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世界?中國的未來?

本文是圓方的第1167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昨天寫了寫初來倫敦的感受(具體參見《倫敦,紐約,上海》)。在文章最後留下了一個問題:
當我們伴隨一帶一路向全世界輸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經驗跟現代化生產力的時候,我們的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又會如何被21世紀的全球化所塑造呢?
圓方不知道答案,但圓方很期待見證答案。
實際上,就是這個星期。
我們可能又叒一次,站在了世界歷史的十字路口。
五月七日,中國元首在出息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慶典的時候,發表文章,文章中說:
……80年後的今天,單邊主義、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團結還是分裂、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十字路口。
也是五月七日,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近年來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空戰。
印度以打擊“恐怖分子”為由,對巴控克什米爾發動代號“辛杜爾行動”的突襲,巴方隨即反擊 。雙方共出動125架戰機(印軍80架、巴軍45架),激戰超1小時,交火距離一度達160公里。
巴方宣稱擊落6架印軍戰機,包括3架法國“陣風”、1架蘇-30MKI、1架米格-29及1架“蒼鷺”無人機,自身零損失。
這是法國四代半戰機“陣風”自服役以來首次在實戰中被擊落。這也是中國的戰機首次在實戰戰場,展示真實的能力。
還是在五月七日,胡塞武裝宣稱對紅海北部的美國“杜魯門”號航母及其護航艦隊發動“高規格軍事行動”。而就在前一天的六日,特朗普在訪問加拿大的時候,剛剛“宣稱”,胡塞武裝“投降”並承諾停火了。
相信所有對於國際政治稍稍有些敏感的小夥伴,或許都會意識到,“國際秩序”這個天,或許真的要變了。
02
關於這個世界,為什麼必然從美國所主導的“單級”全球化,向區域大國所主導的“多級”全球化過渡?
因為之前寫過很多次論述的文章,今天就不做過多解釋了,
正如中國古語所說的: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不光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是這樣,全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秩序的演化,也是這樣。
這兩天在英國看了看大英博物館。看了看那些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英國在最鼎盛時期,從全球“收集”(掠奪)的藝術品,以及在維多利亞時期那些恢宏的建築。

能夠感受到那個時期,有著全世界秩序主導權的英國,是如何從全世界攫取財富,並且構建世界執行秩序的。

但是當有一天,英國維持殖民地的成本,鎮壓殖民地獨立反抗運動的成本,超過了其殖民體系的收益的時候。
當新興的工業化大國(美國,德國)開始帶著更先進的技術,搶奪原本英國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時,英國所構建的這套1.0的全球化體系,就崩塌了。
當然,即便崩塌。
這套全球化體系的紅利,依然又讓英國吃了100年。包括在今天,英國的教育體系,倫敦的金絲雀碼頭和Bank區,依然還有那個時代的福澤。
而同樣的事情。
在20世紀又發生了一次。
而我們今天,正在見證全球化2.0體系的崩塌。
畢竟,任何一次體系的重構,固然有文化軟實力和金融力量的支援。但是最最關鍵的,最後比的還是誰的拳頭夠硬,誰的生產力夠先進。
而當胡塞武裝都可以對美國蹬鼻子上臉,當老歐洲的作戰體系,作戰理念已經落後於世界一流水平。
很多遊戲規則就真正開始變化了。
03
圓方並不是搞國際政治研究的。也無法構想中國所主導的新的全球秩序會是什麼樣。
但是看看英國倫敦,看看美國紐約,單純從城市的吸引力而言,有一些事情是相同的。
北京,上海,深圳這Top3的中國城市,應該有以下的特徵。
有世界一流的大學
能夠吸引全世界,中產及以上的家庭,特別是各國的政要以及企業家,願意把孩子送到這裡來讀書。
教育這件事情從來不是算小賬,一個人的青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多多少少會影響到他未來社交圈,事業圈,以及三觀的構建。
所以中國是否有更加先進,更加開放,更加包容,對於全世界年輕人要有吸引力的大學其實非常重要。
有足夠包容的全球化就業,生活環境
在倫敦也好,在紐約也好,你能夠看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文化背景的優秀年輕人都能夠在這裡工作,生活。
這些年輕人不是單純的想在這裡找份工作,賺點錢,或者搞搞貿易。而是真心希望能夠留在這裡生活在這裡。
而我們今天的城市,能否展示出來這種包容以及提供相應的機會呢?
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魅力
這一點,其實說起來蠻複雜的。可能並不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很多“魅力”都是來自於歷史的沉澱和巧合。又或者,是趕上了某個時代的機遇。
04
歷史的潮汐從未停歇,從大英帝國主導的貿易殖民體系到美國構建的金融霸權秩序,全球化的每一次迭代都伴隨著生產力的躍遷與權力結構的重組。
中國城市要成為多極世界的磁極,既需深諳歷史規律,更要突破傳統路徑。當"開放"不再停留在關稅清單,而是升維為制度創新的勇氣;當"包容"不止於多元餐飲,而是內化為價值共識的土壤。
站在百年變局的裂縫處,中國城市既是被塑造者,更是規則的鍛造者。這場文明接力賽的勝負手,不在於複製誰的昨天,而在於誰能為人類的明天提供更優解。
圓方,期待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這一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