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 12 日,2025 年大阪關西世博會舉行了開幕式,並且在 13 日正式開園。這次世博會的標誌性建築是「大屋頂環」,這是一個長達兩公里的木質環形建築,環形內部則是各個國家的展館。另外,世博會的舉辦地——大阪的人工島夢洲,也會在世博會之後開始建設日本國內的首家賭場。

▲「大屋頂環」是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標誌性建築,體現了「多元中的統一」這一理念。|圖源:EXPO 2025
不過大阪世博會的門票銷售並不理想。在開幕之前,他們計劃銷售 1400 萬張門票,但截至 4 月 9 日,預售量只有 906 萬張,還不到目標的三分之二。而要讓這次世博會能夠收支平衡,還需要再賣掉 900 萬張門票。
大阪曾經在 1970 年舉辦過世博會,那次吸引了超過 6000 萬的遊客,算得上是世博會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不過在那之後,這樣的盛況並沒能延續。之後整整 22 年的時間裡,大型綜合類世博會一度停擺,期間只舉辦過規模較小的專業類世博會。直到 1992 年,才由西班牙塞維利亞接棒,在那一年重新舉辦綜合類世博會。然而即便重啟,世博會吸引的遊客數量每況愈下。進入 21 世紀,除了 2010 年的上海世博會,其他幾屆世博會的遊客人數都在 2000 萬左右,遠不及大阪當年的盛況。
為什麼曾經引發空前關注的世博會,如今變得「不夠吸引人」了?

▲ 「大屋頂環」採用現代建造方法與傳統的 Nuki 榫接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建造,這種榫接工藝常見於日本神社和寺廟的建築中。|圖源:EXPO 2025

主要研究世博會的美國文化歷史學家 Robert Rydell 把世博會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1851 年至 1938 年的工業化時期、1939 年至 1987 年的文化交流時期和 1988 年至今的國家品牌化時期。
在最初的工業化時代,世博會是新技術的首秀舞臺。現代世博會的雛形是 1851 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產品博覽會。主要目的是展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成就,為第一屆世博會建造的水晶宮也成為了倫敦的地標和工業時代的象徵。此外還有許多令人驚歎的發明都在世博會上進行過展示,比如可以抬起一座橋的液壓機、遊艇上的摺疊鋼琴,甚至還有第一批供公眾使用的沖水馬桶。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電視、電話都是在世博會上首次亮相的。而現代科技的特點也讓傳統展覽模式失去意義。以 ChatGPT 為例,這種突破性技術一經發布就能立即讓全球使用者體驗到,不需要透過實體展覽來展示。而像 AI、晶片、量子計算這類新技術,更難透過簡單的實物展示讓普通觀眾理解。
與此同時,世博會的主題也從對未來的想象轉向更加現實的議題。時代週刊認為,如今的世博會更多專注於解決現實問題,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激發公眾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力。連線雜誌也指出,隨著工業發展帶來沉重的環境代價,各國不得不在世博會上說明他們將如何應對生態危機。這種主題轉向,在 2005 年日本愛知縣舉辦的世博會上體現得非常明顯。那屆世博會以「超越發展:重新發現自然的智慧」為主題,主張長期利用場館、避免場館的一次性使用和大規模基建,尊重當地自然地貌。2015 年米蘭世博會則以「滋養地球,生命的能量」為主題,聚焦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這些主題,與 1939 年紐約世博會所宣傳的「未來黎明」形成鮮明對比。

▲ 本次世博會的主題也是與「生命」息息相關。|圖源:EXPO 2025

電視、網際網路等傳媒渠道已經重塑了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一名世博會官員認為,在世博會的黃金時代,人們需要親自到場才能一睹新發明的風采。但現在,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部手機,動動手指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鮮事。
其次,專業化和小眾化展會的興起,也在分流世博會的功能與關注度。世博會本身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展期長達半年的綜合世博會,從 2000 年開始每五年舉辦一次,內容涵蓋科技、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另一種是穿插其間、為期三個月的專業世博會,主題更為聚焦、偏向專業。
而各大企業和行業舉辦的釋出會,某種意義上就是「迷你版世博會」。比如蘋果釋出會或者英偉達的開發者大會,一場直播就能讓全球數億使用者同步觀看最新科技成果。
儘管世博會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但是世博會並沒有出現像奧運會一樣申辦城市越來越少的情況。2004 年奧運會有 12 個城市的競標,但是 2024 夏季奧運會的申辦只吸引了 2 個城市的參與。而申請 2032 年的夏季奧運會舉辦地的,更是隻有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一個城市。但是與日本大阪競爭今年世博會的,就還有法國巴黎、俄羅斯葉卡捷琳堡等三個城市,而此前參與 2030 年世博會舉辦地競爭的就有包括羅馬、釜山和莫斯科等 5 個候選城市。最終由沙特首都利雅得獲得下一屆的舉辦權。

▲ 沙特首都利雅得獲得下一屆世博會的舉辦權 | 圖源:利雅得市皇家委員會網站
為什麼明明影響力在下降,但現在還有這麼多的城市想要舉辦世博會呢?

彭博的分析認為,世博會被視為與奧運會和世界盃足球賽齊名的「三大盛事」之一,可以顯著提升一個國家的全球地位。但是和奧運會、世界盃相比,世博會舉辦的成本要更低。
按照國際足聯的要求,世界盃的主辦國必須有至少 8 座可容納 4 萬人以上的足球場館。而一個城市往往只有一個大型的體育場館,不可能承接世界盃的需求,這也就導致了世界盃通常都是以國家的形式來舉辦的,甚至還有 2002 年韓日世界盃和明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世界盃這樣多個國家聯合舉辦世界盃的情況。而且最近幾年舉辦世界盃的成本水漲船高。14 年、18 年兩屆世界盃的成本都超過了 100 億美元,2022 年的卡達世界盃投入更是超過了 2200 億美元。
奧運會的投入也居高不下。近些年來,舉辦一屆奧運會的成本也達到上百億的規模。比如 2014 年的索契冬奧會花了超過 500 億美元;2016 年裡約的奧運會也花了 200 億美元。就連號稱「節儉」的巴黎奧運會,預算也高達 97 億美元。
和奧運會、世界盃動輒百億美元的花銷相比,世博會的費用要更低。大阪世博會的建築成本雖然已經和申辦時翻了一倍,但根據日本綜合研究所今年三月釋出的報告,這一屆大阪世博會包括建築成本、運營費用以及在城市基礎設施上的投入,總成本在 7600 億日元左右,也就是 50 多億美元。而 2030 年世博會的幾個申辦城市中,韓國釜山的預算是 30 多億美元,最終拿下了舉辦權的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預算為 78 億美元,而鄰居卡達舉辦世界盃花費了 2200 億美元。同樣都是中東國家,世博會和世界盃的成本比起來,算得上是「節儉」了。

和其他大型活動一樣,世博會能夠帶動當地旅遊業,隨著遊客的湧入,餐館、酒店、汽車租賃公司的需求會不斷增加。而且世博會需要建設大量的場館,隨著建築專案的開工,當地的就業也會增加。
國際展覽局認為,世博會是加快基礎設施改造的催化劑,與此同時,世博會對城市和國家的國際形象也有無形但同樣強大的影響力。只要有合理的預算和完善的計劃,世博會就能成為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轉型機會。
比如 1992 年的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雖然虧損嚴重,但很多資金都投入到基礎建設,當地擴建了機場和火車站,更是建造了從馬德里到塞維利亞的長達 470 公里的高速鐵路,這也是西班牙的第一條高鐵線路。現如今西班牙高鐵里程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華爾街日報認為,西班牙的高鐵已經改變了整個國家,過去西班牙人非常不願意到其他地方生活甚至旅行。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乘坐高鐵跨城上下班的人。

▲ 西班牙高速鐵路 | 圖源:WikiMedia
正在舉辦世博會的大阪和下一屆世博會申請失敗的釜山則有一些共同點,比如這兩個城市分別是日本、韓國的第二大城市,都想借助世博會的影響力,來縮小和首都城市之間的懸殊差距。大阪當地政府想要效仿「東京都」的市政體制,設立「大阪都」,加強這座城市的國際影響力。而韓國則是想讓釜山成為首爾之外的第二大核心城市,進而讓整個國家的發展更均衡。

不過彭博認為,東亞國家舉辦大型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因為中東國家在這方面的支出更加自由。沙特希望到 2030 年將旅遊業對 GDP 的貢獻率提高到 10% 以上,遊客人數達到 1.5 億次。世博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此外他們還成功申辦了 2034 年的世界盃。

以上內容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聲動早咖啡」
想更多瞭解
歡迎點選收聽
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原創/「聲動早咖啡」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