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歷史的“說書人”

林家豪是馬來西亞第四代華裔,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多年來致力於推動馬來西亞的文史研究與博物館工作。
林家豪。(受訪者供圖)
在北大就讀期間,林家豪的研究方向為唐代的石棺槨。參與山東濟南龍山東平陵故城遺址挖掘工作的經歷讓他至今難忘。在考古工地上,為不影響農作物收成,林家豪和同學們先幫助農民掰玉米、砍玉米杆,再手持鏟子和刷子在地面上小心翼翼地刮探,並對挖掘出的文物進行清洗、排序、分類、畫圖等工作。
林家豪回憶道,農曆每逢一、六是當地趕集的日子,他和同學們去集市買肉,每次買肉都是幾十斤。賣肉的人看到來了大生意,還會幫忙把肉扛上車運到遺址。“如果不是讀考古專業,很難有機會如此近距離接觸中國鄉村的風土人情。”林家豪說。
回到馬來西亞後,林家豪偶然得知當地正籌建華人博物館。2016年,林家豪加入博物館團隊,著手參與籌建準備工作。
林家豪說,博物館並不以名貴的瓷器、字畫為主,而是以復原不同時代下華人的生活情境和社會真實面貌為主。透過展示豬仔錢、僑批、割膠工具及熨斗等各類各樣的生活用品和實景復原來講述背後的故事。馬來西亞的博物館教育相對匱乏,大多數博物館的創辦模式和傳統老派的博物館一樣按照歷史順序展示文圖和展品。為了能夠吸引觀眾,林家豪和團隊利用AR科技、微雕等打造實景,增強觀眾的體驗感。此外許多文物隨著時代流逝難以儲存至今,運用微雕等有效彌補了文物不足的情況。
博物館內的微雕實景。(受訪者供圖)
比如,馬來西亞很多年輕人熱衷於打卡網紅咖啡館。而早期下南洋的華人也有喝咖啡的傳統,以海南人為首的華人在當地開設了許多南洋咖啡店。林家豪和團隊因此在博物館內有一處復原早期傳統南洋咖啡店前的場景,讓更多年輕人瞭解這段歷史。這部分內容均由馬來西亞本地藝術家創作,林家豪也很欣慰能看到馬來西亞當地的藝術發展有如此進步。
林家豪說,子孫輩雖然聽華人祖輩講述割膠、挖礦時的艱辛,但難以親身體會。他和團隊請藝術家們復原了華人祖輩辛勤勞作的場景,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歷史。
博物館內復原的馬來西亞早期華人住處。(受訪者供圖)
2022年,林家豪與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合作製作系列人文講座節目《大河之南》開播。節目上的林家豪扮作“說書人”,以河南的歷史文化為主軸,講述北宋時期河南開封的市井生活、殷墟考古歷程、宋人的生活習俗等。
林家豪說,近年來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優秀紀錄片的熱播,博物館、文物、考古遺址成為網路熱門話題。他希望結合最新的考古成果,讓不同年齡層觀眾重新認識中國的歷史。
擔任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期間,林家豪曾多次前往中國學習交流。他看到中國的博物館經濟正愈發火熱。從新興技術在陳列上的應用,到利用資料算力對族譜或者展品進行內容整合,再到附加文創產品的精美設計,這些博物館運營思路都值得借鑑。未來他也將和團隊做更多嘗試,並與中國的博物館建立更多交流合作專案。
另林家豪遺憾的是,幾次前往福建安溪都行程匆匆,未能有機會到祖輩曾居住的村子看看。如今的安溪縣已經脫離貧困縣的稱號,祖輩們曾經靠雙腳走出大山的路如今已變成一條條修整的車道。林家豪正安排回鄉時間,期待看到村子的現狀,也希望能翻閱族譜,瞭解老家親人的故事。

責任編輯:馬海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