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預測超100億!這個僅出場1s的人物,“變態”到極致,卻讓所有人鼓掌….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票房冠軍,一些平臺的票房預測甚至超過了100億,可見大家對它的喜愛。
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對裡面“土撥鼠”印象深刻,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彩蛋。
那就是土撥鼠老大捱揍的配音正是這部電影的導演——餃子
雖然聲音僅僅出場了1s,但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最窮導演”
春節檔開始,《哪吒2》的票房就一路高漲,甚至連續逆跌多天,破了許多中國影史紀錄,讓人震驚的同時,不少人也開始討論:
《哪吒》的導演是誰?真的太有才華了

他叫餃子,曾被稱為“中國最窮導演”。
餃子本名楊宇,1980年生於四川瀘州,畢業於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
從小酷愛繪畫的他,大三開始學習動畫創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棄醫從藝”
又是學醫,又是半路出家搞藝術,家裡應該挺有錢的吧,這是很多人對餃子的第一印象,但事實恰恰相反。
“啃老三年”
2003年餃子畢業後,就進入一家廣告公司,然而工作中的限制使他難以施展才華,為實現動畫夢,2004年他毅然辭職。

剛轉行的時候,他其實頂著很大的壓力。

家人的質疑、同學的嘲諷如影隨形,甚至有人當面罵他“有病”。
再加上剛畢業,手上沒有錢,只能蝸居在家,當一個“啃老族”。
那段時間,他依靠母親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艱難度日
為了節省開支,他穿著舊衣,吃著超市特價食品,三年半幾乎未踏出家門40公里外的地方。
唯一的娛樂,是蹭朋友家的網,因為對他來說,裝網線、玩網遊都是奢侈
如果換成旁人,會羞於提起自己“啃老”的這段經歷,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餃子卻說,母親對自己很包容,“甚至站在我的角度,我成了父母,我覺得我都很難做到這一點。”
也正是因為母親的支援,他才能安心的在家磨練自己的技術和意志。
就這樣,2008年,他帶著耗時多年創作的16分鐘動畫短片《打,打個大西瓜》出現在大家面前,不僅在國內外斬獲30多個大獎,還得到了德國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最高獎項 “評委會特別獎”。
《哪吒1》裡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像是餃子內心的吶喊。
“魔童降世”
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1》)以逾50億元票房和1.4億觀影人次的成績,成為中國動畫電影的一座里程碑
其實《哪吒1》的創作過程也不是那麼容易。
《哪吒1》的誕生,堪稱一場動畫行業的馬拉松。
從最初的劇本構思,就花費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創作者們反覆推敲每一個情節、每一句臺詞,力求故事邏輯嚴密又充滿新意。
而製作階段更是長達三年,期間哪吒的形象歷經100多個版本的反覆打磨,從最初的草圖到最終的熒幕呈現,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對角色理解的深化。
整個製作過程,匯聚了60多家制作公司、1600名動畫人的心血,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卻為了共同的目標——打造出一部現象級動畫電影,齊心協力。
在創作過程中,對細節的把控達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
▼陳塘關大戰 概念圖
以角色表情為例,每一個細微的情緒變化,都需要透過無數個控制器進行精細調整。
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樣的除錯可能需要重複五六次,甚至幾十次
有時候,團隊會陷入僵局,嘗試的所有方向都無法達到預期,只能推倒重來,重新探索。
但正是這種對完美的執著追求,才讓觀眾在熒幕上看到的每一個角色都彷彿擁有了靈魂。

正是因為要求嚴格,正是因為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精力和金錢,所以《哪吒1》上映前,餃子導演的心始終是懸著的。

“如果失敗了,可能整個團隊都活不了。”
期間有人也勸過他,“差不多得了”,但是他不願將就。
努力不見得有收穫,可是不努力一定沒收穫

,為了整個團隊,也為了自己的信念,他只能賭一把,用極致的努力,賭一把。

幸好,“賭”贏了。
“最變態的導演”

《哪吒1》的成功,給了餃子動力,同時也給了他壓力。

超越《哪吒1》,有多難?

這恐怕只有他和團隊知道。

說一個最直觀的對比吧,對比5年前的採訪,餃子的頭髮白了快一半。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哪吒1》上映完後,餃子導演就彷彿消失了一般,5年幾乎都沒有看到他的訊息。
以至於《哪吒2》定檔時,他轉發了相關訊息,大家調侃:“失蹤人口’終於迴歸了!”
對此,餃子笑稱:“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愛乾的事兒,我覺得我就適合悶起頭來做事兒,這個狀態也是我最享受的。”

如果你沒看過《哪吒1》,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就知道餃子和團隊的5年,幹了些什麼。

所有人物和場景不僅更立體了,細節也更加完善

再來看一些直觀的資料。

《哪吒2》的整個特效量都已經超《哪吒1》全片的鏡頭量了。整個電影有34場,到第7場就出現了一個小高潮。
在這些特效中,鎖住海妖的鐵鏈是重頭戲!

反正看電影的時候,旅行菌還和朋友感慨,這些鐵鏈做的也太細緻了吧。

這些鏈子要讓場景中所有的妖獸都被鎖鏈相連,不僅會影響畫面構圖,出現穿幫鏡頭,而且特效製作壓力很大,容易導致製作延期。
當時,製作團隊和導演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可是餃子導演沒有鬆口
於是為了達到導演的要求,整個製作團隊共同努力,反覆打磨才完成製作。

有人問導演:你們是不是經常熬夜啊。

導演玩笑說:我們沒有熬夜,只不過經常加班到四五點。
“細節”
很多人說餃子是“中國最變態的導演”。不僅僅因為嚴格和執著,還因為他是一個細節怪……
看電影的時候,最後天界(金色)和海妖(暗色)交戰,兩股勢力相交的時候,有血色溢位,當時整個影院都“哇塞”了。
“我從未想過黑色和金色的碰撞是血色的。”

而且仔細看,還能發現看似正義的金色染了黑,看似邪惡的黑色卻泛著點點星光。

這也隱喻了“金色的可能不是正義,黑色的不見得都是邪惡。”
大家喜歡的石磯娘娘,有三個版本。

人形態的時候,聲音附帶著一些女性的嬌俏。

當她變成一座大山時,聲音低沉且有穿透力。

當她變成小石頭時,聲音尖細,奶嘟嘟的有孩童感……

大家都喜歡的土撥鼠,仔細看的話,每一隻都不同,

有黑皮健身鼠,有苦力尾巴受傷鼠……

而且動畫精細到它們的每一根毛都能看清楚。

還有在海底妖獸圍攻陳塘關這一場景中,登場的許多妖獸,在形象設計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本身的種族特點,有自己的“看家本領”

比如章魚將軍,因為它觸鬚就是比較柔軟的,所以它的劍是曲線的。
雖然在創作過程中,導演不經常出現,可是他有認真的看大家的評論。
比如,導演說最開始想把敖光設計成“鰲拜”的樣子。
但後來在網上看到“敖丙這麼帥,他爹應該也很帥”的評論後,覺得有道理,就重新構想了敖光的形象,也就有了現在的“帥爹”。
為什麼很多人說《哪吒》值得二刷、三刷,因為每次看,你都能發現新的驚喜
▼海底龍宮示意圖
“耐磨”
說實話,看完後,我對咱們的國漫充滿希望。
甚至因為太好,還被人質疑:真不是找國外團隊做的?
起初,餃子導演也找過國外的團隊,可是效果並不理想。
“我們發現以往所仰望的那些大山, 其實也是死磕、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所有難做的事都是人做出來的, 我們也有這個潛力可以慢慢死磕,這個過程中, 我們認識到了國外先進的工業流程和技術,差距也在縮小。
而且中外的文化差異,也加大了外方團隊參與中國動畫電影製作的難度。 
比如,鏡頭裡要出現金箍棒,中國的團隊都知道是什麼,如果是國外團隊, 你得從頭解釋,還要給他們講《西遊記》和孫悟空。
而這恰恰是中國動畫電影的核心所在。
在餃子看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主要在於作品本身,在於劇本、故事、角色等核心內容,“這些不是能外包的東西”

5年,觀眾等的時間雖然長,但是值得。

有人說,真的太難了,幸好成功了,如果失敗了,害怕餃子和整個團隊支撐不住。
可是生命不就是這樣的嗎?人類的基因底層就決定了要經歷長久的痛苦,才能獲得片刻的歡愉,這是誰都沒辦法打破的圈。
就像餃子說得那樣:
“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選擇,不要內耗,那兩條選擇都是自己的選擇,也都要承擔失敗的代價。”
最終《哪吒2》匯聚了100多個團隊,4000多名工作人員,用1900多個特效鏡頭,交出了一份全面超越前作、誠意滿滿的答卷。
期間有很多人想要過放棄。
但是餃子跟團隊一直在說,每一部作品都要當成自己最後一部作品去創作,機會是不能糟蹋的,必須傾其所有把最好的效果呈現給觀眾。
當你跨過這座高山之後,再回望時,你才發現不過如此吧。大家的能力又長了,下一部再去挑戰自己新的極限。
作為觀眾,很感謝導演和團隊的“死磕”,才讓我們看到如此精彩的一部作品。
中國不缺好電影,只是缺像他們這般有耐力,死磕的人
最後再嘮叨一下,前兩年,電影市場不好的時候,有人說“大家不愛看電影了”。

但是《哪吒2》證明了,不是大家不愛看電影了,是大家不愛看“不用心”的電影。

如果有好片子,觀眾不僅愛看,甚至還能創造票房神話。
引用一位博主說的話:
“我依舊對這種我深愛的藝術充滿信心。
過時的,需要改變的只是我們現在一直拍的那些電影。”
-End-
「如果覺得好看,歡迎點一個‘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