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一個人的書單裡,藏著他的前世今生。
從Sam Altman的書單裡,我好像看到了他所想象的AI的未來……
You are what you eat.
人是資訊和記憶的奴隸。
如果想深入理解一個人,不妨瞭解一下ta看過什麼書、最喜歡什麼書、最推薦哪些書。
因為,那是這個人思想的重要拼圖,是用十萬字、百萬字將背景資訊補充完整的“課前推薦材料”。
如果想深入瞭解AI,也不妨先找些書看看。
最近發現Sam Altman非常喜歡推薦書。
在不同場合,Sam列出的書單稱得上千奇百怪——有時一次推薦50本,包括冷門小說;有時聽他講座前,也要求先看書、先做閱讀理解。
ChatGPT爆火之後,打上Sam Recommended Readings的書都能好賣不少,海外也雨後春筍般出現了一大批打著“Sam書單”旗號的營銷號。
我從各種版本的Sam推薦書單裡,挑出了最高頻出現的10本,為朋友們介紹介紹。
這十本書分別是:
-
《高產出管理》
-
《創業維艱》
-
《從零到一》
-
《麥田裡的守望者》
-
《人類簡史》
-
《總開關:資訊帝國的興衰》
-
《思考,快與慢》
-
《紅火星》
-
《基地三部曲》
-
《主權個體》
這十本,基本都是國內讀者熟悉的長銷書、經典書,沒有一本是所謂的AI著作,反而有像《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樣的“青春文學”。
像《創業維艱》,我第一次讀是2016年,藏在高中抽屜裡偷看,讀完也沒記住作者是誰。
很久以後才發現,作者Horowitz是a16z的聯合創始人,絕對的創業教父。
我也非常喜歡《紅火星》、《基地三部曲》這樣的科幻大作。關於人類社會的未來想象,在Sam日後的一些訪談裡也可窺見端倪。
再比如《主權個體》,書中的核心觀點只有一句話——“資訊時代,將導致權力從大型中央集權政府,向個人和小團體的重大轉移。”
思考非常深入且系統,甚至是一本“未來預言”。關於加密貨幣,Sam在現實裡的做法甚至和書中所寫如出一轍!
回顧完這幾本書,我只想說:公眾號裡的很多表達,都只是對某些書籍的拙劣模仿。
以下是對Sam所推薦的作品的介紹——

某版本的Sam Altman書單
一、《高產出管理》
作者:安德魯·格羅夫(英特爾前執行長)

英特爾前執行長——安德魯·S·格羅夫的《高產出管理》,是管理和領導領域的開創性著作。
這本書以其實用的見解和可行的建議而聞名,為在快節奏、高風險的世界中管理現代企業提供了全面的指導。
格羅夫領導英特爾度過了一段顯著增長和創新時期,他將他的經驗提煉成關鍵原則,這些原則在今天與該書首次出版時一樣重要。
他強調了生產率的重要性,關注產出而不僅僅是活動,並就如何在組織中實現高績效提供了詳細的指導。
格羅夫的決策、優先順序排序、戰略思維方法對於初創企業的掌舵人來說是無價的,因為初創企業的資源往往有限,交付成果的壓力很大。
他對建立和培養團隊、培養以結果為導向的文化以及在壓力下有效領導的見解,對於那些渴望將願景轉化為成功企業的創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經驗教訓。這本書還深入探討了管理團隊和個人的細微差別,就如何激勵員工、管理績效以及創造一個創新蓬勃發展的環境提供了建議。
從本質上講,“高產出管理”為尋求在當今充滿活力和競爭的環境中建立和領導繁榮企業的創始人提供了一個路線圖。
二、《創業維艱》
作者:本·霍洛維茨(a16z聯合創始人)

本·霍洛維茨 (Ben Horowitz) 的《創業維艱》不僅僅是一本商業書籍,它深入探討了經營一家初創企業所面臨的現實挑戰。霍洛維茨是私人風險投資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的聯合創始人,他根據自己作為執行長和企業家的經歷,為企業領導者解決最棘手的問題提供了一本實用指南。
這本書以其坦誠和直接的方式脫穎而出。霍洛維茨並不迴避管理公司時經常遇到的嚴峻現實,尤其是在危機時期。他談到了掌舵所帶來的焦慮和壓力,提供了傳統商業文獻中很少討論的見解。這本書充滿了個人軼事,不僅資訊豐富,而且具有相關性和吸引力。
《創業維艱》的一大優勢在於它專注於「在逆境中解決問題」。
霍洛維茨討論了諸如「處理裁員」、「管理表現不佳的員工」以及「處理內部政治」等話題,而這些話題是許多商業書籍所忽略的。他還深入探討了領導力的心理方面,例如在懷疑和不確定的情況下保持自信。
對於創始人來說,這本書尤其寶貴。初創企業本質上是混亂和具有挑戰性的,而霍洛維茨的教訓提供了穿越這種混亂的路線圖。
他強調了做出艱難決定的重要性,這些決定往往是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做出的,以及平衡短期壓力和長期願景的必要性。他關於建立和維護公司文化以及執行長在困難時期的關鍵作用的建議,對於任何想要創業或發展企業的人來說都特別有意義。
《創業維艱》的實用性也十分突出。霍洛維茨提供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從招聘實踐到如何富有同情心地進行裁員。這種實用的方法立足於經營企業的現實,使這本書成為可行戰略的寶貴資源。
三、《從零到一》
作者:彼得·泰爾 (Peter Thiel) ,布萊克·馬斯特斯 (Blake Masters)

《從零到一:創業筆記,或者如何打造未來》由著名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彼得·泰爾和布萊克·馬斯特斯合著,是一本發人深省的關於創新和創業的探索之書。
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就包含在書名中:從“零到一”的概念,它代表著創造全新獨特事物的過程,而不是從“一到 n”,這只是對已有事物進行漸進式改進。
泰爾憑藉其豐富的經驗,包括共同創辦 PayPal 和成為 Facebook 的早期投資者,挑戰了傳統觀念,並鼓勵企業家追求徹底的創新,而不是重複現有模式。
這本書彙集了蒂爾在斯坦福大學教授的一門課程的經驗教訓和見解。
它深入探討了創辦公司的各個方面,從擁有強大的基礎願景的重要性到組建成功團隊的複雜性。蒂爾強調壟斷在商業中的價值——不是壟斷市場,而是創造一種獨一無二的產品,以至於沒有其他公司可以提供類似的替代品。他認為,這種壟斷推動了進步,因為它們受到激勵不斷創新。
《從零到一》還探討了更廣泛的主題,例如垂直進步(嘗試新事物)與水平進步(複製有效事物)的重要性,以及技術在塑造未來中的作用。蒂爾對當前的教育體系和社會規範提出了挑戰,這些規範提倡規避風險和墨守成規,他認為這些規範扼殺了創新思維。
對於創始人和企業家來說,《從零到一》為如何建立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初創企業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創業的指南,更是一篇關於如何在不確定的未來創造價值的哲學論文。
蒂爾的反傳統觀點,鼓勵讀者批判性地思考創造新事物的意義,以及追尋人跡罕至的道路。
這本書號召讀者大膽而雄心勃勃地思考,對於任何渴望透過創新改變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四、《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者:JD Salinger塞林格(美國作家)

《麥田裡的守望者》由 JD Salinger 創作,於 1951 年首次出版,是一部對幾代讀者產生深遠影響的經典小說。故事由被預科學校開除的少年霍爾頓·考爾菲爾德講述。故事講述了霍爾頓被開除後的幾天以及他隨後在紐約市的經歷。
這部小說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它的語調。
霍爾頓的敘述口語化、直率,經常夾雜粗俗,這在書出版時具有開創性。他的視角非常個人化和內省,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原始而未經過濾的視角,讓我們得以一窺問題少年的內心世界。
霍爾頓經常自相矛盾——有時很有洞察力,有時又很天真;他既敏感又粗魯,這使他成為一個複雜而引人注目的人物。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主題永恆而普遍,涉及身份、歸屬、失落和聯絡等問題。霍爾頓與成人世界的“虛偽”作鬥爭,他渴望保護童年的純真——
他的幻想就是成為“麥田裡的守望者”,拯救那些從懸崖上掉下來的孩子——這與青少年在世界上尋找自己位置的掙扎產生了共鳴。這部小說還涉及心理健康、悲傷和疏離等話題,讀起來令人心酸,有時甚至令人不安。
《麥田裡的守望者》中塞林格的寫作風格直白而簡單,卻又傳達出深沉的情感暗流。故事結構巧妙,霍爾頓的經歷和反思逐漸揭示出他內心深處的動盪和對周圍世界的不滿。
對於許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輕人來說,霍爾頓的旅程強烈地反映了從青年到成年的過渡過程中經常伴隨的困惑、焦慮和渴望。他對世界的憤世嫉俗的看法,加上他對真實性和聯絡的強烈渴望,使他成為一個可親可敬、經久不衰的人物。
五、《人類簡史》
作者:尤瓦爾·諾亞·哈拉里(以色列歷史學家)

尤瓦爾·諾亞·哈拉里 (Yuval Noah Harari) 的《人類簡史》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是一部全面、發人深省的人類歷史探索著作,從非洲智人出現到現在。
該書於 2011 年首次出版,自此成為全球暢銷書,因其通俗易懂且對塑造人類歷史的力量進行了深刻的洞察而聞名。
哈拉瑞的敘述始於大約 7 萬年前的認知革命,當時智人開始發展獨特的交流和社會組織形式。
他認為,正是我們物種獨特的認知能力,特別是我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以及我們創造和相信純粹存在於想象中的事物(如神、國家和金錢)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在大型群體中合作,從而主宰地球。
本書接著講述了農業革命,哈拉瑞認為農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它促進了城市和文明的發展,但也導致了社會等級制度的興起、疾病的傳播和婦女的屈從。
本書講述了人類在帝國和宗教的推動下實現統一的過程,以及始於 500 年前並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的科學革命。
《人類簡史》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哈拉瑞能夠將歷史事件與當代問題聯絡起來。他鼓勵讀者思考我們的歷史的倫理影響,尤其是我們對待其他物種、環境和彼此的方式。他對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和對幸福的不懈追求的審視,提出了關於人類社會未來的深刻問題。
赫拉利的文筆清晰、引人入勝,而且常常幽默風趣,讓廣大讀者能夠理解複雜的想法。然而,一些批評者指出,他的大框架有時會將複雜的問題過於簡單化,而且他的解讀並不總是與主流歷史研究一致。
對於那些有興趣瞭解人類歷史的廣泛模式以及塑造我們所知世界的因素的人來說,《人類簡史》是必讀之書。
它不僅僅是一本歷史書;它還是理解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框架。
哈拉瑞不只是敘述歷史事件;他邀請讀者思考一些大問題:成為人類意味著什麼?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我們要去哪裡?
六、《總開關:資訊帝國興衰》
作者:Tim Wu吳蒂姆(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

《總開關:資訊帝國的興衰》由 Tim Wu 撰寫,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美國資訊和通訊行業研究著作。該書於 2010 年出版,深入探討了資訊科技的週期性,從其開放和創新的開端到最終被主導企業關閉和整合的過程。
Wu 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的教授,也是著名的「網路中立」倡導者,他透過透徹的歷史分析,警示人們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吳的敘述涵蓋了現代通訊的歷史,從 19 世紀末電話的發明開始,經過廣播和電影的興起,最終進入網際網路時代。
他引入了“週期”的概念,即新資訊科技最初是開放系統,但最終被壟斷企業或政府實體控制的模式。吳認為,從 AT&T 對電話行業的壟斷到電影和廣播行業的整合,這種週期在各種媒介中重複出現。
本書的一大優勢是其詳細的案例研究。吳對關鍵人物和公司進行了深入的描述,例如 AT&T 的西奧多·維爾、好萊塢製片廠制度以及網際網路的興起。這些故事不僅僅是歷史記載,它們充滿了戲劇性、陰謀和商業、技術和政治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
《總開關》也對網際網路的未來發出了警告。吳表示擔心,網際網路最初是開放和創新的堡壘,但它可能會走上與前輩相同的道路,導致未來資訊訪問權被少數主導者控制。鑑於圍繞網路中立性和科技巨頭權力的持續爭論,他維護網際網路開放性的論點既令人信服又具有先見之明。
吳的文筆清晰、引人入勝且通俗易懂,使複雜的經濟和技術概念為普通讀者所理解。然而,一些評論家指出,這本書的重點是美國,這可能會限制其在全球媒體和技術領域的適用性。
七、《思考,快與慢》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該書於 2011 年出版,深入探討了源於這兩個系統的認知偏差和錯誤,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和判斷。
卡尼曼利用數十年的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細緻地揭示了人類思維過程的複雜性。他闡明瞭我們的快速、自動、直覺反應(系統 1)如何主宰我們較慢、費力、更理性的思考(系統 2)。這種相互作用雖然通常很有效,但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判斷和決策出現系統性錯誤。
這本書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它的通俗易懂。卡尼曼用引人入勝、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複雜的心理學概念,經常使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和簡單的實驗來證明他的觀點。這種方法使這本書不僅僅是一篇學術論文,更是一本瞭解我們如何思考和做決定的實用指南。
《思考,快與慢》涵蓋了廣泛的主題,從理解的錯覺和後見之明的偏見到損失厭惡的影響和預測幸福的困難。卡尼曼對錨定效應、過度自信和決策框架的討論尤其富有洞察力,為人類判斷的陷阱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這本書還挑戰讀者認識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卡尼曼鼓勵我們承認影響我們思維的偏見和啟發法,並瞭解何時相信我們的直覺,何時要警惕它。這段內省之旅既令人謙卑又富有啟發性,為在個人和職業環境中做出更好的決策奠定了基礎。
然而,《思考,快與慢》並不是一本輕鬆讀物。它包含大量資訊,需要花時間去消化。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心理學研究和統計概念的詳細描述具有挑戰性,但努力是值得的。
八、《紅火星》
作者:金·斯坦利·羅賓遜(美國科幻大師)

《紅火星》是金·斯坦利·羅賓遜廣受好評的《火星三部曲》的第一部,是一部探索火星殖民和改造的科幻鉅著。這部小說於 1993 年出版,將詳細的科學研究與複雜的人類戲劇相結合,為人類向太空擴張的未來歷史描繪了豐富的想象。
羅賓遜精心設計了一個可信且科學依據的火星殖民過程,從最初的火星之旅到建立第一批定居點,再到開始火星改造工作。這部小說以其對科學細節的嚴格關注而脫穎而出,包括火星的地質、大氣和生態方面。
然而,《紅火星》不僅僅是一部行星殖民的技術性描述。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個充滿人性的故事,探討了殖民者在荒蕪的星球上努力建立新社會時所面臨的社會、政治和道德挑戰。這本書深入探討了環保主義、資源開發、政治鬥爭以及人類對自由和自治的渴望等主題。
《紅火星》中的人物形象豐富,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動機、抱負和衝突。羅賓遜採用多視角敘事結構,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火星及其面臨的挑戰。這種方法不僅增加了人物的深度,還提供了推動故事發展的複雜關係和意識形態網路的全面視角。
書中人物的意識形態相互衝突——從希望保持火星原始狀態的人,到主張徹底改造火星的人——反映了關於環境管理和人類干預自然的更廣泛爭論。
羅賓遜的散文既有描述性又有感染力,既捕捉到了火星景觀的荒涼之美,又傳達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體驗。故事的節奏經過深思熟慮,重點是構建一個詳細而可信的世界,這可能對那些喜歡快節奏動作的讀者沒有吸引力。
九、《基地三部曲》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包括《基地》(1951 年)、《基地與帝國》(1952 年)和《第二基地》(1953 年),是科幻文學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該系列因其宏大的規模、深邃的思想以及開創性地使用科幻體裁來探索歷史、社會學和文明興衰等複雜主題而受到讚譽。
故事的中心前提是哈里·謝頓的工作,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數學家,他開發了“心理史學”——一種利用大規模作用的統計定律預測未來的方法。
謝頓預見到帝國即將滅亡,黑暗時代將持續 30,000 年,然後第二個帝國將崛起。為了將這段野蠻時期縮短到僅僅 1,000 年,他建立了基金會——一群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的任務是儲存知識並作為新帝國的核心。
三部曲的故事跨越了幾個世紀,講述了基金會從一個孤立的小哨站發展成為一個在政治和科學上占主導地位的實體。
阿西莫夫巧妙地編織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既講述了心理史學的思想和理論,也講述了人物和他們各自的故事。三部曲探討了決定論、自由意志和歷史的迴圈性等主題。它質疑人類的道路是否受可預測的規律支配,或者個人行為是否可以改變歷史程序。
阿西莫夫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他能夠創造一個廣闊而可信的宇宙,其中有豐富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
然而,對更廣泛敘事的關注意味著人物發展有時會被擱置一旁。這些人物往往更多地充當著思想的載體,而不是有血有肉的個體。
《基地三部曲》以其嚴謹的思想和對未來的遠見卓識而聞名。阿西莫夫的寫作清晰易懂,卻又挑戰讀者深入思考塑造社會的力量。這部三部曲對科幻小說流派的影響不容小覷;它啟發了無數作家,併成為討論人類未來的試金石。
然而,讀者應該意識到,這部三部曲反映了它寫作的時代,特別是對性別角色的刻畫,按照現代標準來看可能顯得過時了。
十、《主權個體》
作者:詹姆斯·戴爾·戴維森,威廉·里斯·莫格勳爵(經濟學家)

《主權個人:掌握資訊時代的轉型》由詹姆斯·戴爾·戴維森和威廉·里斯-莫格勳爵於 1997 年首次出版,是一本具有前瞻性和啟發性的書,探討了數字時代的到來所帶來的社會和經濟變化。
作者都是受人尊敬的經濟學家和金融分析師,他們描繪了一個世界願景,網際網路和數字技術的興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主權、個人權力和全球經濟的性質。
戴維森和里斯-莫格認為,數字革命將使個人變得更加自主、更加自力更生,並且不再依賴傳統的民族國家。他們預見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個人在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財務、教育甚至人身安全。
本書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是它對技術對經濟和政府的影響進行了前瞻性的分析。
作者預測加密貨幣將崛起,傳統稅收形式將衰落,這表明數字時代將挑戰政府控制經濟交易的能力。
他們還討論了網路戰的可能性以及個人對自身安全和福祉承擔更多責任的必要性。
《主權個人》深入探討了這些變化對企業和投資者的影響,提供瞭如何在這個新時代蓬勃發展的見解。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理論論文,也是一本實用指南,提供了適應和利用資訊時代深刻變革的策略。
然而,這本書也招致了批評。一些人認為,書中對數字革命的預測過於樂觀,低估了民族國家的持久力量。另一些人則批評這本書帶有精英主義的色彩,認為它迎合了那些能夠利用資訊時代優勢的特權階層,卻忽視了這些變化可能加劇的挑戰和不平等。
最後,也給朋友們展示一下我“微信讀書”上的閱讀時長和書單。


因為做「記憶永藏」專案,關注AI與意識、情感、記憶、腦科學的結合。準備在2024年的末尾,也釋出一下我的書單,把喜歡的實體書送給讀者朋友們。
謝謝你讀到這裡!!!

參考閱讀: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朋友圈會發一些具體的案例和商業化日常~
AI交流,歡迎加我本人微信:FrankGP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