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開頭喊一聲,上週開團的益生菌馬上要截團了,沒想到開團當晚現貨就售罄了,還好協調來了一些預售庫存,需要的姐妹別錯過了。
🍪 口腔護理|這可能是跟風最成功的一次,讓我少受了不少罪
感謝你們的信任,品牌方給了咱們一個“安心購”售後福利,具體在團文留言置頂了。
下週就是這月的大計劃了,餅餅在上的新東方比鄰Power Up英語小班直播課,真的讓我很驚喜,不得不承認,英語想要系統進階,還得是新東方,擺脫了英語“原地打轉”難題。
家有5-12歲娃,想找一個“省媽”的英語學習全方案,一定要蹲這場直播,直播課的名額比較有限,先預約吧!
如果擔心錯過直播,可以掃小夥伴進【黛西姐妹大本營】,回頭也會在群裡提醒的,預約還可以摻合大本營專屬抽獎。


(已經在大本營就不用重複加啦)

文|黛西

前陣子和一個朋友聊天。
她說兒子從小內向敏感,不會拒絕,在外面不敢說“不行”,吃了不少啞巴虧。
她說黛西你知道嗎,很多很多年裡,我作為一個e人媽媽,完全沒有辦法理解,這倆字有什麼難說出口的。
b-u,不,x-i-n-g,行,說出來有這麼難嗎?!
後來孩子到青春期了,我突然轉過彎兒了。
當我表示無法理解兒子為什麼不敢說不,就等於站在問題的一邊,打敗了孩子。
我真傻啊!
我應該站在孩子的一邊,和他一起打敗問題!
你說我怎麼沒早點兒想明白呢!

真的,“不行”這句話,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尤其是敏感內向的孩子。
我記得餅餅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德國老師給孩子的“社交第一課”就是拒絕。
她從幼兒園學到的第一個德語詞彙不是“不行”,第二個詞彙是“停止”。
所以即便她從小慢熱謹慎,也不妨礙她在不喜歡的時候,用洪荒之力大聲說“不”。
我一直覺得,她對“拒絕”這件事沒有心理壓力,精神狀態領先我100年。
但後來發現,她經常在拒絕別人後,補充一個言不由衷的理由。
比如有一次,一個同學想放學來我們家玩,但餅餅一點也不想她來。
因為那個同學前一次來我們家,把餅餅書架上的毛絨玩具滿天扔,覺得這樣很好玩,還讓餅餅把心愛的艾莎皇冠送給她。
餅餅拒絕送,她還是堅持要,甚至用了“半威脅”的方式,最後還是被餅餅“擺平”了。
▼ 這個風波我還錄了個影片,很多姐妹兒都說,拉著孩子逐幀學習
當然了,雖然鬧得不歡而散,但也不是啥大恩大仇,後來她倆在學校還是會一起玩,沒到絕交的份兒上。
不過她想再來我們家玩,餅餅肯定不會同意了。
我特別理解,換做是我,我也PTSD了,不會讓她再來家裡。
但餅餅又是一個同理心很強的娃,她很清楚自己要拒絕,同時又不想因為她的拒絕,讓對方覺得太難受。
說白了就是,心軟。
於是她在拒絕後,總是會編一些藉口,好讓自己的拒絕顯得沒有太強的“針對性”。
比如她跟人家說,不行呢,因為我今天放學已經約了別人。
結果對方馬上問她,那明天呢?
餅餅又使勁兒憋了一個理由,明天也不行,明天我,我媽媽。。。工作特別忙。
沒想到人家契而不捨,繼續追問,那下週呢?下週你哪天放學可以?

藉著這件事,我告訴了餅餅一個很絕的“社交潛規則”——
當你說出“不行”的時候,不一定給出理由。
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當你不喜歡一個人,不想答應一件事,你可以直接說“不行”,不必過多解釋去“合理化”這個拒絕。
“不行”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不想”就是一個十分充足的理由。
當然這意味著,你也要允許別人拒絕你而不給出理由,社交規則永遠是雙向的。

每次寫到教孩子如何拒絕,很多姐妹兒都說,400月齡的大寶寶也要學習,人生中缺了這一堂課。
沒錯,這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就是,你需要給別人設定清晰的界限,告訴他們哪些事情你可以接受,哪些事情你不能忍。
我也很清楚,在一個集體主義氛圍濃厚的文化中,這是很難接受的,我從小也被教育要“多為他人著想”,跟所有人“團結友愛”,不然就是“自私”、“以自我為中心”。
在這種教育指令碼下,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也會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不好意思拒絕。
曾經有個朋友總問我借錢,數目不大,但次數夠多,到了約定的還錢日都得我催他,好像我欠他一樣。
但他每次借錢的理由都是“救急”,讓人覺得“不借還是人嗎”。
一想到拒絕會顯得我自私小氣,我就沒法面對這種“道德審判”。
但後來想明白了,人想保持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就是有人討厭你。
他討厭你,說明他覺得在和你的關係中,沒有佔到便宜。
如果每個人都喜歡你,那你才應該警惕,我是不是過於討好全世界了,不然怎麼連一個討厭我的人都沒有?

拒絕不喜歡的請求、設立界限,這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維持心理代價的最低成本。
而且你要知道, 設立界限招來的那些“討厭”,未必是壞事。
這就好比是人際關係的篩子,把那些本來就不該留的都篩走。
不能接受你設立界限的人,本來就不是你真正應該交往的人。
理解你尊重你的真朋友,不會因為你設立界限就對你不滿。
想明白了這些,整個人都好了!

最近刷到一個心理博主的影片,學了個心理學概念叫“投射”。(我就說刷短影片能學到真東西!)
“投射”說的是,人會把自己內心的情感、慾望投射到別人身上。
有些人長期習慣了從你這裡索取,當你開始設立界限,他們會突然覺得失去了一種“特權”,產生有一種“被剝奪”的感覺。
所以他們會說你變了,不再像以前那樣好說話了,甚至可能指責你冷漠,自私,不合群。
但你知道嗎,不是你真的剝奪了他們什麼,只是他們未解決的心理課題在作怪。
他們內心的恐懼、焦慮、不安全感,被你的拒絕刺激到了,“投射”在了對你的評判上。

你可能會因此經歷一些短期的陣痛,被他們的評價中傷,感到不被理解,這是正常的。
但你要知道,這些短期的痛苦,是為了維護長期心理健康付出的代價。
而更多的情況下,說句扎心的,別人根本沒空兒評判你。
別人都忙得很,有一堆自己的人生課題要面對,我們經常過度放大別人對自己行為的關注,尤其是當你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
實際上,大多數人根本不會因為你“變了”、你開始設立邊界了而討厭你,除非你真的碰到了他們的核心利益,權力地位。
除此之外的絕大多數情況,人家根本不會關注到你“變了”。
生活沒有那麼多圍觀者,所以沒必要把日子過得那麼沉重。
你們覺得呢?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即將截團
🍪 防曬護理|發現了一個寶藏好物,本來是給娃買,被我搶來先享受了
🍪 防曬剛需|六年了,我也不想總在同一家買,但誰讓它那麼能打呢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