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50724
全文共有 4300 字
每週四 21:30 推送
歡迎按時來閱讀喲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幾條我一直在踐行的方法。
它們都非常簡單,毫不費力,只需要你對生活做出一些小小的調整,就能立竿見影地提高你工作、學習和思考的效率。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為你注入動力。

1. 用「有效的事情」來啟動任務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想要開始一項任務,但坐到電腦前,卻總是隨手打開了其他網頁,或者刷起了手機、看起社交媒體。一邊刷,一邊在心裡告訴自己:先隨便溜達一下,一會再做吧。
而這「一會」是多久呢?也許就在你毫不留意的時候,就過去了20分鐘、30分鐘……
其實,如果觀察一下自己,你也許會發現:很多時候,真正影響我們工作效率的,其實就是「如何啟動」。一旦我們啟動了,進入工作狀態了,往往就能持續地做下去。
這背後,其實就是大腦追求穩定的原理在作祟:我們總是不願意改變現在的狀態。當我們休息時,我們經常不願意啟動。而當我們工作時,我們往往又忘了停下來休息。
所以,如果我們能儘可能減少啟動的心理障礙和阻力,就能為每天省下大量被不知不覺消耗掉的時間。
怎麼減少阻力呢?我給自己定的規則是:一旦我坐下來了,打開了電腦,我就一定要先開始做一點「有效的事情」。做完之後,再去幹別的,比如刷網頁、看訊息、上網閒逛……
什麼叫「有效的事情」呢?它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是我手頭上正在做的專案,也可以是一些細小而瑣碎、但是能一勞永逸提高效率的事情——比如:整理自己近幾天的日誌、把檔案資料分門別類整理好……諸如此類。
總而言之,就是能夠對成果有所助益的事情。
不妨找一個時間,把這些事情羅列出來,形成一個清單,這就是你的「啟動清單」。
當你準備開始工作時,不要下意識去漫無目的地閒逛,而是先開啟這張清單,從裡面隨便找一件事情(按照心情來就好),開始去做。
做完之後,把它劃掉,然後,想休息一下,想上網閒逛,或是繼續工作下去,都可以。
你可能會發現,許多時候,經過這麼一件事情的啟動,你很快就能進入工作狀態,可以開始著手去做其他重要的任務了。
這就是它的作用:讓你快速熱身,保持手感,同時,又能為你提供立等可用的成就感和反饋,讓你能夠有動力立刻開始行動。

2. 用「發呆時間」來鞏固學習
許多人對「效率」的理解可能就是:我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儘可能做更多的事情。因此,許多人每天都恨不得把每一秒掰成兩半來用,彷彿把時間利用得越多,就佔了越大的便宜。
但實際上,我想告訴你的是:有時候,「什麼都不做」,比起你不斷地去做事情,效率反而要更高。
什麼意思呢?不妨考慮下面這個問題:
1)在2小時的時間裡,你可以看書,上網,聊天,自由地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學習任何東西。
2)在2小時的時間裡,前1個小時你可以看書、上網、學習,後1個小時,切斷你所有的資訊輸入,你只能安靜地坐著發呆,什麼都做不了。
在上面兩種情境中,哪一種情境下,你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可能很多人會選擇第一種。但實際上,專門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 Nelson Cowan 發現:後者的效果比前者要好得多。
2004 年和 2012 年,Cowan 做了兩個實驗,結果發現:學習之後有一段時間進行休息、什麼也不做的參與者,對學到的知識記得更牢,甚至在經過7天之後,遺忘率也更低。
為什麼呢?原因在於:當我們學習之後安靜待著什麼也不做時,大腦後臺其實在忙碌地做一件事:對我們學到的知識進行「回放」。
這種回放是無意識的、快速的,因此你覺察不到它。但是,透過對大腦的掃描,能夠發現參與者的海馬體有節奏地產生高頻腦波,這就是大腦在努力鞏固剛剛學到的知識。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每天都會清理掉一部分當天獲取的新資訊。而被回放得越多的資訊,就越不容易被清理。反之,回放得越少的資訊,就越容易被清理掉。
所以,如果你想最大化學習成果,那麼請不要把自己的時間排得太緊,而是容許自己發呆和放空。這能夠極大提升學習和思考的效率。

3. 用「散步思考」來激發大腦的創造力
如果你是從事創意工作的,比如設計、文案、策劃、新媒體……那麼你一定會經歷過這樣的需求:怎樣才能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又或者,你面臨工作上的瓶頸,需要想到別出心裁的方式,那麼,你也一定會有這樣的需求。
其實,有一個非常簡單且非常有效的辦法:從辦公桌前站起來,走出去,去散步。
2014 年一個研究發現:散步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創造力,並且這種效應在結束散步之後,還能維持15分鐘以上。
原因在於:散步是一種高效的放鬆和休憩。它能夠讓我們從注意力的牢籠中掙脫出來,讓我們疲憊不堪的注意力得到放鬆和喘息,從而重新恢復精力。
當你的思維徹底放鬆下來時,你會暫時關閉外界的資訊輸入,而任由思緒在後臺隨機地、踴躍地啟用各種不同的節點。這時,就有機率產生「遠距聯絡」,把原本無關的節點聯絡起來。反映在外,就是產生創意或靈感。
並且,當我們步行時,腳步對身體的反作用力會在血管中形成細微的湍流。它可以讓更多的血液和氧氣進入大腦,從而提高大腦的工作能力。
再比如,散步這種高度有節奏感、韻律感的活動,能夠讓大腦處於一種平衡的、舒適的狀態裡,對腦波活動進行調諧,讓各個腦區之間的協作更緊密高效。
同時:散步可以促進BNDF(腦源形神經營養因子)的釋放,提高突觸的可塑性,從而讓我們對知識記得更牢、思維更清晰。
所以,如果你感到思維和工作遇到了瓶頸,那麼不妨試一試,走出門,離開辦公桌,到外面走一走。
很有可能:走著走著,問題可能就突然迎刃而解了。又或者,腦海裡會湧現出一些奇思妙想的點子,想到一些全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4. 用「切換環境」來重新整理思維惰性
大腦有兩個非常底層的功能:
一是,它善於在事物之間創造聯絡;
二是,它善於發現事物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對新奇的事物更感興趣。
那麼,將這兩個功能結合起來,我們其實可以得到一個非常有用的技巧:
當你想學習一些比較重要的知識時,不妨換一個新的環境去學習。
舉個例子:比如你天天待在家裡,現在想考一個證書,那麼更好的做法,不是在家裡學習,而是出門,找一個平時沒去過或很少去的地方,比如咖啡館、圖書館、自習室……在裡面學習。
為什麼?因為當你處於一個全新的環境的時候,大腦會被高強度地啟用起來。這時,它會更容易將這個「新的環境」跟你所學習的知識之間建立聯絡,從而把它跟「舊的知識」所區分開來,讓你對新知識記得更牢固、更深刻。
同樣,當你想處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時,也可以試著換一個新環境,這樣可以削弱舊環境跟舊工作的聯絡,讓你的思維和狀態不容易受到過去經歷的限制和束縛,更容易想到新的點子和做法。
甚至,你可以人為地創造一些「新場景」,比如:
-
不要在一個座位待太久,每幾天就換一個位置,高頻度刺激大腦;
-
試著去不同的地點和場所學習,每一個場所學習相似的內容,增強聯絡;
-
在特定的日子學習更重要的內容,比如,在大雨傾盆的時候學習更困難的知識,讓「壞天氣+新場景」成為一個更強的記憶線索……
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是:當你回憶某個知識點時,你未必能立刻想起來;但一旦你回想起看到這個知識點的場景,比如回想起當時所在的場所、當時的天氣、周圍的人群、甚至包括聽到的聲音和嗅到的氣味……這個知識就會鮮明地湧現出來。
所以,如果你需要高強度地學習和思考,那麼,一定不要長期待在同一個地方,而是不斷給大腦新的刺激。
這會讓這些新的知識,在你腦海中變得更牢固、更穩定。

5. 用「場景線索」來幫助自己改變行為
我們的選擇和行動是受什麼影響的呢?答案可能讓你意外:絕大多數時候,其實都是受環境影響的。
舉個例子:兩家咖啡店,前者大家都在玩遊戲、刷影片,後者大家都在認真工作、看書、學習,那麼,你在前者裡面一定更容易開小差,而在後者裡面一定會更專注。
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周圍環境中的資訊,這些資訊加總起來,會形成一種非常強的勢能,推動我們去做出選擇、決策和行動。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選擇是自主做出的,其實都是被環境推動和影響的。
應用到這裡,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是:想辦法設計一個有助於行動的環境。
你想更多地去做什麼事情,就設計更多的環境線索來強調它、突出它、方便它;你想減少什麼事情,就把它藏起來,讓自己看不到它,需要花精力去找它。
工作的時候,你把手機放在抽屜裡,就能有效減少玩手機的行為。哪怕只是「開啟抽屜,拿出手機」這麼一個簡單的行為,也足以減少你許多次下意識想玩手機的衝動。
你想經常瀏覽某個網站,就把它放在瀏覽器的首頁,一開啟瀏覽器就能看到。或者設定成固定標籤頁,置頂在標籤欄裡,不需要從書籤收藏裡面去找。
你想記住一個事情,最好的方法是什麼?不是在腦海中不斷回憶它,這很難做到,而是把它寫到便籤上,貼在一轉眼就能看見的地方,讓它更容易進入你的注意力範圍。
你想多在書桌上看看書、乾點活,就平時多清潔書桌,不要在上面擺東西,讓它隨時隨地處於一個「隨時都能坐下來開工」的狀態。
你想養成運動的習慣,那就把運動的裝備準備好,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讓自己毫不費力就能開始運動。
你想讓自己有空時多讀點書,那就把書放在沙發旁邊,而不是放在書架上。這樣,當你處理好一天的事情,坐在沙發上時,就更容易隨手拿起書、翻上幾頁……
透過有意識的設計,讓你處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之中,讓周圍的一切成為你的助力,引導你去做出行動。這就是改變行為的秘訣。

6. 用「精力節律」來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
什麼叫節律?簡單來說,就是你一天裡面,精力和狀態的波動情況。有些人白天精力十足,有些人下午狀態最好,有些人晚上大腦特別活躍……這些,都是專屬於自己的節律。
在波峰期去做最重要、最需要聚精會神的工作,會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在波谷期強迫自己全神貫注去工作,那就很容易疲憊、分心、走神。
所以,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的節律。
不妨試著每天做一做日記,寫一下今天在什麼時間段處理了什麼事情,以及自己處理事情時感受到的狀態。如果長期來看,某個時間段你的思維特別活躍,精力似乎很旺盛,總是能把事情很快做完,那麼它很可能就是你的「波峰時間」。
像有些人,最佳的工作時間可能是下午到傍晚,那麼更適合他們的工作習慣就是:早上起來之後先處理一些簡單、瑣碎的工作,減輕大腦負擔;等到了一天裡面狀態最好的時間段,再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任務。
而有些人最佳的時間可能在晚上,那麼就需要儘量留出晚上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娛樂和消遣,用來學習、思考和處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專案。
一旦你找到自己的「波峰時間」,那麼對應的,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波谷時間」和「正常時間」。那麼不妨按照這個節奏,來安排自己的任務:
-
最瑣碎的、最不重要的、不需要耗腦子的(一般是整理和操作性事務),以及可以快速得到反饋的,安排在「波谷時間」;
-
日常的事務,溝通,協作,資訊回覆,安排在「正常時間」;
-
最重要的工作,包括跟自己業績目標緊密掛鉤,需要做出亮點和成果的,又或者需要投入精力去學習的,安排在「波峰時間」。
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事半功倍。

微信最近調整了推送規則,減少了推送頻率
請記住我的更新時間:每週四晚上 21:30
歡迎手動點進來閱讀喔
我是 李睿秋 Lachel
歡迎關注 L先生說
一起探索心智成長的奧秘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你不是沒準備好,只是太害怕開始
一種罕見的奇妙特質:測測你是否屬於4%的少數派
聊聊3個容易被誤解的心理學概念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