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兩則新聞形成刺眼對比:一邊是坐擁6000萬粉絲的“愛國大V”司馬南因偷稅537萬被重罰926萬,稅務部門鐵證如山地揭露其“隱匿收入、虛報成本”的四年系統性逃稅;另一邊是作家莫言將剛剛獲得的19萬美元“愛心獎”獎金全額捐贈,用於救助先天性心臟病兒童——這不過是他20餘年慈善之路的尋常一步,累計捐款已達1130萬元,連國務院特殊津貼都化作雲南希望小學的磚瓦。諷刺的是,前者靠痛罵“西方勢力”和“公知”收割流量,後者卻在謾罵聲中沉默耕耘,用行動詮釋何為真正的社會責任。
面對鐵證,司馬南的辯解堪稱當代“甩鍋教科書”——“被MCN公司坑了”。然而稅務部門的定性一針見血:主觀故意。這與其人設的崩塌史一脈相承:2010年花費24.7萬美元在美購房並按時納稅的“反美鬥士”,靠罵美國、批聯想、撕莫言單月吸粉500萬,一條廣告報價280萬,卻對國內稅務賬簿“精打細算”。更荒誕的是,即便證據確鑿,仍有粉絲高呼“南叔是被人害的”。這種集體癔症般的忠誠,暴露出部分受眾對“立場正確”的盲目崇拜,甚至不惜與法律和常識為敵——只要偶像的表演足夠煽情,真相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配角。
與司馬南的喧囂截然相反,莫言面對長達兩年的網路圍攻,選擇用玉米地裡的筆和手術檯上的救命錢回應。他不屑於在輿論場“對罵”,卻將獎金、稿費、津貼悉數化作405個先心病孩子的新生。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受助家長那句“莫老師連面都沒露過”——真正的善行從不需要擺拍和通稿。這種沉默的慷慨,恰恰戳穿了某些“愛國生意人”的虛偽:他們高喊“家國情懷”,卻連最基本的公民義務(依法納稅)都要逃避;他們批判“西方文化入侵”,卻在海外購置資產時毫不手軟。
司馬南的崛起路徑,堪稱一場精準的“情緒套現”:罵美國吸引民族主義流量,批聯想收割民粹紅利,撕莫言則迎合反精英情緒。這套組合拳的背後,是280萬一條的廣告報價和四年偷稅537萬的貪婪。當“愛國”成為生意,道德便淪為遮羞布。相比之下,莫言從未將“愛國”掛在嘴邊,卻用千萬捐款夯實了“作家”二字的重量——真正的社會責任,從來不是靠麥克風的分貝,而是看銀行流水去向和稅務記錄的清白。
這個時代從不缺聲嘶力竭的“領袖”,缺的是低頭做事的身影。當司馬南們忙著在鏡頭前表演“正義”時,莫言們正用稿費修補世界的殘缺。公眾應當清醒: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罵了誰,而在於他建設了什麼;不在於他擁有多少粉絲,而在於他是否對得起這份影響力。稅務部門的罰單不僅是一紙行政處罰,更是一面照妖鏡——它照出了“偽君子”的稅單漏洞,也映出了“真行者”的善念如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