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縣大城》
周立 羅建章 著
中信出版集團
文|周立 羅建章

福建德化
德化縣是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的千年古縣。經過多年發展,德化縣成為福建省具有鮮明小縣大城特色的典範。在改革開放初期,德化縣以農村輕工業為主,尤其是以陶瓷產業為核心。縣政府透過集中發展陶瓷業的政策,促進了產業集聚,城鎮化程序開始啟動,但由於勞動力政策的限制,城鄉仍有明顯分割。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德化縣實行了小縣大城發展模式,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政府引導企業向城關地區集中,推動陶瓷產業集中發展,加速了城鎮化程序,但鄉鎮企業的發展存在環境汙染和規模效應不足的問題。從21世紀初到2010年前後,德化縣開始實施“三統籌”城鎮化戰略,注重城鄉綜合平衡發展。政府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了以陶瓷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的城鎮化格局。從2010年前後開始,德化縣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技術創新。政府推動城鄉一體化和城鄉融合,旅遊產業逐漸成為德化縣的新支柱產業,形成了“文化+旅遊+產業”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德化縣透過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化程序,實現了從落後小縣到小縣大城的轉變。作為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縣,德化現有常住人口33.8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8.8%,位居福建省第二。政府引導產業向城關地區集中,同時注重人才引進和環境保護,促進了城鄉一體化和可持續發展。德化縣的經驗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尤其是在人口城鎮化高位和城鄉融合時代,其探索的路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浙江雲和
這是一個面積僅有989平方千米的山區縣。2001年,雲和縣政府提出了小縣大城發展戰略,透過引導人口、產業、要素向縣城、中心鎮集聚,逐步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在這一戰略的引領下,雲和縣政府鼓勵農民返鄉創業,讓更多的農民能夠變成城鎮的居民,全縣58%的農民下山轉移,78%的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93.4%的學生、96%的企業集中在縣城,城鎮化率達74%。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雲和縣已建成48個易地搬遷安置小區,在這個過程中,木製玩具產業成為雲和的支柱產業。木製玩具產業已經發展了50年,如今,雲和縣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木製玩具創制、出口基地,擁有超過1000家木製玩具生產企業,從業人口超過3.1萬人,木製玩具產品產量佔據世界同類產品的40%、全國的56%、浙江省的70%。因為小縣大城戰略的集聚效應,雲和縣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2011年-2021年,雲和縣工業總產值從73.75億元增加到25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也從7570元增加到2.46萬元,走出了一條山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

四川邛崍
鄉村集中居住區是邛崍實施小縣大城戰略的亮點。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城鎮化程序的加速,經歷了土地整理、林盤整治、土坯房改造等專案,邛崍市加速了鄉村集中居住區的建設。2004年成都市出臺了“三個集中”政策(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以城鄉一體化促進了邛崍市集中居住區的快速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邛崍市緊密圍繞小縣大城戰略,旨在透過林盤修復和古村保護,打造出文旅融合發展的邛崍樣板。
在縣域城鎮化過程中,邛崍市將鄉村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旅遊業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旅遊資源。文旅融合不僅提升了鄉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快速增長,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林盤修復和古村保護也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範例,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使得小縣大城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9.5%,為邛崍市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甘肅民樂
民樂縣作為小縣大城戰略的追隨者,其大城關戰略源於生態脆弱區的易地搬遷。民樂縣以鄉村振興為引領,以城鄉融合發展為重點,以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以及和美鄉村建設等重點任務,致力於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打造小縣大城示範樣板。
民樂縣積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推進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著力推進城鎮化建設,以縣城為核心,民樂新城為縣域副中心,中心集鎮為支撐,實施“一核多元”的集聚戰略。該縣透過大力推動產業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深入實施工業突破行動,最佳化營商環境,招商引資,加速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等主導產業發展。同時,該縣透過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專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小縣大城發展格局逐步形成,2003年-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12.18億元增加至98.06億元,增長7.05倍;城鎮化率從30.8%提升至73.4%,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由此可見,小縣大城的城鎮化形態最先出現在東部沿海的山區縣,並在近年延展到西部。這與資本主義萌芽下由市場自發驅動形成的小縣大城雛形不同,改革開放以來,小縣大城是經濟、政治、社會的多重製度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小縣大城需要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對外開放程度高,在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條引進的支撐下,更容易形成以製造業為主的縣域經濟主導產業。其次,小縣大城離不開地方政府工業化和城鎮化偏向的政策引導。在市場經濟不完備的情況下,政府高位推動是大城關戰略的核心驅動力。縣域經濟增長離不開產業支撐,地方政府對優勢產業給予稅收優惠和政策支援有助於形成產業叢集。再次,伴隨著大城市向周邊縣區延伸,進一步推動了小縣城的人口集聚。東部沿海地區的社會稟賦具備優勢,在集聚人口的同時,一些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市場優勢,開始向小縣城延伸,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
最後,更為關鍵的因素是,小縣大城的核心在於縣域基本公共服務的虹吸效應。隨著人口流動和集聚趨勢不斷加快,縣域承接了本地非農業人口轉入和外來人口遷入。同時,伴隨著教育的撤點並校、縣域醫共體及房地產的擴張,城關鎮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迅速與其他區域拉開較大差距,這進一步促進了縣域人口往城關集聚。由此,在政府-市場-社會大三角的不斷強化下,形成了高人口城鎮化率和高鄉村空心化率並存的小縣城、大城關形態。
(作者周立為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特聘教授,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生導師;羅建章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後;編輯:王延春;此文節選自《小縣大城》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