好人赫德》本月在北京、西安、蘇州、長沙、昆明也有放映
走出莎士比亞,當代戲劇的口音就更為多元。NTLive《奈伊》由當代最受歡迎的威爾士明星邁克爾·辛出演位列百大威爾士名人之首的安奈林·比萬,也是一個相當出彩的選擇。從威爾士山谷裡口吃的小學生,到侃侃而談的工會積極分子,最後與議會抗辯,實施自己的NHS大計。聽起來柔和、溫暖的威爾士口音,讓始終穿著紅色條紋睡衣的辛老師演出了角色身上天真的理想氣質和近乎固執的抗爭精神。
邁克爾·辛領銜《奈伊》,感受一下這位可愛的小鹿
近期排期包括
3月16日 14:30
長沙歡樂芒果影城
3月22日 14:30 昆明百美匯
影城(恆隆廣場店)
3月30日 14:30 昆明
百老匯影城(順城店)
4月12日18:00 新疆人民劇場
以及,還記得《初步舉證》中朱迪·科默一人分飾多角時口音的差別嗎?朱迪本人來自利物浦,而泰莎也是從利物浦打拼出來的女律師,利物浦口音(Scouse)口音聽起來活潑俏皮、親切自然,不僅為角色增添了真實感,也為泰莎注入了獨特的魅力。
身價千萬票房的朱迪在影院等大家!
至於俄羅斯土產《萬尼亞舅舅》在變成愛爾蘭本土演員安煮老師的獨角戲後也將故事背景移植到了愛爾蘭農場。安煮老師在戲裡自然地使用愛爾蘭口音,並根據角色不同微妙的給予變化,故事在幽默、荒誕、癲狂和孤獨的喃喃自語之間帶來了強烈的情感流動。
長沙的朋友近期
還有機會看到這版《萬尼亞》
3月15日 19:00 長沙歡樂芒果影城
怎麼樣,無痛學英語的思路是不是一下就打開了呢?
如此有趣有益的“新現場”,快快關注起來吧!

“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截至2024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達30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1400場,觀影人次超過85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