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相對不足與絕對不足

如果基本判斷是需求相對不足,或稱為,有效需求不足,那主要問題就不在需求側,主要問題也不在消費能力。因為需求相對不足的潛臺詞是,“有錢不消費”,換個說法,“儲蓄過剩”。那此時需要改革的就是供給側,“他們明明有錢消費,但你們就是無法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那麼供給標的、供給價格、供給數量的變化才是改革的重點。
如果基本判斷是需求絕對不足,那主要問題就一定在需求側,這就承認了消費能力不足是主要問題。需求絕對不足的潛臺詞是,“確實沒錢消費”,換個說法,不是“儲蓄過剩”,而是“儲蓄不足”。那此時需要改革的就是需求側,“不是當前生產的東西他們不想要,而是他們確實買不起”。那麼分配方式、分配結構的變化才是改革的重點。
為什麼宏觀上看“儲蓄過剩”,而微觀感受卻是“儲蓄不足”呢?因為存在若干差異:
其一,代際差異。對城鎮退休人群而言,城鎮養老金髮放穩定且持續略微增長,剛性支出卻有限;但對城鎮就業人群而言,工資收入缺乏足夠的穩定性,剛性支出卻很多。
其二,城鄉差異。對城鎮退休人群而言,養老金是穩定的;對農村老年人而言,養老金盃水車薪。這種差異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各自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
其三,體制內外差異。體制內收入預期的穩定性強,體制外收入預期的穩定性弱。雖然體制外的高收入遠高於體制內,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體制內的穩定性收入是不可求的。
因此,不同人群的“微觀感受”不太一樣。但毫無疑問的是,無論代際、城鄉還是體制內外,普遍的微觀感受,恐怕都不是“儲蓄過剩”,而是“儲蓄不足”;恐怕都不是“有錢不消費”,而是“想消費卻沒錢”。
當然,再沒錢也會消費。不買房,不還貸,不生兒育女,追求感官的消費就會多起來。某一些消費升級可能是以更多的消費降級為代價的。所謂“口紅效應”、“巧克力經濟”不外乎如此。
那問題是,為什麼宏觀上又“儲蓄過剩”呢?
很顯然,這已經不是代際、城鄉和體制內外能夠解釋的了。
如何解釋?
恐怕要回到最初的基本判斷上來。
如果基本判斷是需求的相對不足,那繼續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無論是去產能還是調結構,最終目標就不只是恢復價格,而是在價格恢復、產品變化後擴大生產。如果最終目標不是在新的基礎上擴大生產,只是恢復價格,那經濟規模就會縮小,顯然違背供給側改革的初衷。
如果基本判斷是需求的絕對不足,那恐怕就要調整分配。既然宏觀上儲蓄是過剩的,那如何將不在居民側的鉅額儲蓄轉移到居民側來,才是問題的關鍵。
一些老一輩經濟學者在今天仍然認為,沒有生產就沒有分配,不持續擴大生產,老百姓就沒有收入。所以只能不斷擴大生產,分配才能實現。越窮越要生產,至於生產出來賣給誰?老百姓不買、老外不買,那就只能國家買了。問題是,國家的錢(財政收入)是從哪裡來的呢?國家可以像永動機一樣持續地買下去嗎?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老都老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還是少說兩句吧。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