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編輯 | 姜妍
《小寒日訪程爺》

張翎 著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5-8
張翎關注災難、創傷和戰爭等給人帶來的影響,她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被改編為電影《唐山大地震》的《餘震》。這一創作傾向,與張翎的職業密切關聯。除了作家之外,她還是一名聽力康復師,在海外診所工作的17年間,她常常接觸到從各個戰場上下來的退伍軍人,親眼見證戰爭在他們身上的餘燼。
本書收錄了她近年來創作的兩部中篇小說《小寒日訪程爺》和《疫狐紀》。《小寒日訪程爺》以一位女記者冬日探訪退伍老兵程高遠為開端,串聯起對方在抗戰期間的英雄往事與晚年被困鄉野、逐漸失語的現實處境。程高遠“像一隻纏在蜘蛛網裡的昆蟲那樣,被纏進了國難裡,於無奈之中做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他早年因義打架鬥毆,隨後流浪社會被國民黨抓了壯丁,機緣之下被派去執行了轟炸日軍駐地的任務。然而戰爭總會結束,英雄老去之後,往往“經不得歲月的鈍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慢剮”。
《疫狐紀》則誕生於張翎在多倫多疫情期間的觀察和感受。兩個揹負不同人生重負的女人,一個是為了成全領養女兒的前程放棄專業舉家移居國外多年的建築學家,一個是因車禍剛剛失去花季女兒的臨時僱工,她們在疫情封控下意外共處一室,並透過對一隻瘸腿狐狸的共同關注而緩慢靠近。狐狸和人都在被疫情改變的新世界中尋找著新的參照物,我們和原本熟悉的人無法相見,“理解和慰藉卻在陌生人中間,甚至在人和動物之間,突兀地產生,彷彿是從石頭縫裡長出的一株無根植物。其實根一直是在的,它長在人性的最深處,只是我們的眼睛還沒學會偏離日常的尋找方式。”
《最高虛構筆記:
華萊士·史蒂文斯詩精選》

[美]華萊士·史蒂文斯 著 西蒙/水琴 譯雅眾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5-7
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史蒂文斯,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現代主義詩人之一。書名源自其晚期詩作《最高虛構筆記》(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多年前,在《高調的基督徒老婦人》開篇,他提出“詩是最高的虛構”(The poem is the supreme fiction),所謂“最高的虛構”,並不是虛妄不實的幻想,而是人類在缺乏終極信仰的現代世界中,為理解經驗與建構意義所創造的一種替代真實。說到最高虛構,史蒂文斯每每欲說還休,但明確提出三大原則:必須抽象,必須變化,必須給予快樂。
本書收錄史蒂文斯一生代表作150餘首,涵蓋《哈瓦那的女兒》、《一個平庸男子的筆記》、《黑鳥十三觀》、《星期日早晨》、《現實主義者之死》等重要作品。他的詩想象力豐富、哲思縝密,常以日常景物入詩。他寫黃昏裡雨聲落在松針上的細微聲音,也寫一個雪夜中黑鳥的十三種意象。他說:“世界想要存在,它要說話”,而詩人的任務,是捕捉這無形的語言。
本書廣泛地收錄了史蒂文斯的詩作,尤其是晚期詩作和部分遺作。
《地理學家喝掉了他的地球》

[俄] 阿列克謝·伊萬諾夫 著 吳韃靼 譯新行思·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5-7
自2003年出版以來,《地理學家喝掉了他的地球》便在俄羅斯文壇佔據重要地位,被《文學報》等俄羅斯媒體譽為“後蘇聯時代的俄羅斯生活編年史”。小說因同名改編電影的成功而進一步擴大影響,成為近年來俄羅斯最受歡迎的現代小說之一。
小說講述了前生物學家維克多·斯魯什金在生活窘迫下轉行做地理代課老師的故事。面對問題學生、麻木的教育體系、婚姻危機與經濟拮据,他以一種近乎笨拙卻始終溫和的方式堅持體面與尊嚴。在一次帶領學生漂流的旅程中,這位看似失敗的大人逐漸顯露出他內心的堅定和柔軟。伊萬諾夫以幽默的筆觸描寫烏拉爾地區的社會現實與自然景觀,語言中融合了詩意與俚語。他並未試圖提出什麼新穎的主題,而是講述了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謙遜才能保住“鮮活的靈魂”,不陷入怨恨或驕傲,只是按照良知和愛去生活。
《帝都之鐵:漢代鐵工業與輻輳網路》

林永昌 著 宋珮怡 譯萬川·中國工人出版社 2025-7
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元素之一,卻很少有人想到,它竟能成為解讀一個朝代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的鑰匙。透過考古遺存、簡牘文書及跨文明對比,本書探討了漢代冶鐵工業如何與帝國政治、經濟體系相連。以鐵為切入點,書本揭示了漢帝國如何透過技術革新與官營壟斷,在關中核心區織就一張涵蓋都城與邊疆的輻輳網路。
具體而言,輻輳網路指的是遺址周邊廣大區域的交流互動,以及由政治和經濟系統所驅動的各統治區的連線。它類似於一個巨大的交通和物流網,貫通了各個政治、經濟區。這一網路不僅僅是物質的流動,更是文化、資源與權力的傳播渠道。作者透過分析漢代鐵器的生產與流通,展示了這種網路如何在帝國的經濟、社會和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鐵器的標準化生產、工匠群體的依附性、跨區域物流的整合,都成為權力滲透與社會重組的重要推動力。作者林永昌透過對漢代鐵器生產、市場流通和資源調配的詳細分析,揭示了冶鐵產業如何支撐起整個帝國的統治。
《銀髮擺渡人》

陳輝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5-6
本書源於陳輝自身的家庭生活體驗。在親眼目睹父母為家庭付出、幫助帶孩子和做家務的過程中,陳輝深感這一父輩支援模式在青年家庭中的關鍵作用。由此,他開始關注銀髮擺渡人們的“老漂”現象,即父母為了幫助子女在城市紮根,不得不離開家鄉,前往異地為子女的家庭提供支援。2017年,陳輝以《我的媽媽是老漂》一文首次討論了這一社會現象,之後透過大量的調查與訪談,將這一現象拓展為深入的學術研究,最終形成了本書。
透過對多個城市老漂家庭的深度訪談,陳輝揭示了老漂族的日常生活、情感困境以及他們在現代家庭中的社會角色。書中分析了老漂群體在育兒、家庭關係和個人身份上的複雜調整,探索了這一群體如何影響家庭結構與親子關係的轉型。在如今家庭結構和社會環境迅速變化的背景下,中國家庭在城市化程序中形成了特殊的“代際合力”機制,其中老漂族既是中國城市化程序中的見證者,也是推動者。
《直面臨終時刻:
醫院安寧療護中的妥協與調和》

陸傑華/戚政燁 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7
當前,中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長壽時代,老齡化速度加快,高齡人口比例增大,平均預期壽命持續延長,老齡照護尤其是面對衰老的終點的臨終照護和服務已經成為老齡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回首中國的研究和實踐領域,雖然暫時缺少對安寧療護和臨終關懷的統一定義,但人們對其看法及認識基本與國際一致,認為安寧療護的服務物件是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服務內容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目的在於提高生命質量,保證患者安詳離世、尊嚴面對死亡。建立全球第一個安寧療護機構的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曾說過:“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
本書由陸傑華與戚政燁呈現了中國安寧療護在實際操作中的困境。書中透過案例分析,展示了患者、家屬與醫護人員在臨終關懷過程中所面臨的複雜抉擇。特別是在資源匱乏、傳統死亡觀念的忌諱、家庭決策模式的複雜性以及制度保障的不完善的背景下,安寧療護的推廣面臨著嚴峻的阻力。
《大災害時代》

[日]五百旗頭真 著 [日]秋原雅人/楊晶/王怡玲 譯守望者·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5-7
日本歷史上曾有三大地震,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摧毀了首都圈,導致10萬多人死亡;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重創京阪神地區,造成6400多人的死亡,震後重建面臨巨大的社會矛盾;而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則以9.0級的強震和海嘯帶來了2.2萬人的死亡,並引發了福島核電站事故,震後復興工作難度極大。
曾擔任東日本大地震復興構想會議議長的五百旗頭真參與了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本書中深入探討了日本社會在災後復興中的應對措施與思想演變。災後第一階段的緊急救援是基於自救、互助、公助的多層次救援體系,第二階段的救援關注臨時避難所和基礎設施的恢復,第三階段則是永久性住房重建。作者指出,在三大震災之中,都存在著圍繞復興思想的對立。即“復舊”(單純恢復到災前面貌)和“創造性復興”(以災害為契機重新打造美好家園)之間的角逐。
《蘭花諸相》

[英]吉姆·恩德斯比 著 劉夙 譯後浪·海峽書局 2025-8
本書是英國科學史教授吉姆·恩德斯比的一部植物文化史著作,探索了蘭花在西方文化中的複雜象徵意義以及其歷史與科學背景。透過對蘭花的歷史、藝術、科學和商業多方面的敘述,作者揭示了這種植物如何從古希臘時期開始,逐步與性慾、死亡、誘惑和美學等文化意象相聯絡,直到現代成為世界各地廣泛喜愛的觀賞植物。
早在古希臘人眼中,蘭花便與生殖掛鉤,因其地下塊根形態類似睪丸而被賦予了催情的意象。蘭花致命、神秘的象徵性也常常出現在科幻文學與電影中,如H.G. 威爾斯的小說《奇蘭花開》和邦德電影《鐵金剛勇破太空城》。從古到今,蘭花不僅在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也在商業上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熱潮。作者分析這些文化背後的根源,探討了蘭花如何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界的理解、想象與投射。
如今,蘭花的生存也已經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威脅,面臨瀕危的境地。恩德斯比指出,只有憑藉科學知識指導我們開展蘭花的保護和拯救工作,蘭花文化才能可持續發展,在未來演繹出更精彩的篇章。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實習記者 莊佳怡,編輯:姜妍,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