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死了,你哭啥?

安倍沒了
不論你覺得自己樂呵一下也好
還是靜下心來思索未來也好

都能理解

可是為安倍哭喪,

就不太能理解了
倍遇刺之後,很多網民大呼高興,

我昨天寫道:網民個人,基於自己的認知和道德判斷,為安倍遇刺叫好,這種情感的表達,是個人自由。


另一群人,出於“人死為大”的原則,看不慣這些人對一位前任國家領袖之死的鼓掌叫好行為,也能理解。


安倍先是個人,再是日本首相,再是參拜靖國神社多次挑動東亞地區事態升級的日本首相。


歡呼不歡呼的,不重要,但至少未來少了一個強有力的日本政客。

不過,未來的形勢並不會因為這樣一位腹黑日本政客的死,而變得更好,


相反的,變得更糟了。


歷史上,日本首相或重要大臣被刺殺身亡之後,都會造成日本政治格局甚至國家政策走向的鉅變。


伊藤博文遇刺身亡後,日本加快了整軍備戰,參與列強瓜分東亞的程序,並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成為列強。

後來二二六兵變之後,日本就徹底走上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一去不復返了,直至77事變全面侵華和太平洋戰爭。


而如今再次遭遇“下克上”被底層軍官成功刺殺的安倍,可能就是未來日本一系列政局鉅變的導火索。


安倍死後,全面倒向美國的岸田文雄內閣可能會做出讓東亞局勢更加不穩定的一系列舉措。
世界,正向著更不安穩的方向,一腳油門開下去了。

所以,作為一箇中國人,你是晚上加個菜多喝幾杯也好,還是靜下心來思索未來可能的挑戰和動盪的國際局勢也好,都可以理解。

但你要是為安倍哭喪,甚至藉著安倍之死之後網路輿論大罵同胞,就不太能讓人理解了。

可在眾多網路言論中,一條來自曾大學教授的話還是惹怒了一眾網友。
昨天下午,微博賬號“瀟元___勵志與愛情”發文表示:
“關於安倍先生遇刺,我很慶幸,在我的微信朋友圈沒有看到歡呼雀躍的支那劣根奴。”
安倍之死,你可以基於他作為政客首先也是個普通人的角度平靜以待。

沒有表示歡呼雀躍的大有人在,這都很正常。

但從一名教師口中,說出“支那劣根奴”這幾個字著實還是讓人吃了一驚。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

作為中國人,民間是有理由有權力表達這種情緒的,而把為安倍之死喜形於色的中國人稱為“支那劣根奴”的,卻是我們自己的同胞。
更是一名人民教師
校方記錄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微博賬號“瀟元___勵志與愛情”本名石文瑛,是唐山師範學院文學院的曾教師。

河北滄州肅寧人,畢業於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還曾發表刊登過很多文學詩詞作品。

此外還有資料顯示,石文瑛還是唐山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專家,是中國作協詩刊社“春天送你一首詩”主講人之一,主講寫作學、影視文學。

誰能想到一名語文老師,會說出這樣的話?

石文瑛的言論出圈後,網友們紛紛憤怒發聲:
“致命毒師。”
“吃國家的飯砸國家的鍋。”
“一些高校的老師真的得好好查查,我上學時就有一些老師經常在課上摸黑自己國家,非說一些論壇或者外媒的言論正確…
在大學時期,學生思維活躍且分辨能力並不強的時期這樣的老師存在真的很恐怖!”

今天上午,

微博賬號“瀟元___勵志與愛情”已被永久禁言

原所在唐山師範大學也發出“關於石文瑛發表錯誤言論”的宣告

表示石文瑛為該校

原中文系教師,已於2017年9月退休

“校方對此高度重視,已成立專項調查組,將依紀依規嚴肅處理。”
這是已經退休的大學教師,卻能說出這樣的言論。

難以想象她曾經的課堂上是如何言傳身教的?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絕命毒師”並非個例。
02 

還記得之前那個引全網震怒,公然質疑南京大屠殺的女教師嗎?


她在課堂上的一系列言論,
直接否認了南京大屠殺死難30萬人的事實:
不僅如此,在接下來的很多話裡,她還否認中國有5000年曆史。
最後她還說,不要去記恨日本,要學會自我反思…
這名上海震旦職業學院教師,在課堂上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三十萬人枉死的影片,引起軒然大波。
影片中,該教師不僅告訴學生南京大屠殺並沒有30萬登記在冊的死亡名單,可能實際上只有3萬,或者是三千而已。
她還告訴學生,不應該永遠去恨,應該反思戰爭是怎麼來的?
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是欺騙嗎?
陳列在南京大屠殺博物館的紀念碑是虛假的?
所有人的感情就這麼被利用了嗎?
一場令人髮指的戰爭,卻淪為可恥的“騙局”?
如果沒人阻止她的言論,她的言傳身教,就這麼在學生們心裡悄然埋下種子。
去年12月16日,青島大學的一名教師,因為自己喜歡的某明星在民族立場上存在問題,為了替偶像辯解,在微博上釋出“過激言論”。
該教師微博ID@高鴨:
接到網友們舉報之後,校方決定將@高鴨調離教學崗位、停止一切教學活動、取消其教學資格,並予以行政記過處分。
03
還記得電影《波斯語課》中有這樣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嗎?
在納粹集中營第一次清空後,外出躲避的主角回來,在空地上,他撿起一個布娃娃。
這是一個猶太孩子被帶走消滅時丟下的,娃娃上面還縫著的一個帶“AVIVA”名字的布條。
主角撕下了這張布條,回到曾經住滿了人如今卻是空蕩蕩的集中營宿舍,他給這個名字賦予了“波斯語”的意義:生命。
電影劇照
在那場人類浩劫中,無數人被抹去了活著的痕跡,屍骨無存。
他們衣不蔽體,默默從事高體力勞動,默默又倒在槍口之下。
卻沒人記得他們的名字。
主人公憑藉超強的記憶力,記下了上千個猶太人的名字,最終作為納粹審判的證據提交給了國際法庭。
如果沒有“波斯語”,沒有“辛德勒名單”,沒有“拉貝日記”,難道戰爭對普通人的傷害就可以從歷史中抹去嗎?
現實中,“遺忘歷史”已經體現在越來越多人身上,“抹去歷史”也可能成為了一些公職者的“本職工作”。
04
這兩天同樣引來熱議的,還有駐日女記者曾穎。
7月8日,安倍晉三遇刺訊息傳來後,國內的新聞機構遠端連線曾穎瞭解當地情況,曾穎在闡述過程中卻幾度哽咽
報道安倍遇刺身亡新聞時曾穎稱安倍為總統,提到安倍任職期間做出的貢獻,以及曾致力於中日友好合作,得知他遇刺的訊息感到非常悲痛…

這一幕也被很多網友截圖記錄了下來。

更為網友憤慨的是,七七當天,這名女記者還在微博搞抽獎活動。
轉天,卻在為安倍“哭喪”。
事後曾穎發文表示道歉:
“評論員需要客觀,是我不夠專業…
我是中國人,無論如何我不應該把私人情緒放到公眾平臺,是我錯了,對不起。”
作為歷史的流動傳承者——一代又一代的人。
最可怕的,莫過於遺忘。
不被記住的人,等於被抹去了活著的痕跡,屍骨無存。
為何張純如冒死也要寫下《南京大屠殺》,還原泣血真相?

為何今年畢業季,就讀於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仍在高舉一塊寫滿英文的紅布?
“南京一直在等待日本政府對南京大屠殺30萬受害者的正式道歉。”
安倍遇刺後,很多人翻出《禮記》裡的一句話,“鄰有喪,舂不相;裡有殯,不巷歌。” 表示要鄰里共哀。
但再往後翻翻,禮記也有古訓:“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
什麼是禮?孔子說,“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
意思禮的本質是不隨便取悅人,也不是空話連篇,要做到行為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別人,不與人故作親熱。
孔子還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是諂媚。
有些刻在中國人骨血的歷史,
需要永續傳承。
可以不笑,也可以不關注,但哭就真的大可不必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