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到現在應該很多人都已經看過《不要抬頭》(Don’t Look Up)了。

這是近期最熱門的話題電影,聖誕節前在網飛上線後就迅猛刷屏,上線首周播放量在全球94個國家登頂榜首,全球線上觀看時長足足是第二名的四倍,超過前五其它四部片子加在一起的總和。
先說下片子,然後再講講另一件事。
#
《不要抬頭》的情節非常簡單: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詹妮弗·勞倫斯扮演的兩位科學家偶然發現一顆直徑在5到10公里之間的巨大彗星將在6個月14天以後撞擊地球,撞擊的威力相當於10億顆廣島原子彈,足以毀滅地球上的所有人類。

這樣的末日設定在好萊塢災難大片裡當然並不新鮮。
如果是5年前的電影,接下來我們應該可以看到兩位天才科學家排除萬難升級打怪最終拯救世界,期間一定還會再夾雜一些關於親情愛情自由犧牲之類的美式雞湯。
如果是更古典的1990年代,或許還會像《獨立日》那樣來一段讓人熱血賁張振奮不已的總統動員演講。
可是,經過無比混亂的這幾年,身處這樣一個眾神已死支離破碎的時代,大概不會再有多少人還抱著英雄從天而降的期待。
所以2021年的《不要抬頭》拍得又悲觀又憤怒。
小李子和大表姐這兩個地球上唯二清醒的倒黴蛋,空有一腔救萬民於水火的壯志,卻只能在現實裡一次次地碰壁。所有人似乎都對人類即將毀滅這件事無動於衷。
梅姨扮演的女總統如同特朗普翻版,她先是擔心訊息傳出會影響中期選舉的選情,因此第一反應是封鎖訊息然後靜觀其變;隨後急急忙忙啟動緊急應對方案,又僅僅只是因為想要借勢蓋過自己和大法官候選人偷情的醜聞、挽回政治前途。

流量至上的電視媒體和節目主持,忙著追逐明星分手複合的八卦,漫不經心地把科學家對彗星撞地球的警告處理成一則填充時間的奇聞異事。

利慾薰心的巨頭企業想用無人機把彗星切割成30個小塊以便開採其中蘊藏的價值140萬億美元的稀有金屬。
於是他們先透過政治影響力阻撓了美國政府的彗星攔截任務,再暗中炸燬其他國家同樣在準備攔截任務的火箭發射中心。
這個企業掌門人看起來像是蒂姆庫克、馬斯克和扎克伯格的綜合體。

在這個過程中普通人又在幹什麼呢?他們先是興高采烈地玩梗,然後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爭吵。
有一批人無論如何不肯相信彗星即將撞地球的事實,轉而開始相信總統散佈的陰謀論:彗星是精英階層想要讓大眾恐懼、剝奪大眾自由的陰謀。

“不要抬頭看”和“趕快抬頭看”兩派運動針鋒相對,造成了社會的巨大撕裂。

總結一下就是,政治失範,精英失格,媒體失準,大眾失聲。
支撐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所有機制通通失靈,一個全面失守的社會,最後只能坐等毀滅的命運。
整部片子幾乎沒有任何正面人物,即使是兩個主角身上也沒有多少閃光點。
大表姐扮演的女主角永遠一副憤世嫉俗難以讓人親近的嘴臉。
而小李子扮演的男主角,在為彗星痛心疾首的同時也很享受隨之而來的名利,甚至利用自己的聲譽為彗星採礦計劃站臺背書,還一度拋妻棄子和電視臺女主播偷情。
從技術上說,片子對各個人物、各個人群的描繪有點臉譜化、過於直白粗淺,就好像是把一張張誇張扭曲的諷刺畫裝訂在一起,所以專業影評人打出的分數大多不高。
導演亞當·麥凱(Adam McKay)曾經是《週六夜現場》的金牌編劇,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整部片子也頗有政治段子合集的觀感。
但作為普通觀眾,如果你對特朗普上臺這幾年、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發生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種種荒誕感到過困惑和厭倦,大機率會心有慼慼,也就很難再對電影本身忍心苛責。
時不時會有那麼一些充滿諷刺意味情節讓你不禁會心一笑,但很快你馬上意識到所有荒誕其實都在真實的世界裡發生過、甚至正在發生,於是你就再也笑不出來了。

雖然《不要抬頭》看起來很像是影射新冠疫情,但其實亞當·麥凱早在疫情發生前就已經寫好了劇本。
等到電影開拍,疫情爆發了,現實的荒謬程度遠超劇本:
人們為要不要戴口罩這麼簡單的事吵個不停;美國政府新冠紓困法案裡的減稅政策,讓年入百萬美元以上的富豪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說注射消毒劑可以治療新冠……
於是亞當·麥凱不得不動筆把劇本改得更加瘋狂,不然就跟不上現實的節奏。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不是一部科幻片,也不是一部政治諷刺片,它就是一部紀錄片。
片中有個情節,女主角在遭受一連串打擊後心灰意冷回到家鄉,想要從父母那裡求得一些溫情。沒想到父母卻把她拒之門外,因為他們支援彗星採礦計劃、認為這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很荒謬,但這樣的撕裂在真實的世界裡隨處可見,也不僅僅發生在美國——想想這幾年,有多少人在朋友圈互相拉黑反目成仇。
豆瓣上有個短評說,“一個人對這部片子的喜愛程度和他的絕望程度成正比”,確實是這樣。
如果你不是很喜歡這部片子,那要恭喜你,這可能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還沒有那麼失望。
#
不過,如果把《不要抬頭》僅僅看成是疫情下美國各種騷操作的覆盤,那多少有點辜負這部片子的良苦用心。
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強調一下這一點:這部片子其實是一部大號的氣候變化宣傳片。

片中那顆即將定時撞擊地球的彗星指代的就是同樣正在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全球氣候變暖。
那些林林總總的各色面孔,那些短視貪婪的政客商人、那些對近在眼前的生存危機冷漠無視的媒體大眾,皆可在美國社會中找到原型。
如果不瞭解這個問題的嚴峻程度,你或許會覺得這是在危言聳聽。
接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溫室效應、也傾向於相信地球暖化是事實,但大多數人可能會覺得這還是一件遙遠的、現在不需要過多關注的事。
如果還在這麼想,你可能需要知道這麼幾件事:
2021年7月是人類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份,去年夏天是最熱的一個夏天;
史上最熱的三年,分別是2016、2019、2020,全部出現在最近這幾年;
2014到2020這七年,分別佔據史上最熱年份的前七名(目前還沒看到2021年全年的資料);
以十年為單位,2011年到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從80年代以來每一個十年都比過去十年更熱。
把時間再放長一點,氣候學界有一個著名的曲線圖,列出了過去1000年每一年的全球平均氣溫。

可以看到從公元1000年到1850年之間全球溫度大致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波動,然後從19世紀中期人類進入工業革命開始,曲線開始陡然上升。
這張圖是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化的最直接最關鍵的證據,在科學界被廣泛認可。它有個別名叫“曲棍球杆”,因為那條曲線最陡峭的部分看上去就像是一根曲棍球杆。
和工業革命前相比,現在的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1度。
2005年的《巴黎氣候協議》提出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把相比工業化前的升溫幅度控制在2度以內,因為科學家們認為升溫超出2度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更保險更安全的目標則是1.5度。
然而在現實中,如果把《巴黎協議》簽約國各自承諾的碳減排總和計算在內,到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升高至少3℃。
氣候變暖,將會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災難性氣候、物種滅絕等等,這都是常識。
這幾年全球各地洶湧的山火、夏天的北極出現了38度的高溫、去年鄭州三天下了全年降雨量的千年一遇大雨,都是最有力的佐證。
所以,把全球變暖比作是彗星撞地球的生存危機並不誇張。
#
在美國,以石油化工巨頭為首,有一大批頑固保守的氣候變化否定論和懷疑論者。
他們寄生在美國整體偏右的政治環境裡,為了確保自己的商業利益,憑藉自身的巨大財富和影響力,不斷地阻撓消解社會對抗全球變暖的努力。
一方面,他們投放廣告,透過公關公司發動洗腦宣傳,扶持右翼保守媒體,用一連串的組合拳暗戳戳地影響公眾對氣候問題的認知、對資訊進行汙染。
造成的結果就是有相當一批人不知道氣候變暖是97%科學家都認同的科學事實,還有更愚昧的乾脆篤信“氣候變暖是經營集團炮製出來的謊言”之類無稽之談。
就像是《不要抬頭》裡那樣,明明彗星就在空中,人們卻還是在爭論“彗星到底是否存在”這樣的基本事實。

另一方面,他們透過政治說客進行遊說,或者透過政治捐款向從地方到州到聯邦政府的各個級別的政客官員施加壓力,從而阻撓相關的環境立法。
電影中對科技巨頭巴什公司如何說服美國總統放棄攔截彗星、轉而接受採礦計劃一筆帶過,而在現實裡,這樣的權錢交易要複雜得多也隱秘得多。
有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埃克森美孚、道達爾、殼牌、英國石油、雪佛龍這五大跨國石油巨頭花在遊說上的錢加起來一共有2億美元。

去年10月,美國國會幾名民主黨議員發起聽證會,對埃克森美孚、殼牌、英國石油和雪佛龍四家公司的高管進行了質詢。
當被問到他們任內是否親自批准過虛假宣傳計劃(disinformation campaigns)時,四名高管全都說,no,沒有。
然而媒體很快打臉,指出他們都在撒謊。

針對這幾家公司的調查還沒有結束,接下來可能會有一場曠日持久的角力。
除了這幾家聲名在外的巨頭,美國還有一家深不可測的大公司叫科氏工業集團(Koch Industries)。
這家公司一直沒有上市,可以說還是個家族企業,所以不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跨國公司一樣大名鼎鼎,但事實上它同樣富可敵國,是全美國第二大未上市私人公司。
掌管科氏工業的科赫兩兄弟——查爾斯·科赫(David Koch)和大衛·科赫(David Koch),外界估計他們的財富超過1000億美元,可以進入全球富豪排行榜前十名。

他們很喜歡捐錢,美國很多大學、醫院、劇院、博物館都接受過他們的捐款。
在紐約,他們光是給林肯中心就捐了1億美元,因此林肯中心有個劇院被命名為大衛·科赫劇院;大都會博物館門前的大衛·科赫廣場,則是靠6500萬美元換來的。
除了對藝術和醫療機構的捐款,科赫兄弟對美國社會的真正影響其實是在政治領域。
從60年代以來,他們透過捐款扶持智庫、大學、民間機構、專家學者,建立了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網路,潛移默化地傳播自己的右翼理念,在美國政壇發揮著非同尋常的影響。
在控槍、醫保、富豪徵稅等等幾乎所有撕裂美國的重大議題上,在那些保守派主張的背後幾乎都有科赫兄弟的身影。
當然,環境和氣候議題也是他們的主戰場——科赫兄弟的父親老科赫創辦的科氏工業就是靠煉油廠發家,直到今天石油化工仍然是他們最核心的業務。

兩兄弟中的大衛·科赫在2019年80歲高齡去世,CNN的評價是“科赫兄弟深刻改變了現代美國政治”,紐約時報的評價是“科赫兄弟重塑了美國政治”。
不難想象,有如此重量級的利益集團幕後操縱,任何議題都必然無法順利推進。
當年克林頓代表美國政府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結果小布什上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毀約。再後來,奧巴馬加入《巴黎協議》,特朗普當選後做的第一件事又是退群。
收集千年溫度資料製成“曲棍球杆圖”的科學家叫邁克爾·曼,然而當年在論文發表後,他遭遇了持續數年的謾罵、攻擊,甚至還收到過死亡威脅。

美國媒體把這場圍繞氣候議題的角力稱為“氣候戰爭”(Climate War)。《不要抬頭》裡描繪的末日圖景,其實就是對輸掉這場氣候戰爭的悲觀預測情緒的真實流露。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本人也是非常活躍的氣候活動家,2014年曾經被聯合國聘為“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的和平使者”。

兩年後他給國家地理拍了一部氣候問題紀錄片,叫《大洪水之前》(Before the Flood)。他走訪了世界很多個國家,地球很多角落,拍下了氣候變暖帶來的自然變化,也拍下了人們做出的應對。
他在紀錄片裡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他說:“如果聯合國當初知道我對未來這麼悲觀,大概就不會選我了。”
有人大概會說,這些好萊塢明星只會作秀,他們自己少一點奢靡的生活方式,不住大別墅不開私人飛機,就是對環保的最大貢獻。
這也是氣候變化否定論者最常見的說辭,透過強調個人的環保責任,瞞天過海地轉移公眾對石油巨頭的注意力。
不是說我們在生活中可以不注重環保,垃圾該分類還是得分類,塑膠袋能少用還是得少用。但我們都應該知道,真正能形成決定性改變的,是政策層面的力量。
《不要抬頭》宣傳時說,“本片改編自尚未發生的真人真事”。

好在電影畢竟不是現實,這場氣候戰爭遠沒有結束。
電影中的上半部在現實裡已經發生,但這部電影才剛剛播了一半,我們離結局還有半部電影的時間。
這部片子真正想告訴我們的就一件事:
“抬頭看一看,彗星就在那兒,請尊重這個事實。”


看完請點在看 | 歡迎轉發朋友圈 | 長按上圖二維碼關注
關鍵詞
彗星
地球
《不要抬頭》
電影
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