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
作者丨範譯陽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當下,金融行業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過去金融的繁榮,使得就業者暴增。
如今行業面臨壓力,募資難、退出堵,當熟悉的路徑紛紛失效,VC/PE行業精英們正經歷一場“上山下鄉”運動。但此“下鄉”,非彼下鄉,核心是轉哪行,轉去哪兒?
為什麼要下鄉
這場遷徙,並非一時興起。理解“為什麼下鄉”,是看清未來方向的前提。
1、GP虹吸效應
國資大基金的虹吸效應,已匯聚天量資金。
典型如某核心城市國資平臺,近年密集發起設立並運營多隻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級引導基金,總規模達千億級別。這類基金普遍採取Co-GP管理模式,與國內頭部或產業投資機構深度繫結,重點投向人工智慧、醫藥健康、機器人、資訊產業、綠色能源與低碳、新材料、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先進製造與智慧裝備等前沿領域,精準扶持“專精特新”與“隱形冠軍”企業的成長與進階。
此外,一線城市及重點省會城市亦不甘落後,紛紛組建百億量級的地方國資大基金。
2、二與九十八定律
截止5月末,今年存續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1835家。其中百億規模的管理機構有200多家,佔比2%。成立時間集中在2015—2017年,註冊地主要分佈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上述百億基金管理人的註冊地和辦公地大多集中在北上廣深。所以,不是二八定律,而是二與九十八定律。
3、過度競爭與隱形冠軍
2025年1月釋出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提出,防止出臺或實施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規範地方招商引資等行為。
檔案強調“需破除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約經濟迴圈的關鍵堵點等。避免‘價格戰’‘爭賽道’‘搶人才’……非理性競爭模式。”
2014年10月,時任浙江省長李強在考察雲棲小鎮時首次提出“特色小鎮”概念,這一理念引發全國範圍內特色小鎮建設熱潮,其發展模式聚焦“生產 + 生活 + 生態”功能融合,形成產城鄉一體化集聚區,採用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協同的創新治理機制。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很多年前提出的特色小鎮,沒有多少能發展好呢?一方面早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房地產化傾向,擠佔了特色產業培育的空間;另一方面,部分割槽域受階段性考核機制影響,在產業根基尚未夯實之際,對小鎮的長效發展機制和可持續特色產業路徑探索有待深化。
資料顯示,我國現有19391個鎮,若每個鎮能培育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那麼叢集效應將遠超德國(1307 家)、美國(366 家)、日本(220 家)的現有規模。
而所謂的隱形冠軍是指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或第二、年營收低於50億歐元、鮮為大眾所知的高度專注細分領域、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比如伍爾特(螺絲)、漢臣(液壓缸)、辛恩(特種表)、柳屋(蟹肉棒裝置)、日本電子公司(實驗室電子顯微鏡)。
目前,全國特色小鎮數量已超 4500 個,其中文旅類佔比 35.7%,東部地區以長三角為核心貢獻58%的優質專案。典型案例如浙江餘杭夢想小鎮,構建了覆蓋天使投資到 IPO 的網際網路創業生態鏈,年產值突破 120 億元;蘇州智慧製造小鎮透過數字孿生技術最佳化生產流程,推動特色小鎮市場規模向 1.4 萬億元邁進。
但發展中仍存在突出問題:國家發改委累計清理427個 "房地產化" 問題小鎮,部分西部文旅專案商鋪空置率達 73%,暴露出運營能力不足的短板。
“下鄉”才有機會
當傳統路徑擁擠不堪,增長空間日益逼仄。當“向上”突圍之路荊棘密佈,“向下”尋找結構性機遇便成為破局的關鍵。
下哪個鄉?下三四線城市與中西部地區的鄉。
1、三四線與中西部的差距
中西部如青海、寧夏、甘肅等省份管理人數量不足10家,基金規模多低於50億元。
三四線城市投資管理人才的吸引與留存上面臨顯著挑戰。
機構的合夥人及核心投資團隊難以長期駐留,往往頻繁往返,導致時間與資金成本高企,難以在當地穩定開展業務。中西部地區及三四線城市的地方政府雖有強烈的經濟發展訴求,但往往因為專案篩選、產業鏈不具備優勢等多方因素,難以真正匯入。
一方面,東部發達地區的優質 GP 對中西部及三四線城市的專案興趣有限;另一方面,本土 GP 在專業能力、資源整合等方面與先進地區存在差距,導致地方政府投入的財政資金面臨低效配置風險。
這種 "外部機構不願下沉、本土機構能力不足" 的矛盾局面,雖然顯示了區域投資生態的結構性問題,但同時也催生了市場機遇。
部分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發展受限或處於成長階段的機構,開始將業務重心轉向中西部及三四線地區,核心業務聚焦於招商引資,把好資源引入當地。
2.下鄉找機會
我國當前發展的核心矛盾,在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差距。資料顯示,東部沿海地區人均GDP超過中西部地區2倍以上,農村居民收入僅為城鎮居民的37%,這種顯著的城鄉與區域發展差異,正為經濟增長提供了結構性最佳化空間。
從股權投資市場生態看,募資端呈現顯著分化特徵:市場化程度較低的機構,無論管理規模體量大小,均面臨募資困境;而真正具備優質專案儲備的機構,能夠透過地方各級國資體系的協同募集,實現資金端的有效對接。
退出方面,A 股市場有名額限制,而中西部部分割槽域憑藉差異化政策支援,形成了相對靈活的退出通道優勢。
企業融資層面,中西部及三四線地區展現出更強的資本配置意願——相較於東部地區在專案篩選中更為謹慎、配資金額相對有限的狀況,這些區域對優質專案的支援力度更為突出。
“這輪‘上山下鄉’,遠不止於GP的轉型。也是產業人才的流動、東部產能向中西部的梯度轉移,這將是有一次的下鄉運動。
對接需求請掃碼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每日|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