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爾·波特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吻我,凱特》有著黃金時代音樂劇的經典元素。該劇的靈感源自莎士比亞傑作《馴悍記》。劇中,一家劇院公司正在準備上演《馴悍記》,導演弗雷德·格雷厄姆和他的前妻莉莉·瓦內西在劇中出演彼得魯喬和凱瑟琳娜,隨著演出臨近,兩人重燃愛火,但也不斷有新的衝突發生。故事以臺上臺下,幕前幕後構成了一個巧妙的戲中戲結構,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關於愛情、爭吵和和解的新視角,同時也帶來了因誤會而產生的爆笑巧合。
而在戲劇之外,《吻我,凱特》還有一個頗有互文的幕後創作故事。
1935年,《吻我,凱特》的製作人Arnold Saint-Subber還在戲劇演員Alfred Lunt和其妻子Lynn Fontanne一起主演的《馴悍記》中擔任舞臺監督。這對夫婦以長期合作出演舞臺劇而聞名,從1920年代到1960年,兩人共同主演百老匯和西區的多部劇目,被稱為“the Lunts",在大西洋兩岸都享有盛譽。而在排練場中,Arnold Saint-Subber發現這對夫婦“在舞臺下爭吵的次數幾乎和在劇中一樣多”,因此,他以這對夫婦的片場互動為靈感,萌生了《吻我,凱特》的創作念頭,並隨後請來了貝拉·斯佩瓦克與她的丈夫塞繆爾·斯佩瓦克一起撰寫劇本。有趣的是,斯佩瓦剋夫婦結婚 25 年,但在創作《吻我,凱特》時經歷情感動盪與分居,後來他們又透過這部作品和好,並終其一生保持著婚姻關係。

Arnold Saint-Subber

斯佩瓦剋夫婦
貝拉·斯佩瓦克找來科爾·波特為該劇創作詞曲,而科爾·波特最終只用了十天就創作完成。該劇成為波特創作的唯一一部在百老匯演出超過1000場的劇目。1949年,它獲得了第一屆託尼獎包括最佳音樂劇獎在內的五個獎項。隨後還不斷被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

科爾·波特與貝拉·斯佩瓦克

1953年米高梅改編的電影版《吻我,凱特》
在科爾·波特創作《吻我,凱特》的時期,音樂劇還經常以喜劇與歌舞劇形式出現,音樂往往流於表面,基本不承擔敘事功能。而《吻我,凱特》是波特首次將音樂、歌詞與劇本緊密結合,創作出的一部融合音樂劇。
波特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風格、威爾第歌劇、藍調音樂、維也納華爾茲等曲式中汲取靈感,在絕妙的戲中戲結構中,他也透過不同風格的配樂敘述故事,交錯呈現戲外 20世紀 40 年代的巴爾的摩與戲中《馴悍記》發生的16世紀英國。而最終的詞曲中也頗有科爾·波特的一貫風格——輕快的旋律中總是加入最損的梗,強烈的娛樂性中又包含最打動人的情感要素。
劇中經典的Brush Up Your Shakespeare有1897年Bowery waltz的影子

本次放映版本由託尼獎獲獎導演巴特利特·謝爾(Bartlett Sher)帶領曾經打造過《萬事皆可》《怪圈》的金牌團隊重新創排,託尼獎得主斯蒂芬妮·J·布洛克Stephanie J Block和英國電視明星亞德里安·鄧巴Adrian Dunbar攜手,完整配置的管弦樂團完美復現百老匯黃金年代的大氣與輝煌,不可錯過!
《吻我,凱特》近期排期
1月15日 19:30 廣州大劇院
1月18日 18:30 北京中間劇場
2月15日 14:30 廣州蓓蕾劇院

“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截至2024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達30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1400場,觀影人次超過85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