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看大家留言的內容,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是要分成兩個來分析的:
1,在這句詩中,“騎”怎麼讀更好?
2,考試遇到應該怎麼選?
這兩個問題的關注點其實是不同的,也需要分開回答。
首先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不需要擔心會考這個“辯音題”,尤其是在中高考等關鍵考試中,是不可能出現這個題目的。
在上次的留言中,有些提到“語文課”、“*年級教材”,或許大家印象中,這首詩是在中小學語文課教材上出現的。不過我一方面請留言的大家去幫忙去查詢,一方面自己翻了自己買過的一櫃子各種版本的中小學語文書。結果到目前還沒有找到哪本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材裡有這首詩(如果大家找到了,麻煩留言告訴我)。

同時我也在網上搜了各種教材資料庫。能查到的情況是:只查到了有少數版本的高中、中職語文教材直接收錄了這首詩,比如粵教版的高二語文選修的《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此外也有讀者提到9年級語文裡收錄了賈祖璋的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其中引用了這句詩。

我也查詢了網上關於粵教版選讀中杜牧這首詩或9年級《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相關教案,其中看到有要求教“騎”的讀音。

這也很正常,畢竟到了這個階段,教學重點早就不是拼音讀音,現在的高考試卷中也沒有辨音題的影子。
而中考也不會考這首詩的讀音。我查閱了過去兩年各個省級和主要城市的中考試卷,其中大多數已經沒有“辨音題”這個型別了。就算有的省市,考的也只是詞語,而不是古詩詞中的讀音正誤。

甚至我們還可以從“考官心理學”的角度來帶入思考一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讀音早就是網路熱議的話題。如果哪個考官敢出這題,無論哪個音被判錯,都會被憤怒的考生和家長拖到網際網路上拷問,連帶著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宣傳部門都一起焦頭爛額。更何況出題組的老師和組長都是經驗豐富的語文老師,他們自然也知道,在這種詩詞古今音變化的問題上為難孩子,是完全沒意義的事情,也是違背如今教改精神的。
所以如果家長只是擔心未來孩子會在重要考試的卷子上被“一騎紅塵妃子笑”難住,那現在可以放寬心了。這篇文章可以看到這裡打住了。
當然如果還好奇這個“騎”字的讀音,讀什麼比較好?不覺得又是“回字寫法”這麼無聊,那可以繼續看下去。

可能很多人看了前些年的某些“爆款網文”,會覺得“騎”字的讀音是這十幾年莫名其妙改動,甚至是教育部門內部有壞人搞倒行逆施的案例。
但其實,“騎”很早就不是多音字了。
在《現代漢語詞典》的前身,1937年開始出版的《國語辭典》中,“騎”字的確有兩個音。其中jì音的意思就是“馬軍”。但這個音的例詞只有3個,遠比qí少,而且其中“騎士”、“騎兵”標註也可以讀成qí。這說明在解放前,“馬軍”這個含義的“騎”,就經常被大眾讀成qí了。

《國語辭典》
到了1978年第一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騎”已經不是多音字了,只有一個讀音了。所以取消多音字,其實是我們這代人讀書之前就發生的事情了,不是什麼21世紀的新聞。

《現代漢語詞典》第1版
相對於1978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倒是如今的新版現漢裡,多了一個“舊讀”的說明,算是彌補了一些遺憾。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但或許是我們讀書時,語文老師會按照自己的認知,告訴我們“騎”是一個多音字。所以我們很多人(包括我)都記得這個音,尤其是涉及到古詩詞,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時候。
當然,我個人也認為:在這句詩中,讀成jì更好。

首先需要說明,我覺得讀“jì”更好,和復古情懷沒關係。千百年來,漢語讀音一直在不斷變化中 —— 作者杜牧自己讀“一騎紅塵妃子笑”,估計每個字都和我們現在的讀音不
同。真想復古的話,我只能等退休後致力於研究古音相關的語言學研究了。
而我覺得讀jì更好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會讓這句詩讀起來更舒服。
雖然普通話的四聲和古代漢語的發音有很多區別,但一般可以粗糙地認為1聲和2聲對應平,3聲和4聲則對應仄。而“一騎紅塵妃子笑”中,如果“騎”讀“qí”,那連續幾個字都是“平”,讀起來就很難受。這個時候讀成“jì”的“仄”,就會讓整句話陰陽頓挫更有美感。
回想自己讀書時候的語文課,我還很清楚地記得另外一件事。某位語文老師,曾經跟我們說過:李白《塞下曲》中,“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中的“看”,最好讀成一聲kān,雖然它的意思就是見到,正常應該讀四聲kàn。

記得老師當時說的是,這麼讀,會讓整首詩讀起來更舒服上口。大家也可以試試用兩種“看”的聲調來讀這首詩,尤其是對比上圖中右側的4句,就能明白為什麼讀都1聲比較好。
所以類似的問題並不僅僅是一個“騎”字。很多詩詞,因為讀音變化,現在用普通話去讀,都會出現不押韻、平仄不對的問題。因此我很希
望在教這些詩詞的時候,教材、教案中能有一定比例的內容是教孩子如何讀出詩詞韻律的美感,而不是簡單的背誦。這要比糾結讀音對錯標準更有意義。

再說到復古,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我還挺想復古的。但這種復古不應該是刻舟求劍、是古非今,而是去理解和追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
而如果想復古,就要理解,中文並不是一個“糾結正確讀音”的語言。
遠的就不說了,我就舉兩個建國後的例子。
聽相聲評書戲曲的話,大家應該熟悉很多時候“白”會被讀成bó。比如“莽撞人”那段說到趙雲的時候,就是“bó盔bó甲bó旗號…坐騎bó龍馬。”
但劉寶瑞大師在說《八扇屏》時,其中一段貫口裡,前面的“面白如玉,齒白唇紅”就讀成bái,而後面的“坐騎白龍馬”又讀成bó。一句話中用了兩個音,並不是老先生沒上過語文課,而是他認為同一個“白”在不同位置讀不同的音更好。
點選播放影片
而上次文章留言中,還有一位讀者提到,《長征組歌·到吳起鎮》中那句“勢如破竹掃敵騎”,讀音也從jì變成了qí。
我於是找到了1976年版本的《長征組歌》影片,這個字在當時的處理也很有特點。在《到吳起鎮》開始的朗誦部分,“騎”字的讀音的是2聲qí,而到了歌唱部分,唱出來的“騎”就是4聲jì了。(大家有興趣的也可以去找找來聽)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其實可以感受到:似乎以前沒考“辨音題”時,我們並沒有那麼糾結於某個字什麼讀音才是“唯一正確”。
這並不費解,畢竟中文作為一個表意為主的文字語言體系,讀音一直是在不斷地變化。更何況中國地域廣闊,大量方言的讀音差異,更不可能用“哪個音才正確”來硬性抹殺。
這
也是我個人為什麼很反感所謂的“辨音題”的原因:脫離了漢語的靈活性豐富性,以及詩詞歌賦的韻味美學,單純地死記硬背所謂的“正確讀音”,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漢語的傳承發展,都是弊大於利的。
還好相比於前些年,現在語文試卷中的“辨音題”已經少了很多。這種變化,是教育改革的正面成效之一。最近為了寫這篇文章翻了這兩年的中考高考語文試卷後,也有一些想和大家聊的。比如當教改不斷促使中高考發生變化,到底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有效率的“應試”。從高考倒推一下,什麼才是從小應該抓起的內容。過些天寫篇文章吧。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