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法完全變了…

去年底時候寫了篇《好日子只有幾年》,說一代版本一代神,版本變了你的思路沒跟上,可能後面的日子就要艱難了
因為不同時代和版本的底層邏輯不一樣,這就決定了能勝出的玩法也是不一樣的
用上個版本的玩法直接往新版本里面套,大機率最後會虧得媽都不認識。
原因就是底層邏輯已經完全變了,你不能還是繼續上個時代的路徑依賴。
有人問為啥說現階段的玩法和版本已經變了,這裡我們就梳理一下過程,講講中間發生的變化。
01
最近幾年時間裡,很多人都把自己在舊版本里像吃屎一樣辛苦積累的財富,在版本迭代之後短短幾年時間裡如同拉稀一樣虧個精光。
以前的舊版本是什麼呢?是經濟的高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各行各業巨大的紅利和增量。
本質上很多人感覺在過去二十年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機會更多,是因為那個時候全社會的增量都更多。
當然了,即使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也分了好幾個不同的版本,每個版本的玩法也是不一樣的。
以前我們在寫《為啥現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內卷化》的時候,也曾經在文章裡聊過這個話題
其實這中間版本變化原因並不複雜,看看過去二十來年時間,工資收入出現變化的幾個節點就知道了
下面是過去72年國內的工資走勢圖,看明白這些節點為啥發生變化,其實就很容易理解了。
圖中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國內的工資快速上漲是發生在2000年之後,而斜率加速上升是從2008年開始的。

當然這20多年普通人的工資漲了多少倍,由於各行各業差異很大可能還真的不好統計,畢竟各行業的收入水平都不太一樣。

不過中國政府網曾經給出過近10年工資上漲的平均值,如果看人均可支收入,大概是在十年80%的樣子。
民間機構根據統計年鑑,也做了一份從1998年到2018年,20年時間的人均GDP和平均工資走勢圖。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2018年的年收入82413元,1998年收入7479元。
算總數過去這20年,我們老百姓的平均工資差不多漲了11倍,當然現在時間又過了幾年,應該繼續還是更多增長的。
也就是說,我們14億兄弟姐妹的腰包漸漸鼓起來,大家的工資收入漲起來,也就是最近20來年的事情。
這裡兩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是2001年和2008年,這裡我們先記住這兩個時間節點。
然後我們再說為啥是從2001年這個節點開始上漲,又在2008年之後斜率開始加速。
02

在2001年這個時間節點,發生了一件非常關鍵的事,那就是我們經歷了艱難的談判,終於進入了WTO融入到全球化體系中。

在進入WTO融入全球化之後,天量的海外訂單湧入到國內,這意味著天量的增量需求也來了。
很多人應該知道,在和平年代從底層邏輯的角度講,經濟和市場本身是靠購買力需求驅動的。

沒有新增需求的情況下,擴大生產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生產出來解決不了賣給誰的問題。

因為沒有新增需求的情況下擴大生產,生產出來東西賣不出去,經濟就沒辦法完成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迴圈。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就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因為產能擴張以後很多東西賣不出去,很多國內企業的債務就變得越來越重
後面債務沒辦法持續,就出現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國有企業三千萬工人下崗,發行特別國債給幾大國有銀行注資。
甚至後面的房地產商品化、以及醫療和教育的改革,本質上都是為了刺激和提升國內整體消費需求。
原因是有足夠的消費需求,企業才能繼續生產,完成生產–消費–再生產的迴圈。
之前我們在《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和《為啥現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內卷化》裡面,其實也講過這個事情。
在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化之後,我們看到天量的訂單需求從海外湧入到中國市場。
也就是2001年以後,我們的外貿訂單大幅增加,國內產品潮水般湧向世界。
之前因為產能過剩訂單不足,導致的生產–消費–再生產這個迴圈無法繼續的問題,就這麼被海外洶湧的訂單解決了。
天量的海外訂單不斷湧入,導致現有產能不足以滿足海外需求。所以企業主們不斷投資擴大廠房,增加裝置和產能。
產能擴張就需要更多的生產工人啊,那些年大家看到的農民工大遷徙,就是這麼來的。
工人脫離了農田到工廠打工收入增加,又帶動了國內的城市消費需求,逐步形成良性迴圈。
內外兩個新市場,也就是房地產市場和出口的需求提升,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這使得國內的外貿和投資需求都非常旺盛,形成了當時外迴圈和內迴圈的雙輪驅動。
很多人常說的生意最好做這段時間,其實說的就是這段內外迴圈都很順暢的時間。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在2008年之前的居民收入持續增量就是這麼來的。
這裡大家應該也看出來了,解決內卷化和需求不足問題,是需要外部帶來的訂單增量的。
也就是需要外界注入點啥東西,比如訂單或者資源,這樣才能改善內卷和需求不足的情況。
而加入WTO,就是從外部給我們帶來了訂單,外迴圈對應著整個外貿出口行業。
歐美的西方消費者購買中國產品以後,我們有了大量順差和外匯儲備,這等於是從外部注入了增量。
之後我們用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資金迴流美國,支撐老美股市債市這些虛擬經濟的發展。
財富效應又帶來更強的消費需求,這個消費需求的增長和我們產能擴張相輔相成。
外迴圈導致出口訂單增多,這些出口企業必然要擴大生產,修更多廠房買更多的裝置。
這會導致國內基建和裝置生產企業訂單增多,二者擴大生產又會僱傭更多的工人。
工人賺了工資有了錢,也會想著提高生活水平嘛,所以內部消費需求也起來了,這個階段的良性迴圈也就有了。
03
下一個居民收入快速提升的時間節點,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球央行開始寬鬆放水之後
這之後拉動需求的主要增量因子變了,從過去海外訂單湧入帶來的需求增長,變成了城鎮化背景下的房地產
這點從資料變化上看還是比較清晰的,可以看出我們對歐美的進出口同比增速,在2001年加入WTO後迅速增長
到2004年的時候看增速就已經見到高位,之後外貿進出口總量雖然還在持續增長,但是增速開始逐年下滑。
到了2008年的時候,因為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增速劇烈下滑,到了2009年因為全球央行刺激迅速反彈。
2010年在央行放水效應刺激效應下,外貿增速反彈至高位以後,後面看增速基本就是一路緩慢下滑至今。
這個增速的變化意味著,外部需求從總量角度看雖然還在緩慢增長,但是增量已經是開始逐步變慢了。
雖然外部需求增量速度下來了,也就是需求端的增速放緩了,但是從供給端角度看卻是上升的。
原因是這個階段,我們國內為對沖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外需下滑,推出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
這期間我們作為世界工廠產能和供給擴大了不少,但是從全球範圍看需求的增長卻沒有這麼多。

所以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前的情況是,外部需求增多的同時,產能供給端也在同步增多。

但是次貸危機之後的情況卻變成了,全球需求增速增長沒那麼多的同時,產能供給端出現了大幅增長。
需求端的蛋糕沒有快速做大,供給端來吃蛋糕的人卻變多了,自然大家感覺生意就越來越難做了。
大家現在經常聽到的產能過剩這個詞,也是在08年以後第二次浮出水面的,第一次出現其實是在98年前後。

而在2010年之後大家看到的供給側改革,就是為解決當時產能過剩的情況而來的。


04
大家知道資金是逐利的。如果發現投資製造業產能過剩去投資沒錢賺,自然就會轉換思路,投向利潤更高的其他行業。
這個階段國家因為想擺脫經濟對外需出口的依賴,也需要一個新的可以拉動內需的行業。

所以在2008年四萬億刺激之後,城鎮化背景下的房地產投資,就成了驅動經濟增長和拉動需求最重要的支柱。

之前咱們在《為啥現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內卷化》裡也講過,當時驅動我們經濟的除了製造業投資,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城鎮化和房地產。
因此08年四萬億出現產能過剩以後,我們看到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資金開始脫離投資實體和製造業,轉向炒作房地產和其他各類資產。
這一點在全球範圍體現的也很明顯,全球各大央行寬鬆放出來的錢,都被富人拿去炒作資產。
不過也就是從08年開始,全球都已經從靠勞動和勤奮就有機會致富的時代,過渡到必須依靠資本和金融,才有機會致富的時代。
幾年前我們在這篇《為啥現在單靠勤勞,是沒辦法致富的》裡面,也講過這個事情。
這個階段的房地產,也逐步成為居民部門消費需求裡最大的一塊,沒有任何行業可以比得上。

因為房地產不光能拉動下游幾十個產業,還能房產漲價帶來的財富效應背景下,唯一讓居民把未來三十年的現金流都拿出來消費的東西

城鎮化伴隨的房地產大量興建土木帶來的天量需求,導致了下游幾十個重工業行業擴大再生產。
這些行業產銷兩旺導致了企業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進一步導致內銷輕工業品需求的增加,繼續促進良性迴圈。
除了拿來吃喝消費的錢,工業化以後的產業工人也慢慢有了存款。一般老百姓有錢,會把錢放在銀行裡面。
銀行拿到這部分居民儲蓄之後,要把這部分錢變成貸款投放到市場上去賺錢。
這個階段除去部分企業貸款,其他大部分存款都是銀行透過房地產市場投放出去的。
這就形成了城鎮化背景下的房產投資部分,所以城鎮化時代房地產才是真正的印鈔機。
大家買房越多銀行印鈔就越多,所以如果在這個階段你把錢存在銀行沒有買入房子這類實物資產
你辛苦存下來那點錢很快就毛了,以前萬元戶變成貧困戶的故事就是這麼產生的。
05
在城鎮化加速以後,其實除了企業投資,各地最大的一塊投資就是地方的土地儲備公司、投融資平臺和下游的房地產相關行業。
這些平臺徵收土地,搞一級土地開發。房地產公司從這些平臺買地以後蓋房子,之後賣給老百姓。
可以說是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撐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然後老百姓再去貸款消化市面上的房屋,推動經濟發展。
很長一段時間裡,內迴圈裡面最大一塊,就是不斷透過城鎮化和房地產投資,來帶動經濟的。
這個城鎮化加速的時間節點,就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
這個階段我們看到,伴隨著城鎮化帶來的大規模房地產投資,居民部門的整體收入開始加速增長。
因為房地產行業增長,帶來的是下游上百個行業的需求增長,自然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也在上漲。
所以房地產行業的增長和城鎮化加速的同時,我們才會看到居民部門的整體收入,在2008年之後也開始加速以更快的斜率增長了。
這裡也可以看出,過去我們經濟高速增長的增量驅動因子,實際上是分了兩個階段的。
第一個階段是從2001年融入全球化之後,海外天量訂單需求帶來的經濟高速增長。

這個階段能從市場上獲得增量最多的,是那些做外貿出口訂單的工廠,還有給外貿產業鏈配套的上下游。

這個階段因為海外天量訂單需求的持續湧入,他們基本都賺的是盆滿缽滿的,大家一說賺錢就是這些工廠主。

第二個階段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我們經歷了四萬億的經濟刺激,產能又進一步擴張。

這個階段驅動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增量驅動因子,已經變成了城鎮化和房地產。
因為短期產能快速擴張的同時,全球需求的短期擴張速度,其實並沒有那麼快。

這就導致供給側短期快速增加,帶來了短期的產能過剩,後面的供給側改革就是針對這個來的。

因為已經度過了第一階段,國內老百姓已經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滿足快速城鎮化和發展房地產的條件。
所以在這個階段拉動經濟需求又多了條腿,那就是城鎮化背景下的房地產。

06

這樣的發展模式也並不是啥新鮮事,因為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趕超型經濟體,比如我們隔壁的日本韓國都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二戰以後在歐美髮達國家產業轉移的背景下,我們看到了持續穩定的訂單開始從西方發達國家湧入出口導向型國家。
而這些出口導向型國家往往人口結構比較年輕,勞動力成本相對也會比較便宜,用大家熟悉的話說就是擁有人口紅利。
所以在發展早期,出口導向型國家利用本國低成本勞動力優勢,在承接中低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的同時,整個國家透過勞動收入和製造業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
產業鏈上下游相關行業的從業者,也在這個過程中拿到了勞動收入,大幅提高了勞動報酬收入,也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
大家有了財富積累以後就好說了,後面就可以透過城鎮化投資發展房地產了。
藉助房地產利用金融跨時空轉移的功能,透過居民部門的勞動積累和從未來借錢(這是關鍵中的關鍵)來發展經濟。
居民部門付出三成的首付,這部分是自己的積累。然後撬動了七成的銀行資金槓桿,這部分是未來三十年之後的錢
然後把這些錢一起透過金融跨時空轉移的功能,拿到現在來搞建設推動經濟發展和城鎮化。
在城鎮化這個大背景下,透過房地產這個居民部門最大的消費,來拉動下游上百個產業的發展和消費。
在保持出口優勢的背景下,伴隨著房地產和基建行業的大繁榮,刺激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達到極度繁榮。
可以看到不管是日本的神武景氣,韓國的漢江奇蹟,又或者是後面的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地區的經濟奇蹟,基本都是類似的軌跡。
07
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在城鎮化背景下居民未來的收入被透支這麼厲害,會不會未來那天就還不上債或者將來沒錢花了
對於這個問題,研究經濟的專業學者觀點是這樣的。他們認為伴隨著經濟發展,大家的收入也會持續上漲。
伴隨著大家收入的上漲,之前居民部門借的那點債根本就不算啥,大家還上的錢壓力並不大,同時還可以享受到資產價格上漲。
我們可以看到在城鎮化早期的時候,實際發生的情況確實也是這樣的。
比如你在2008年的時候,在北京買房背上了3000塊房貸,當時覺得這個房貸太多了。
但是幾年之後,伴隨著經濟發展和你收入的提高,很快你就發現還這個房貸沒有你想的那麼吃力。
而且在這個階段,上漲的不光是你的收入,資產價格也在快速上漲啊,這裡我們舉個例子就很清楚。
如果你是在08年金融危機低谷時候在大城市買的房子,在09年四萬億出來以後就接近翻番了。
之前你買個100萬的房子,付了兩成首付20萬。還了一年貸款,你發現房子變成了200萬。
等於說20萬首付在短短一年時間內,給你賺到了180萬的賬面值,一年翻了九倍。
這還不算後面幾年,你因為經濟發展帶來的收入上漲,導致這3000塊的月供在你的收入裡佔比越來越低。

所以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持續期,我們往往會看到資產價格上漲的同時,居民收入也在上漲。


這個階段只要現金流跟得上,貸款借債加大槓桿投資房地產,也就是擴大自己的負債端,是可以帶來非常可觀的財富效應的。
除了基礎的勞動收入,整個社會財富效應最大的一塊在這個階段,其實就是資產的增值。
這也是當初我們在這篇《為啥現在單靠勤勞,是沒辦法致富的》裡面曾經寫過的道理。
08
不過從客觀規律的角度講,經濟發展到一定體量,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長下去。

這也意味著市面上大部分資產價格和居民的收入,也沒辦法一直高速增長下去。


等到整體經濟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長逐步開始放緩的時候,後續的情況也會發生變化。
這時候我們會看到,居民收入增長可能要壓不住居民部門的債務,也就是房貸了。
要知道居民部門的債務也就是房貸,是利用金融時空轉換的功能,從未來借到今天拉動需求和刺激經濟增長的錢。
如果說某一天收入增長沒辦法跟上債務的增長,那就真的變成了透支未來了。
所以通常當這些出口導向型國家在全球出口份額中佔據一定比例,城鎮化進行到一定階段,情況又會發生一些變化。
那就是這個階段依靠出口導向型經濟積累財富,國內城鎮化推動發展的模式繼續往下走,壓力變得越來越大了。
為啥到了城鎮化驅動經濟發展的後期,不管是基建還是房地產投資帶來的債務壓力,都會變得越來越大呢。

這裡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你從未來借了很多債,這個債後面怎麼還的問題。


基建主要是政府部門的投入,相對會好一點。畢竟這裡面很大一塊是靠發債支撐的。
畢竟內債算是一種遠期的稅,如果國家的整體收入跟得上,這部分債務遠期就能還的上。
而房地產這塊是需要居民部門債務驅動的,如果居民部門收入增速逐步放緩,這部分壓力就會變大。
要是又趕上社會進入老齡化生育率下滑,未來年輕人數量也跟不上,遠期的壓力就會更大了。
09
這個階段想繼續維持原來的經濟模式,就需要通過出口賺更多的錢,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財富積累。
這時候需要做兩件事,基本都是和出口相關的,因為這才是收入增長最關鍵的點。
1.賣更多的中低端產品,在國內國外繼續擴大市場
2.賣更賺錢的東西,搶佔歐美的中高階市場
1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國外已經逐漸沒啥增量市場了,該佔領的市場基本上都佔領了。
那些沒有佔領的市場,很大程度是因為目前那邊的居民消費能力不行,在那邊想要大量賣貨賺錢其實不是容易的事情。
再加上這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產能,通常是給全球配套的。想要單純依靠國內市場增加消化產能的增長,也是比較困難的。
因為往往通過出口導向經濟發展起來的國家,基本上走的都是透過居民部門從未來借債拿到今天搞建設,也就是高積累高投資的發展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發展經濟,意味著居民部門債務壓力會比較大,內需消費這塊就不可能特別強。
2需要科技突破,只有產業升級以後才能拿到更多的利潤,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們國家現在就在做這個事情。
但是產業升級和搶佔高階市場這件事並不容易,因為在生產力水平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全球的經濟總量是一定的。
這意味著高階市場玩家容量就那麼大,你想要多吃一口,我就要少吃一口。
原來佔領這些市場的玩家們,不會讓你輕易的介入,所以這裡需要的不光是科技突破,還要打破老玩家的圍追堵截。
短期內想要做到這件事也不容易,因為《問題出在世界分配》。一戰以來所有的近代史,都是圍繞這個問題產生的。
10
當然如果上面這些步驟能夠完成,那麼在居民收入水平和財富積累提高以後,就可以繼續原來的軌跡。
先是生產更多的商品積累更多財富,之後透過居民部門從未來借更多的錢,繼續拿到今天來發展經濟。
如果這些步驟沒法完成,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由於收入增長受限,後面總需求的天花板已經在那邊了。
甚至居民和企業部門帶來的需求,如果從遠期看的話,甚至可能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
原因是居民部門的遠期收入沒辦法提升,意味著遠期消費沒辦法進一步繼續提升。
再加上國家到了工業化後期,往往還伴隨著生育率下滑,和老齡化帶來的遠期內部需求減少。
從外部的角度看,疫情之後海外很多國家因為擔憂供應鏈安全,都在興建在岸的備份產能。
再加上未來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的落地,和全球都在步入老齡化和生育率下滑,這些都使得未來遠期產能會大幅高於整體需求。
外部需求沒辦法提升,內部需求也預期在遠期會出現收縮,企業自然就不會加大投資擴大產能,這意味著企業部門的需求也在減少。
這時候可能就只有靠政府部門擴張自己的資產負債表,用債務擴張的方式來支撐居民和企業部門需求減少的部分了。
之前日本曾經遇到的就是這個情況,之前我們在這篇《發展的瓶頸期到了》裡面,也詳細講過其中的來龍去脈。
11
都說一代版本一代神,我們這裡掰開揉碎講清楚以後,大家應該很容易理解一個簡單的底層邏輯。
在經濟的高速增長期,海量需求湧入會帶來整個經濟體投資和債務的雙重增長。
這個階段的特點就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伴隨著整個社會貨幣、債務和財富的爆發性增長。
所以在經濟的高速增長期,你要做的是儘可能多的佔有資產,甚至大幅加槓桿買資產。
因為伴隨著整個經濟體貨幣和債務的狂飆,只要現金流能還得上利息,未來這些你持有的資產都會大幅升值。
很多人在經濟高速增長期,透過高負債率和高槓杆發家,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時候只需要在高負債高槓杆時候持有資產的時候,維持現金流不要出問題,最終一定會伴隨著資產大幅升值勝出。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大家無債不歡,現金流允許的條件下,越是敢負債加槓桿的人就會越富。

但是從過去經濟高速增長期,進入到中高速甚至中低速增長期這個

新版本

之後,之前大家習慣的玩法完全就變了。

這個階段維持負債率合理偏低,維持自己正向現金流做時間的朋友,才是正確的選擇。

底層邏輯就是,不管你是靠股息,房租,經營收入還是工資收入,有強自由現金流才是王道。

那些到了這個階段還敢高負債和加大槓桿的,可能不是會富的很快,而是會死的很快。

因為進入到中速甚至中低增長期,大多數資產增值的潛力有限,甚至不會增值。
甚至資產增值部分帶來的那點收益,可能都趕不上加槓桿負債利息給你帶來的損失。
損失產生的慢那是慢性失血,損失如果產生的快那就是急性出血,失血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挺不住了。
尾聲:
在《全球化已經走向尾聲》的今天,全球經濟拉長時間看增長繼續放緩,變成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大背景。
未來我們可能看到的情況是,全球從總量看依然在整體緩慢增長,但是長期的增長率也在不斷的收斂。

以前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我們是要想辦法賺更多的資產,但是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是要想辦法賺更多的錢。

也就是要想辦法拿到更多的自由現金流,而不是負債加槓桿買資產等升值,才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
因為到了現在這個階段玩法已經變了,過去那種高負債加槓桿拿資產等升值的玩法,現階段已經完全過時了。
正所謂一代版本一代神,做人做事還是要與時俱進。遊戲版本變了思路沒變,折騰到最後可能就要出局了。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