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騎了10年的全鈦定製旅行車

CHH ID:alienwang

之前介紹了我的通勤車,有興趣可以翻這個貼


[單車] 夏日都市通勤車 揮春

既然有通勤車,就自然有主力車嘍


就是這臺 全定製的鈦架旅行車:TRI-WALKER 夏日強迫症治癒版


這臺是定製的車架,因為我對各種配置都有特定的要求:
甚至有點變態的強迫症!
必須是鈦架,因為雨天我也要騎
必須是公路車的三角結構,因為公路效能是主要需求場景
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Cross效能,專門對應國內的道路特徵
必須能安裝山地車的套件,蝶剎架構,以及最大42C的輪組,以滿足以上需求
必須全車內走線,包括車把,因為我實在是太不喜歡很多線的樣子

這個想法的出現是在2014年,那時候瓜車還不是個單詞,要麼山地要麼公路,根本買不到符合上述需求的車,所以就突發奇想乾脆自己做一臺,當然那時候對怎麼做一臺單車完全沒有概念,所以從0開始學習,包括車架結構的設計方式,才瞭解到竟然有美規法規等各種螺紋規格,還有輪組開檔的規格,等等各種

雖然麻煩得很,但是相比花錢買一臺車,花點時間掌握一些新的知識反而更加有趣不是嗎
然後一切起點就是這個完全不切實際的草圖



然後找了幾家工廠,和對方結構的師傅聊了大半個月,才初步確定了車架的結構
可能今天這都不算什麼,但回到當時,對方就我是要做個公路車還是山地車就理解了半天
就在他們的概念中,這些規格都是對應好的不能混搭,所以我要花好久時間來反覆確認一些細節,才完成了車架的設計

然後車架就送到了




趕在一個5-1假期前一天,跟車店的小哥一起忙活到半夜,就為了假期可以有車騎!而且後來又經歷了幾次升級,但從2015年到今天為止,這臺車滿足了我遠距離騎行的所有需求,依然是我的主力車型!
所有設計的追求,就是這種渾然一體的純粹感,全靠細節,細節,細節。



因為我非常不喜歡公路車彎把的結構,那個複雜程度簡直無法忍受!
所以必須使用牛角把!因為可以用TT的套件,之前曾經使用機械變速的時候,就是左手剎車右手變速撥杆,就是為了車把部分的簡潔,我甚至可以捨棄前剎車,和牙盤的變速
下圖就是初期的配置,別人說我這個就是個“中指”結構,看起來確實有那麼點意思



我對【對稱感】的定義其實並非是“對稱”而是“結構居中”
所以後來就進一步簡化了,如下圖一樣,
就比如車前部的所有裝置,必須垂直在一條線上,包括控制器,燈,手機架,連安裝在一側車把上的支架都不能忍!但左右卻是非對稱的
為了把這個木塞塞回來,右邊原來的指撥變速被拆掉了,但是其實,功能反而增加了!

如今就是這個樣子,看起來就只有一個剎車,但是卻能兼顧前後剎車和前後變速!

沒錯啦!這兩個按鈕就是E-tap無線變速TT版本,透過融合到了把帶裡面巧妙地隱藏了一下
並且這個按鈕的設計我也很喜歡,單按是後變速,兩個按鈕一起按,就是牙盤變速
如此以來左手就可以控制剎車同時變速了!簡直是神器!



那麼剎車是前還是後呢?
這就是另一個神器!竟然名字叫【Problem Solver】這是個前後剎車分動系統
單一個左手剎車就可以控制前後了!而且透過調整前後平衡,可以控制前後輪的剎車力

注:感謝 Pedal Better 店主的細心,幫忙留意並提出如此棒的方案!



事情就這麼簡單嘛?當然不行!
剎車前後分動搞定了,油壓怎能缺席,但線煞架構如何做到油壓?



另一個神器!TRP的拉線油蝶系統!
這個東西也是厲害,油壓結構在剎車內部,用線拉的!所以是個“混動”剎車呢!
這樣一來不僅容納了線拉的可靠性,還兼顧了油剎的手感,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油管漏油的風險!堪稱完美!



電子部分控制器安裝在車架頭部
一如既往的對準中心線,利用一個Garmin+Gopro的組合支架,同時容納了頭燈



頭燈採用了給Gopro用的一套攝影的照明系統
三個LED燈組,可以切換一刻或三顆,差別是續航,帶可更換式鋰電池,全金屬外殼,防水等級是可以潛水的那種



這就是全中心線對齊的裝置系統,左右非對稱式控制系統!
全車最小化佈線,功能和簡潔的絲毫不妥協(我的強迫症的到了滿足)



電子變速的出現,解決了一大走線的難題,並且電池前後可通用,也非常好的做到了可靠性冗餘


同時還搭配了CP的Super Record的牙盤!雖然我很不喜歡碳纖維,但是這個擁有令人迷醉的紋理,忍了!
另外就是這個腳踏,我是絕對不會用鎖鞋的!但是也不是隨便配的!經過很久的實際測試,這款Wellgo的腳踏非常香!不僅小巧不打腳,而且踩上去極其的穩當,看起來似乎不行但其實穩得很!比那些傻乎乎跟個板磚一樣的大腳踏強了不止一星半點,用過的幾個車友甚至都捨棄了鎖鞋,還是這種方便啊!



座弓採用了閃電全系列中最寬,最短,最舒服的坐墊!蛋疼的問題得解!
其實從我的配置選型來說,車把,腳踏和坐墊,都是全車最應該關注的地方,畢竟和身體直接接觸的就這些了



前後輪的配置也是非對稱的:
前輪世文長途旅行防刺胎!凱夫拉防刺層!低滾阻外胎
略窄32C
後輪馬牌防刺旅行胎,低滾阻版,也同時帶有凱夫拉防刺層
略寬 38C 用於更好的載重能力
這樣前窄後寬的配置也是和我要帶包的需求有關,因為就我的車有包,所以每次出去騎車,別人都要把東西放在我車上。。。
另外,不僅前後外胎是防刺的,內胎也是。。。

前剎碟片是喜馬諾的
後輪碟片則是Sram配套的版本
我在剎車的前後配比上後輪的力道更大,前輪反而只是輔助而已
很多人說前輪應該是最大力,但就我的觀察,後輪捏死我可以控制,前輪捏死就只有摔車了,我這麼多年就這麼騎下來了,誰的理論都不如實際有用

至此,TRI WALKER 的2017夏日強迫症治癒款最終完成!
可以看出我的配置就不是以輕量化為主的,而是以絕對的可靠性與公路巡航效能為核心,但又不能像常規旅行車那樣不簡潔,在乾淨利落的外觀和舒適可靠的效能上尋求的平衡。



於是一騎就是10年,這臺車帶我去了很多地方,最遠一天騎行距離有超過120公里







我很喜歡鈦架的擁有如鋼架一般的柔韌性和安全感,卻同時有碳架的穩定性,這10年裡透過不斷調整和最佳化,騎起來的舒適感我在別的車上都無法體驗到了
在冬天最冷的時候爬過溫州的山,在傾盆大雨的時候環過長灘島,天藍的刺眼的時候走過太湖,跨過了無數的坑,新路也走野路也下,追過狗也被狗追過,剎車前後都爆了嘶叫著下山,後輪變速沒電了換牙盤的接著用,沒有因為爆胎放在路上,到如今連一顆螺絲都沒生鏽過,把帶都沒拆過盤的包了漿,滿滿都是歲月和使用的痕跡。

然而這恰恰滿足了我對一臺旅行車的要求!就是要共同走過如此多的山河,也能帶我看過無數的風景,卻依然優雅歷久如新!
周圍朋友的車換了一茬又一茬,次次見我都說“你可以換車了”,但我覺得腳踏車這麼貼身的東西,這些舒適感是買不來的,又如同騎車的心境一樣,不急不躁,把一臺車騎得順手把心思都花在看風景上,不才就是人車合一的真諦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