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老闆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想起依然熱血沸騰:
「大家聽好了,這個專案,我是要拿獎的。」
彼時的我表面風平浪靜,但內心已經燃了起來,加班的疲憊一掃而空,恨不得回去再寫100條廣告語。會議室裡頓時有種士氣爆棚的感覺,大家的眼神開始變得光亮……
從那時起,“做廣告就是要拿獎”這件事就深深烙印在了心裡。我想每一個做廣告的人,應該都想象過自己拿獎的情景吧?不然廣告這麼苦,到底是誰在堅持啊?
但現實往往比較殘酷,絕大多數廣告從業者,可能都很難獲得參獎的機會,而頒獎的創意節基本也成了行業大佬的圈子聚會。
對大多數人來說,創意節就成了一種高高在上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聽過但沒真正見過的東西。
這種圈子文化讓很多新成立的小公司很難擠進圈子,無法靠獎項給自己背書,從而催生了一些專門用來圈錢的獎項。
各種水獎滿天飛,一手交錢,一手拿獎,把創意節做成了賺錢生意。資料是買的,新聞稿是買的,廣告獎也是買的……花錢買獎,孤芳自賞,關鍵花錢買的還是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獎。
去年在廣告黑榜看到一條評論,那句“能不能少中幾個?”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


除此之外,很多創意獎的評選也在和真實消費市場脫節,幾位評委關起門來三天兩夜,票選出那些最符合業內人士心中好創意標準的廣告,但廣告真正的受眾——消費者卻沒有發言權。
所以從這些角度來說,中國目前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廣告節。
它不應該只是廣告大咖的節日,也不應該是畫地為牢的圈子文化,更不應該成為賺錢工具,它應該是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的,無論是創意老店還是廣告小廠,無論是廣告人還是品牌方,無論是圈內人還是圈外人。
總之它一定要讓大家找到創意的樂趣,這才有節日的感覺。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特別喜歡去年的“廣告狂人創意節”,真的看出了一種廣告節日的feel。
就像磨物創始人蔡文宇在獲獎感言時說的:我來的有點晚,進來一看是樂隊表演,我還以為進錯場地了……

主持人的開場互動也挺別緻的,兩位主持人分別是來自頡摩廣告的Kama和《躍上高階職場》中被大家熟知的廣告人八月。

Kama說:“當我倆的照片在預告裡發出後,網友都評論說這是美女與野獸,我就感覺自己長的很沒禮貌,所以特地戴了一頂禮帽,爭取做一個禮貌的野獸。”

又是諧音梗上大分,場子立馬就熱了起來。緊接著的嘉賓致辭也整成了一場脫口秀。
廣告狂人創始人表示這次的獎盃設計,特地邀請了中國首位戛納金獎設計師熊超。原本說好一稿不改,結果硬是改了5、6稿,讓當時正負責北京冬奧視效導演的熊超直呼冬奧會都沒你難做。

然後高潮來了,狂人讓大家猜,最後用了第幾稿?沒錯,是第一稿。

後面北京奧美總經理奧特曼的脫口秀致辭也蠻有梗的。

他講到廣告預算的話題,在談合作的時候,感覺這預算是要去火星。等到籤合同的時候,一看這預算,就是個小火星兒~

建議以後所有的廣告節嘉賓致辭都按這個標準來。
有廣告行業的老前輩私底下和狂人表示,“做這個廣告節,一定和那些無聊的評委去評獎區分開來,做到真誠&真實,讓遺落每一個角落的好創意都被看到,被欣賞,被影響。”
可以看出來,其實那些行業大佬們對那些傳統廣告節的枯燥乏味,同樣也是排斥的,畢竟創意人都喜歡輕鬆自在,那種機械無趣的頒獎領獎…… 本身就很不創意,很不廣告。
所以我們看到,一向穩重優雅的馬曉波老師在頒發“2023廣告狂人個人獎”的時候,上臺後沒有直接頒獎,而是若有其事的盯著臺詞卡,一字一字唸到:
“上面寫的是——先插播一個廣告,群玉山諮詢正在招聘,有任何感興趣的朋友,請大家先把簡歷轉交廣告狂人~ 好,下面我們開始頒獎。”


下面一陣笑聲~ 這無處安放的幽默感和鬆弛感。

獲獎者是木瓜創意的劉峰,他的獲獎感言講了一個自己的經歷:在他2007年剛進奧美的時候,他問從實習生做到創意總監最快多久?回答是七年,他就想我能不能把這個時間縮短一些?現在過去了17年,他也已經是創意熱店的總監,做廣告的快樂、痛苦、挫敗、好勝心,讓他覺得這十幾年的人生是非常滿意的,希望現在還在做創意的人,都有一股傻乎乎的勁兒,能夠一直做下去。

所以究竟是什麼在支撐一波又一波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尤其在廣告三天兩頭被唱衰的當下,靠的不就是這股勁兒麼?如何能鼓足這股勁兒,榮譽感一定是其中之一。
這才是廣告節最大的價值所在,不是單純為了獎勵那些舞臺中央的廣告人,更是為了激勵更多年輕人向著這個舞臺聚攏。
就像後來熊超在臺上講的:
“在和廣告狂人交流的時候,他希望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獎項,代表了中國年輕人的創造力,不像那種畫地為牢,畫一個圈。我覺得我們就是創作人,不僅是廣告,我告訴我自己的,我也告訴大家,你是一個創作人,你可以把創造力運用在任何行業,不僅僅是廣告,很有幸跟大家分享這個觀念。”

廣告狂人創意節應該是國內少有的設立“創意新人獎”的創意節,而且和其他“十大獎項”選一位代表致辭不同,獲新人獎的每一個新人都可以上臺講話,年輕人需要被看見,而這裡幾乎匯聚了中國所有頂級創意機構和品牌方的目光,誰懂這個設計的含金量?
其中最後一個女孩的致辭,直接燃爆了全場。
這是來自W廣告的官瑩,她說:
“其實說來很慚愧,因為我不是一個專業的廣告人,當年大學的時候我學的是新聞,在做了這麼多年廣告之後,我才發現,淦!原來做廣告就是做新聞,因為只有真正好的創意才值得上big news大新聞。所以我覺得這樣相比下來,我們真的是做的有點窩囊,我們只有買新聞稿,我們從來沒有上過新聞,所以我想說雖然這裡是廣告狂人的現場,但我希望明年的big news是你和我一起共同創造的,就是因為我們的創意可以改變他人,可以影響世界,我們才有值得上新聞的魅力。所以在場的所有的狂人們,我不要跟大家在廣告頒獎的現場相見,希望我們以後永遠不會在這個舞臺相見,我們以後在頭版頭條見!2024一起上新聞!”

燃起來了有沒有?
所以這真的是一個很偏愛年輕人的廣告節,即使你只是一個新人,或是一個剛成立的年輕創意熱店,都可以用作品在這裡亮出自己。
雖然理念很open,但在獎項設定上,狂人創意獎卻是非常的old school,基本就是文案獎、美術獎、廣告片獎以及人物獎、公司獎這些一看就懂的,沒有那種為了收費巧立名目發上幾百個獎。

在評獎設定上,狂人創意獎採用的是大眾評審的方式,完全放開的網路票選,給大眾看的廣告就完全交給大眾來評判。
雖然評獎設定、參與形式都非常年輕化,但現場的含咖量卻不低,簡單放一個去年的嘉賓名單看看。

不管你是廣告公司,還是創意人,都可以帶著作品來切磋一下,如果你只是單純喜歡創意,也可以透過投票以及直播看看今年又能搞出些什麼新花樣。
就是這樣的狂人創意節,節目的形式有創意,評審的方式敢於創新,願意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而不是為創收。
另外你也不必擔心你的獲獎只是孤芳自賞,因為獎項背靠廣告狂人全網500萬的品牌創意人,去年的影片光在小紅書就有100多萬的播放量。
在這裡品牌方可以物色對味的創意機構,創意機構也可以物色味對的創意人,就像Kama在頒發十佳文案獎時開玩笑說的:
“本年度十大文案獲獎者,這些臉大家記住啊,要挖人的可以照著這些臉去挖。”
我們未必要在這裡挖人,但一定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同頻的人。
當你感覺這個世界無趣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些有趣的人,然後大家一起幹翻這個無趣的世界。
每天中午11點半,不見不散 ▼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廣告
因為你連“廣告狂人”都沒有關注…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啊魂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