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影片引發了網友們關於中文之美的討論。
影片中,學生借外國網友的留言請教語文老師,“I miss you but I missed you”如何翻譯。
這句英文中的兩個miss,既有錯過,又有思念的意思。
學生覺得意味深長,和老師說,英文好像比中文有意境。
老師直接拿起粉筆在黑白上寫下幾句詩:
不思量,自難忘。
——蘇軾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西洲曲》
別情無處說,方寸是星河。
——《春日野行》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吳越王
該影片博主@語文狀元閻老師評論道:漢字的思念無聲,卻震耳欲聾。
話說起來,優秀中文翻譯還真是不少。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
“普羅大眾”竟然是音譯的
有很多從外文音譯過來的詞,因為中文的精煉簡潔,成了四字成語,朗朗上口。
歇斯底里、羅曼蒂克、普羅大眾、蓋世太保……你在使用它們時,是否意識到這些是音譯詞?
▌普羅大眾 prolétariat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普羅大眾”泛指普通民眾。
其實“普羅”是法語詞prolétariat音譯“普羅列塔利亞”的簡稱。
這個詞原指古羅馬社會的最下等級,後指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的英文proletariat/ˌprəʊlɪˈteərɪət/ 就源自於此。

這個詞雖然源自法語,卻被蘇聯發揚光大,並增添豐富了“大眾”的含義。
▌蓋世太保 Gestapo
“蓋世太保”,聽起來像是很有威權的官名。
的確,“太保”是中國古代殷商至清朝時期的官職名,與太師、太傅合稱“三公”。隋唐時期多用作贈官,元、明、清延置,與太師、太傅併為高階官職,正一品。
很多民間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綠林好漢也自稱“太保”,比如十三太保秦瓊、神行太保戴宗。

邵氏老片《十三太保》劇照
而“蓋世太保”這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名號,卻不是什麼好人。
它是德語Gestapo(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縮寫)的音譯,即“國家秘密警察”。二戰期間,希特勒曾用它進行大規模的恐怖活動,屠殺無辜。

電影《刺殺蓋世太保》(HHhH)
▌歇斯底里 hysteria
“歇斯底里”這個詞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它音譯自英語hysteria /hɪ'stɪəriə/,意為“狂熱情緒的爆發”。形容詞是hysterical /hɪˈstɛrɪkəl/。

至於hysteria是如何譯成“歇斯底里”的,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有觀點認為可能是來自日本的譯文。早在20世紀初的日本文學中,不少日本作家就使用過“歇私垤裡”“歇私的裡”等詞。
中文裡出現該詞見於20世紀20年代,比較有名的是郭沫若作於1928年的詩集《恢復》,裡面有一首詩叫《歇司迭裡》。這詩挺……有趣,分享給大家。
歇司迭裡
姑娘,我不能愛你,
請你不要焦躁。
我就愛上了別的姑娘,
請你也不要懊惱。
你為甚麼要造謠言,
說我和妻兒已成歧路?
說我是驕傲異常,
我所有的愛人無數?
我總有無數的愛人,
這於你有甚麼緊要?
革命也是我的愛人,
你難道也要和她計較?
我與你並沒有甚麼怨尤,
姑娘,我只是不能愛你。
你何苦定要和我尋仇?
你真是害了歇司迭裡!
1928年1月5日
除了“歇司迭裡”,還有諸如“歇斯臺裡”“歇私德里”“歇私底裡”等翻譯,最終“歇斯底里”脫穎而出,成為hysteria流傳至今的譯名。
▌羅曼蒂克 romantic
現在,我們多會將romantic譯為“浪漫的”,而“羅曼蒂克”這個看起來很有年代感的譯文,似乎多見於早年的中譯外國作品中。
Romantic的名詞形式romance,源自羅曼語(Romance),最初是指用白話文(vernacular)而非拉丁文寫作的作品。最初是以騎士精神(chivalry)為主題的白話詩,到了17世紀中期,發展為以浪漫愛情為主題的作品。

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除了對外語的音譯,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成語的詞,其實也是源自外語。
比如“血濃於水”,源自英語諺語“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它比喻親情深厚,非同一般。最初版本是:the blood of the covenant is thicker than the water of the womb(盟約的血濃於子宮的水)。
“火中取栗”則源自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說狡猾的猴子騙貓去偷爐火中烤著的栗子,結果偷出的栗子全被猴子吃了,貓卻毫無所得,還把腳上的毛燒掉了。比喻冒險替人出力,吃盡苦頭,自己卻一無所獲。
膾炙人口的名句翻譯
學貫中西的大家們為我們留下了不少雋永的名句翻譯。
有些譯文字身就是優美的中文詩句,渾然天成,毫無翻譯痕跡。中國人常常引用它們,甚至忘記了出處。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余光中 譯

這句中文太過凝練優美而內涵豐富,以至於很多人以為,這又是某位大文豪的原創佳句。
實際上,這句話是余光中先生譯自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Siegfried Sassoon)的一句詩。
余光中對這句話的象徵意義也有著深刻見解:
這句詩具體而又微妙地表現出許多哲學家所無法說清的話;它表現出人性裡兩種相對的本質,但同時更表現出那兩種相對的本質的調和。
假使他把原詩寫成了“我心裡有猛虎雄踞在花旁”,那就會顯得呆笨,死板,徒然加強了人性的內在矛盾。只有原詩才算恰到好處,因為猛虎象徵人性的一方面,薔薇象徵人性的另一面,而“細嗅”剛剛象徵著兩者的關係,兩者的調和與統一。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鄭振鐸 譯
出自泰戈爾(Tagore)《飛鳥集》(Stray Birds)。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有、民享、民治之政府。
——孫中山 譯
此句出自林肯(Abraham Lincoln)“葛底斯堡演說”(The Gettysburg Address)
。
孫中山曾於1921年在《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中解釋道,“這句話的中文意思,沒有適當的譯文,兄弟就把它譯作:民有、民治、民享。”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落敗孤島孤敗落。
——馬紅軍 譯
據說這是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Elba)時說的一句話。
直譯是“在我看到厄爾巴島之前,我曾所向無敵。”Ere/ɛə/是古語,意思是在……之前。
本翻譯還原了英文中迴文的文字遊戲,正讀、反讀都一樣
。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 譯
原文為英國詩人蘭德(Landor)的詩作,楊絳的譯作簡約而不簡單,毫無雕飾之感,渾然天成,真正的大師手筆。

楊絳手跡
意境優美的地名翻譯
有很多國外的地名,被中文翻譯過後,意境優美,讓人看著就心生嚮往。
▌Oxford 牛津
Oxford坐落在泰晤士河(Thames)中游的區域,地勢平坦,水草豐盛,因而作為“牧牛的津渡”,當羅馬人佔領時已經存在,拉丁名叫Oxonia。

▌Fontainebleau 楓丹白露
楓丹白露是法國地名。徐志摩最早翻譯成“芳丹薄露”,後來朱自清才翻譯成“楓丹白露”。
“楓丹白露”這個名字讓人不禁迷失在白日夢中:讓人想起楓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露水下降,寶貴的時間和季節變化成為永恆。

▌Champs-Élysées 香榭麗舍
徐志摩先生的譯作。這條巴黎著名的大道,周圍的咖啡香氣、香水和蛋糕使之變成一個真正的“香榭”,而精緻典雅的建築風格正合了“麗舍”這個名字。

▌Florence 翡冷翠
這座義大利城市有兩種譯名,“翡冷翠”的譯名出自徐志摩的詩歌《翡冷翠的一夜》,“佛羅倫薩”則是根據其英文名Florence音譯而來。
相比而言,在詩文中譯作“翡冷翠”更顯優美,不僅音似(義大利語是Firenze),而且意思恰當,因那城市的官邸和教堂專用一種綠紋大理石,將城市點綴得如同一粒翡翠。

還有哪些驚豔過你的“神翻譯”,歡迎留言分享。
編輯:左卓
來源:外研社 友鄰優課 侃英語
推 薦 閱 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