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底線思維
近些年來,筆者在全國不同地區的基層調研發現,縣鄉體制內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絕大多數都剛從大學畢業不久,正處於幹事創業併為人生打基礎的時刻。但是,其中有不少年輕幹部不願意待在縣鄉基層,把到鄉鎮工作視為一種暫時的棲居。
筆者認為,有必要分析其中的現象、原因和措施,為年輕幹部紮根基層治理尋求方案。

農忙時節,縣幹部幫助缺勞動力的種植戶搶抓農時忙插秧。 資料圖:共產黨員網
“排斥”
近幾年,鄉鎮年輕幹部的狀態受到諸多關注,其中有兩個詞比較火——“逃離”與“躺平”。
就筆者在全國調研來看,所謂“逃離”有三種方式:
一是辭職。極少數年輕幹部實在忍受不了鄉鎮工作,不想再繼續耗下去,於是主動申請離開鄉鎮工作崗位。
二是調離。少數年輕幹部到處託人找關係,調進縣城市裡的單位。
三是考公考編,這是大多數鄉鎮年輕幹部選擇的離開路徑。他們工作之餘有時間就複習備考,一旦熬過首聘期,就參加公務員事業編考試,大多都會選考省市縣行政或事業編制,考取了就覺得終於脫離了鄉鎮工作的苦海。
而鄉鎮年輕幹部的所謂“躺平”,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本職工作毫無興趣,完全處於應付狀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能少乾點就少乾點;只做自己份內的事務,從不主動作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重要的是能夠拿到工資,其它的事情都不重要;等等。
二是遲到早退,在工作上“惜時如金”。上下班都卡著點,中間大部分時間還都在幹自己的事情,辦公室裡很少能夠看見人,有事需要電話聯絡才能找得到。
三是拒絕職務提拔,重視職級晉升。一些年輕幹部拒絕被選拔為副科、正科基層領導,他們認為當領導事情太多、責任太大,常常要加班,動不動就會被問責;但是他們又希望在職級上能夠一兩年就有個提升,主要是希望工資能夠隨之不斷增長。

“失衡”
這些年輕幹部選擇逃離或躺平,都是對鄉鎮工作的一種排斥——逃離,是想終極解決與鄉鎮工作的勾連關係;而躺平,則是選擇消極對待鄉鎮工作,不求作為,只求日子過得去。
為何鄉鎮年輕幹部會出現如此症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理想生活與鄉鎮工作之間出現了失衡。
首先是時間失衡。
年輕幹部都希望能夠正常過節假日,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或是陪陪家人,或在五一、國慶、春節等長假時段有機會外出旅行。
但是鄉鎮工作比較繁忙,有些地方要求“五天四夜”,所有幹部都要吃住在鄉鎮,能夠隨叫隨到;週末也經常加班值班;比較長的節假日每次都有值班,無法外出旅行。年輕幹部感覺工作對生活的擠壓感非常明顯。
其次是心理失衡。
不少鄉鎮年輕幹部從小生活在相對寬容甚至寵愛有加的家庭與社會環境之中,喜歡輕鬆簡單的生活,習慣了周圍人為自己考慮、遷就,多多提供情緒價值,創造一種舒適的心理氛圍。
但是鄉鎮工作比較複雜,他們又常常要獨自面對某方面的事務。有時是以前負責相關事務的同事已經調離了;有時是怕承擔責任,自己不願意多說一下;並且有時是事務多工緊,如有差池,還要被問責。所以不少年輕幹部經常感覺自己身處困境,無從下手,要很長時間才能學習適應。
更為重要的是,鄉鎮工作還需要與村幹部打交道,而如何與村幹部溝通,才能讓他們配合並有效完成工作,也需要年輕幹部想盡各種辦法,有時候要進行一些違心的客套、奉承以及喝酒等事情。
此外,與同事間的關係也比較複雜。有的同事是競爭對手,有的同事有年齡差缺少共同話題;有的領導以權壓人無法接近,有的領導對年輕幹部還有些奇怪的想法等。所以這些年輕幹部常常感覺孤獨,沒有依靠感和溫暖感。
最後是收入與消費失衡。
中西部鄉鎮年輕幹部有的是透過“三支一扶”計劃下來的,沒有編制,一個月收入差不多3000餘元,有五險無一金,扣除水電生活等費用,到手3000元左右。
但是現在鄉鎮年輕幹部也身處消費社會之中,他們有太多需要花錢的地方了。買房買車,沒有家庭支援基本上不用想;計劃外出旅行一次還得攢錢;準備考公考編,報名複習也要攢錢;等等。他們有太多欲望無法滿足,總覺得在城市裡工作的人收入高、能享受,他們也想轉到城市工作。換言之,年輕幹部也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但從鄉鎮工作中獲得的收入有限,無法滿足相應的慾望。
“平衡”
結合現實來看,這些失衡有些是外部客觀環境造成的,有些是年輕幹部內在世界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從兩個方面來探索一些平衡策略。
從外部客觀環境來講,基層應主動關愛年輕幹部,釋放外部失衡的壓力。
在工作時間方面,在長時段的節假日值班安排上,可以考慮安排年輕幹部集中在一個長假裡值班,至少給他們製造一個可以選擇外出旅行的機會;在平時晚班方面,不要硬性要求全員全天到崗,可以更精細化一點,讓有事的年輕幹部到崗,沒有什麼事情的年輕幹部輪流休息。
在工作過程方面,要設“傳幫帶”機制,給年輕幹部一個緩衝期,指定有責任心、工作能力強的老同志引導年輕幹部,傳授他們工作技能,幫助他們適應工作環境,帶動他們積極完成工作任務。
在精神激勵方面,要增強關愛,特別是鄉鎮書記鎮長要固定時間與年輕幹部進行互動。比如可以每月舉辦一次午餐會,主動對年輕幹部噓寒問暖,發現他們工作中的困難,並及時化解;對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年輕幹部進行大力宣揚,不僅要在系統內部表揚樹典型,還可以給年輕幹部的父母送一封感謝信等。
總體上,基層要為年輕幹部創造良好的外部工作環境,激發他們對鄉鎮工作的價值感,積累做好鄉鎮工作的精神力量。

從內在世界而言,年輕幹部需要採取一些策略主動釋放內部失衡的壓力。
首先,年輕幹部要建構職業規劃。年輕幹部要認真思考怎樣度過一生、鄉鎮工作經歷與人生的正向關聯等主題,確立人生的主線條與鄉鎮工作的方向感。只有如此,才能夠明白當前鄉鎮工作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功能,才可以找到鄉鎮工作對於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其次,年輕幹部要不斷提高業務素養。包括提升與鄉村幹部打交道、與同事相處的社交能力,以及做好本職工作的責任意識。
最後,年輕幹部要不斷提升思想修養。在我國曆史上,讀書人都很重視修身,將修身視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當前鄉鎮年輕幹部絕大多數是大學畢業,屬於知識分子人才序列,並且已經在從事治國的具體事務,所以有必要不斷修身,以相對較高的人格和品格力量面對鄉鎮工作。
此外,收入與慾望之間的平衡,既與外在環境有關,又與內在世界相關。年輕幹部到底拿什麼樣的工資,是由縣級財政決定的;縣級財政又是根據財政收入水平、當地年輕幹部在所有勞動者中勞動相對價值以及全國和當地分配政策等因素綜合決定的。
就全國而言,近些年來鄉鎮年輕幹部都會拿到鄉鎮工作補貼,在偏遠山區,還有邊遠地區工作津貼等;就地區差距而言,中西部地區確實比東部沿海地區要少很多,但是當地財政收入有限,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發達地區的工資水平;就收入序列而言,剛從事工作的年輕人處於最低一級,也是社會激勵的普遍做法,除了上面提到沒有編制的年輕幹部收入偏低以外,一位中部地區的鄉鎮幹部介紹,剛入職的公務員應發工資已接近7000元,與年青的副科、正科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太大。
因此,年輕幹部要平衡收入與慾望的關係,正常的預期是隨著年齡增長,需要花錢的地方也不斷增多,工資也會有相應的不斷增長。並且鄉鎮年輕幹部在當地同齡人中工資收入水平也至少居於中上游,可以過上物資相對富足的生活,何況從長線來看,還有相較而言更為穩定而美好的前途呢?
“融合”
職業與生活從來就是聯絡在一起的,無法割裂開來。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就會過上相應的生活。鄉鎮年輕幹部感知到生活與工作的失衡,可以選擇逃離、躺平等消極方式應付,但是也可以選擇不斷提高思想修養和工作技能,將鄉鎮工作經歷與人生長線發展對接起來,主動積極地適應鄉鎮運作的宏觀和微觀結構,為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國家的農村基層治理增加新的體制資源。
鄉鎮年輕幹部的成長與培養非常重要,關係到是否能夠順利儲備與培養基層治理的後續人才,關係到是否能夠長期夯實與穩定國家治理的基礎。所以不僅需要年輕幹部主動尋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策略,還需要國家從頂層設計角度提供宏觀的指導方案,需要縣鄉基層從微觀機制角度提供具體的激勵措施。
【本文為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專案“農村基層幹部擔當作為的數字治理與激勵機制研究”(23ZD146)、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專案“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鄉村治理研究”(23FDJB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