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症門診第20期|這一季你必須看的展覽

2024年還剩最後一個星期,這些展覽可以陪你去2025年。從瑞士的經典設計到韋斯·安德森的靈感宇宙,當賈科梅蒂遇到莫蘭迪,還有宋人的世界、玉器的世界、瓷器的世界,愚人、驢子、便便的世界……
01
愚人的形象:中世紀至文藝復興
📅
2024年10月16日 – 2025年2月3日
巴黎 盧浮宮
傻瓜無處不在。但今天的傻瓜和過去的傻瓜一樣嗎?
盧浮宮正在舉辦一場史無前例的展覽,展出 13 世紀至 16 世紀遍佈畫壇的無數愚人形象。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愚人佔據了所有可用的藝術空間,他的身影出現在插圖手稿、印刷書籍和版畫、掛毯、繪畫、雕塑以及各種珍貴或平凡的物品中。在那個與我們的時代並無太大區別的動盪年代,他那迷人、令人困惑和顛覆性的形象若隱若現。
展覽審視了中世紀末期西方藝術和文化中無處不在的愚人形象,並試圖解析這些似乎在現代性到來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人物的意義。愚人可能會讓我們捧腹大笑,因為他有許多輕浮的滑稽動作,但他也隱藏著豐富的情色、猥褻、悲劇或暴力本質。愚人既能做最好的事,也能做最壞的事,他能娛樂、警告或譴責;他能顛覆社會價值觀,甚至推翻既定秩序。
在新裝修的拿破崙大廳內,本次展覽彙集了來自法國、歐洲和美國 90 家機構的 300 多件作品,為我們帶來了一次獨一無二的北歐藝術之旅(英國、佛蘭德斯、日耳曼,尤其是法國),揭示了中世紀的褻瀆方面,展現了一個令人驚歎的複雜的迷人時代。展覽探討了愚人形象隨著啟蒙運動和理性的勝利而消失,以及在 18 世紀末和整個 19 世紀再次出現的情況。隨後,愚人成為藝術家們認同的形象,他們想知道:“如果我就是傻瓜呢?”
02
垃圾便便展
📅
2024年9月27日 – 2025年2月16日
東京 21_21 DESIGN SIGHT
展覽從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性迴避的“垃圾”與“排洩物”出發,探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不斷運轉的“迴圈”概念。展覽嘗試構建涵蓋垃圾和排洩物在內的“pooploop”新型迴圈系統,力圖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引導人們重新看待這些被忽視的事物,並激發對人與自然、迴圈與設計的深層次思考。
展覽分為2個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與垃圾及排洩物相關的物品,包括回收資源、化石、貝殼、土壤,甚至真實的排洩物。第二部分聚焦新型迴圈系統研究,反思垃圾與排洩物的概念,重新界定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探索構建未來可持續社會的方法。
03
不可或缺:古代世界中的驢子
📅
2024年12月5日 – 2025年5月4日
柏林 新博物館
驢子是人類最早開始飼養的農場動物之一。本次展覽將透過柏林埃及博物館與近東博物館收藏的繪畫、雕刻、陶器、莎草紙等物品,詳細介紹古代世界中驢子在農業、軍事和宗教等不同領域的用途,從不同的角度呈現驢子對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重要性。
人們常以為驢子是頑固、愚蠢和懶惰的,卻不知這種想法是基於對驢子行為誤解的偏見。事實上,驢子是一種聰明、忠誠且善於自力更生的動物。驢子主要在平民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也可以用於軍事場景,承擔馱運糧食和裝備的職責,並對興奮的馬匹起到安撫作用。
04
詩人與戀人:梵高作品展
📅
 2024年9月14日 -2025年01月19日
英國國家美術館

為慶祝英國國家美術館成立200週年,以及梵高《向日葵》加入館藏100週年,倫敦國家美術館正在舉辦英國自201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梵高特展,展出超過50件來自世界各地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的油畫和素描作品。
重點展品包括法國奧賽博物館藏《羅訥河上的星夜》、荷蘭梵高博物館藏《黃房子》、英國國家美術館藏《向日葵》和《梵高的椅子》等。

展覽主要關注1888年至1890年梵高在法國南部阿爾勒鎮和聖雷米鎮居住時的繪畫創作。這是梵高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他在多位詩人、作家和藝術創作者的啟發下迎來創作風格上的轉變,嘗試在風景畫中加入浪漫的愛情元素,展現充滿詩意的想象力。
展覽將採用“詩人”和“戀人”作為雙重主題,帶領觀眾近距離觀察梵高作品中隨風搖曳的柏樹、舒捲的雲層以及星空下漫步的情侶,感受其作品中的敘事感。
05
賈科梅蒂/莫蘭迪:靜止的時刻
📅
2024年11月15日 – 2025年3月2日
巴黎 賈科梅蒂研究所

本次展覽由巴黎賈科梅蒂研究所與博洛尼亞莫蘭迪美術館共同舉辦,探索20世紀重要藝術家阿爾貝託·賈科梅蒂與喬治·莫蘭迪的相似性。
賈科梅蒂與莫蘭迪雖活躍於同一個時代,卻從未有過交集。儘管如此,兩人在創作上仍表現出相似性:獨特的工作室創作模式、對熟悉環境和模式的依賴性、源於現實的原創性等。

展覽將呈現兩位藝術家在1913年至1965年的創作,分為“熟悉的風景和肖像” “研究歲月:現代語言的形成” “成就之年”三個主題展出。
06
現代的誕生:Lillie P. Bliss 收藏展
📅
2024年11月17日 – 2025年3月29日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沒有Lillie P. Bliss,就沒有今天的MoMA。1929 年,在紐約倡導現代藝術多年之後,Bliss與Abby Aldrich Rockefeller和Mary Quinn Sullivan 三位女性共同建立了MoMA。兩年後,66 歲的Bliss去世,她將自己的大部分藝術收藏留給了博物館,這一富有遠見的舉動從根本上改變了MoMA的發展軌跡。
展覽彙集了Bliss收藏的 40 件作品,包括保羅·塞尚、奧迪隆·雷東、喬治·秀拉、巴勃羅·畢加索的繪畫和紙上作品。在現代藝術經常受到懷疑或嘲笑的時代,Bliss是這些開創性藝術家的堅定支持者。她曾經在一封寄給院士的信中寫道:“那些 ‘新人們’ 有值得表達的話語,他們只是在爭取按自己的方式進行自由的表達。”她獨一無二的慷慨捐贈,允許出售她的作品來資助新的收購,包括文森特-梵高的《星夜》,為這家年輕的博物館提供了在未來發展其收藏的手段。
Bliss對美國現代藝術史的傑出貢獻至今仍未得到充分認可。部分原因是她希望遠離聚光燈;在生命的最後時刻,Bliss要求燒燬她的私人檔案。雖然她的許多故事仍留存在人們的想象中,但展覽透過她最喜愛的藝術作品闡明瞭這位關鍵人物。
07
呂克·圖伊曼斯:過去
📅
2024年11月16日-2025年02月16日
北京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呂克·圖伊曼斯:過去”是比利時藝術家呂克·圖伊曼斯在中國的首個大型個展,也是他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回顧展之一。圖伊曼斯的繪畫以其冷靜的色調和對影像的深刻運用而聞名,他的作品風格給人一種褪色感,類似於攝影,有時被稱為“莫蘭迪配色”。他的題材廣泛,從日常物品到歷史人物和事件,都能以獨特的視角進行描繪。
圖伊曼斯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歷史性和隱喻性,透過色彩處理和視覺資訊的選擇性強調或省略,賦予作品一種模糊和暗示性。他以非敘事性的具象繪畫關注現實和歷史,透過低飽和度的色調實現畫面與內容情緒的高度統一。圖伊曼斯通常在一天內完成作品,這種快速的創作過程使得他的作品既吸引人又難以解讀。
本次展覽展出了圖伊曼斯自1975年至2023年創作的近90件作品,包括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此前鮮少展出的創作。這次展覽不僅是對中國首個全面系統梳理圖伊曼斯藝術實踐的展示,也突出展現了圖伊曼斯對創作媒介如何塑造歷史和影響記憶的持續探索。
08
王玉平2024
📅
2024年11月6日 – 2025年1月5日
上海 寶龍美術館
展覽分為兩個部分展出中國當代藝術家王玉平的繪畫作品,力圖透過充滿生活感的展陳,呈現藝術家近期的創作面貌與探索實踐,同時啟發觀者對日常生活的思考。
展覽第一部分呈現王玉平近幾年來的室內、物品和人物系列。第二部分以長卷、壁畫、對比的方式,展示了王玉平的風景系列,以呼應藝術家多年實踐中對東西方形式與美感的結合。結尾處透過早期的風景、靜物、室內、自畫像和如今的對比,揭示王玉平的人生路徑和生活觀的轉變:他在90年代以表現性、壓抑性的創作而成名。數年後,他重返平凡的生活,專注於藝術自身,以記錄下誠實、散漫的日常。
09
世界遺產:偉大絲綢之路
📅
2024年11月23日 – 2025年2月2日
京都文化博物館
本次展覽是絲綢之路成功申遺後中國境外舉辦的首個大型“絲綢之路”主題巡展,彙集中國27家文博單位的約240件文物,涵蓋金銀器、青銅器、玻璃、陶瓷器、壁畫、繪畫、紡織品、佛經、佛像等豐富類別,全面展現絲綢之路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民族往來的舞臺”透過新疆、甘肅、寧夏等地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探究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東西方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他們的獨特文化。第二單元“東西文明的融合”主要關注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原與西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重點展現唐代包容多元的時代面貌。第三單元“佛教東漸”介紹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
10
另闢前衛:攝影1970 – 2020
📅
2024年11月08日-2025年01月16日
上海 西岸美術館
二十世紀上半葉,先鋒攝影師開始探索攝影中的審美抽象。何以直到20世紀70年代,攝影才得以躋身藝術領域並進入美術館,與繪畫產生了同等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技術、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相機又能為我們提供些什麼?
本次展覽是首次在中國大規模呈現蓬皮杜中心攝影類館藏。展覽將回顧攝影藝術決定性的三十年,聚焦其躍升為當代藝術主流媒介的時刻,透過十個章節,集中呈現逾30位先鋒派藝術家的近200件開創性作品,串聯起攝影如何從記錄藝術過程到成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前衛歷史。
11
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
📅
2024年11月20日 – 2025年3月3日
巴黎 Guimet Museum

本次展覽是中法建交60週年紀念大展,由中國國家文物局與法國文化部指導,展出來自中國10個省市區、32家文博機構的207件(套)唐朝文物。
展覽聚焦唐朝都城長安,邀請參觀者漫步於這座當時世界最繁華的都市街道,透過茶文化、飲宴娛樂、女性時尚、商貿往來、手工藝、書法、繪畫,以及儒釋道等精神思潮的傳播,瞭解大唐王朝的運作及其世界性和開放性。

展品包括金器、壁畫、雕塑、書畫、出口陶瓷器和近期考古發現,其中部分從未出海展出。
12
偶遇——韋斯·安德森美學攝影展
📅
12月22日 – 2025年03月16日
上海 復星藝術中心
展覽的標題“偶遇”靈感來源於美國夫婦沃利·科瓦爾和阿曼達在Instagram上建立的賬號“Accidental Wes Anderson”,他們在線上徵集全球粉絲拍攝的韋斯·安德森風格的復古對稱影像,吸引了全球粉絲效仿其標誌性的構圖和色彩,他們透過鏡頭捕捉到與韋斯·安德森電影相呼應的建築、場景與瞬間,拍攝並分享了自己眼中的“韋式世界”,並最終甄選了300餘幅經韋斯·安德森本人認可的攝影作品。
展覽將這些作品分佈在“開啟相簿”、“終點站”、“注意間隙”、“請入住”、“游泳池”、“歐洲經典”、“星條旗”、“收藏色彩”和“在自然裡鬆弛”9大主題展區,彷彿重構了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場景。
13
瑞士經典設計展
📅
11月09日 ~ 2025年01月12日
北京  今日美術館
作為2025年中瑞建交75週年的預熱活動,本次展覽是中國國內有史以來最大、最完整的瑞士設計原件展。展出包含“原創傢俱、突破性發明、旅遊海報、單人凳、馬克斯·比爾特展、最美圖書”六大板塊、共計200餘件瑞士標誌性設計作品。展覽全面梳理了瑞士設計400年的演變歷程,涵蓋從日常物品到影響世界的設計發明,使觀眾能近距離感受瑞士設計的獨特魅力。
展覽上極具代表性的75件原創傢俱作品,展現了瑞士工藝從蹣跚起步到譽滿天下的發展過程;瑞士平面設計獨樹一幟,本次展覽中50餘幅標誌性旅遊海報展現了平面設計在瑞士文化中的深厚根基;反映瑞士設計史的還有20把不同年代的單人凳,以其簡約風格和實用性而備受推崇。
本次展覽的重要主題之一在於呈現瑞士在創新領域的持續發展:除了設計領域,還涵蓋工程、醫療、可持續發展等,從蘇打水和鋁箔紙的開創性發明,到研發層面的開拓性實踐,瑞士在眾多行業始終走在時代前沿。展覽還設有建築與設計巨匠馬克斯·比爾特展,包括比爾設計的傢俱、海報及限量版版畫。時值“瑞士最美圖書”評選80週年之際,展覽還展示了近年來獲得國際讚譽的瑞士書籍設計。
14
問羽:宋代的自然與藝術世界
📅
2024年11月9日-2025年1月9日
浙江省博物館
宋代是中國繪畫的巔峰時期,高度的寫實性,以及精微高超的表現技藝,令人驚歎。每一幅存世宋畫俱成經典,被反覆詮釋、演繹與傳頌。此次展覽將成為當今宋代花鳥畫真跡最集中的展示。
展覽分“追千古”“訪山野”“入畫境”三個單元,展出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及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等8家收藏單位的15幅宋代繪畫真跡、28幅宋畫高畫質圖版與39幅現代鳥類攝影作品,並特別推出大型3D動畫、沉浸式影院與XR擴充套件現實互動場景等專題數字展覽專案。
15
書畫“國寶展”
📅
11月13日-
上海博物館
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卷》、王獻之《行書鴨頭丸帖卷》、唐代孫位《高逸圖卷》、五代徐熙《雪竹圖軸》……上海博物館東館的中國曆代繪畫館、中國曆代書法館正式向公眾開放,一系列珍貴文物亮相。
上海博物的中國曆代繪畫館、中國曆代書法館是海內外唯一的書畫分開、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書畫通史的常設展。經過全面升級、創新改陳後,書畫兩館在內容、功能、空間上實現了全方位提升,不少國寶級書畫珍品和多年未公開展出的名家代表作將重現眼前,迎來書畫“國寶展”睽違20年後的重磅迴歸。
上博東館書畫常設展廳全面開放後,書法館、繪畫館、海上書畫館及書畫特型館總展陳空間面積將達到4000平方米,首展全開總計將展出共315件(196套)作品,幾乎集結了歷代書法、繪畫流派,個人風格的經典,畫家的代表作,超70%為全新亮相,其中一級品總計137件。
16
山河與共——遼金歷史文化主題文物展
📅
2024年09月29日-2025年01月28日
遼寧省博物館

本次展覽彙集遼寧省內外30家文博單位的454件(套)文物,涵蓋醫巫閭山遼代帝陵遺址群、遼上京城、遼祖陵、陳國公主墓、大營子附馬墓、金中都皇陵、長白山神廟遺址等重要遼金墓葬、遺址出土文物,以主題文物展的形式全面解讀遼金歷史文化。
展覽分四個部分集中展現遼金文化起源、吸納、發展、融合的過程,實證中國歷史上多民族的共同繁榮與發展,貫穿繼承吸納、共存發展、融聚統一的價值追求。

《山弈候約圖》,遼代,遼寧省博物館藏

這是遼寧省內首個遼金歷史文化主題文物展,也是遼博史上展出遼金文物最多的展覽。遼博館藏遼青瓷飛魚形水盂、金白釉黑花葫蘆形倒流壺、金楊微《二駿圖》以及國內僅存的兩幅遼代墓葬出土絹畫《山弈候約圖》《竹雀雙兔圖》均將展出,同時朝陽市北塔博物館藏遼波斯玻璃瓶,山西博物院藏金代二十四孝故事陶塑,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契丹馬具等文物亦有亮相。

《瑞鶴圖》,趙佶,宋代,遼寧省博物館藏

值得一提的是,遼博的代表性藏品之一、宋徽宗親筆畫作《瑞鶴圖》也將在展覽中亮相。這幅絹本設色畫描繪了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繪畫技法精妙,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各具特色。
17
與美為期:威廉·莫里斯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
2024年12月13日 – 2025年4月6日
上海 世博會博物館
“不要模仿別人的風格,創造自己的風格。”——威廉·莫里斯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的英國,當時的工業革命帶來了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傳統手工藝受到極大衝擊。一方面,工廠生產的產品粗製濫造,缺乏美感與品質。另一方面,裝飾藝術被繁瑣的維多利亞風格所主導,過於浮誇且脫離實際生活。
在此背景下,一批藝術家和設計師開始反思工業生產對藝術與設計的影響。他們倡導迴歸手工藝傳統,強調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主張為大眾創造美觀而實用的物品。其中, 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是這場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本次展覽彙集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123件(套)藏品,包括設計稿、紡織品、珠寶、陶瓷、金屬製品、傢俱、桌布等,探索1890至1920年間威廉·莫里斯帶領下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風潮,及其對當時人們生活及後世的深遠影響。
莫里斯及其追隨者從自然、歷史、宗教和異域文化等諸多母題中獲取靈感,同時也不斷回望充滿道德情懷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從浩瀚的詩歌、文學、建築和藝術中攫取創作素材。

18
古埃及文物展:永恆的木乃伊之謎
📅
11月01日 – 2025年02月16日
北京 遇見博物館-798館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說:“埃及是尼羅河饋贈的厚禮”。古埃及在世界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詩歌、雕塑、繪畫等方面對後世的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以悠久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展覽“古埃及文物展:永恆的木乃伊之謎”帶領觀眾穿越時光,探尋古埃及文明的輝煌與神秘。展覽分為“木乃伊與永生”“美麗與守護”“神與人”“祭品與儀式”四大單元,共展出123件(組)古埃及珍貴文物,重磅展品包括3具木乃伊棺槨、2具木乃伊、5件動物木乃伊、8件木乃伊裹布等。此外,還展出貴族珠寶、神像雕塑、浮雕壁畫、卡諾匹斯罐、化妝用具等珍貴文物。展品橫跨4300年、32個王朝,從最早期的尼羅河源起到後期埃及發展,幾乎串聯起了古埃及的歷史脈絡,向觀眾全面展現古埃及文明的神秘歷史與永恒生命觀。
木乃伊製作是古埃及文化的獨特象徵,它不僅是一種儲存身體的技術,更是對生命延續和靈魂不朽的信仰表達。展覽透過詳細解析木乃伊製作工藝、儀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宗教理念,揭示這一文化傳統背後的深層意義。同時,現代科技的加入,如CT掃描和3D建模,為木乃伊的內部結構與考古發現提供了全新視角。
展覽以沉浸式體驗結合教育性解讀,重現古埃及的宗教儀式和日常生活,帶觀眾走近尼羅河兩岸的輝煌歷史。
19
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與生活
📅
11月6日-2025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古希臘,美不僅是審美原則,更是哲學、藝術表達和日常生活的基石。美不僅愉悅感官,更反映了一個文明的深層文化、社會和思想價值觀。
展覽展出了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館藏的279件(套)陶器、青銅器、金銀器、玻璃器、壁畫、雕塑等不同型別的珍貴文物,其中絕大部分為首次從希臘出境展出。
展覽透過“尋美,永恆的主題”“愛美,不變的天性”“鐫美,卓越的塑造”“美,無盡的求索”四個單元,從古希臘充滿藝術想象的日常用具、精美別緻的妝容服飾,到令人歎為觀止的人體雕塑,再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公元前 1世紀近 5000年的漫長曆史中,古希臘對“美”這一主題的執著追求和多元創造;展現了“美”在古希臘精神世界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古希臘人透過對“美”的探索實現自我超越,並引導觀眾對“美”之於人類的特殊價值進行深入思考。
20
率真與真實——卡拉瓦喬的藝術世界
📅
11月8日-2025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
卡拉瓦喬以大膽的光影運用和直面現實的表達方式聞名,他的作品不僅挑戰了文藝復興的理想美學,也開創了歐洲藝術史的新篇章。
展覽以卡拉瓦喬的曠世之作《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馬利亞》為中心,藉由文物修復師的視角,透過“光的覺醒”、“修復時光”、“互鑑之光”三個板塊,從多重維度帶領觀眾走進卡拉瓦喬的世界,讓觀眾在傑出藝術作品的前世今生中,感悟藝術作品的修復之美、新生之美、交融之美。展覽還運用VR技術,製作包括《正在寫字的聖傑羅姆》、《捧果籃男孩》、《年輕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等作品在內的VR影像,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體會卡拉瓦喬的藝術與時代。
21
窯火天工: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陶瓷展
📅
2024年2月2日 – 2025年2月9日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本次展覽將呈現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收藏的逾100件陶瓷文物,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力求全面展現中國陶瓷的歷史和文化。
重要展品包括大汶口文化白衣紅陶鬹、東漢綠釉三層陶樓閣、南宋至元青釉雙鳳耳紙槌瓶、元代青花蓮池紋大盤及清雍正鬥彩雞缸杯等。
22
中華文明溯源展
📅
2024年09月25日 – 2025年02月07日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亦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且以國家形態連續發展至今的文明。
這是近年來最全面介紹中華文明起源的展覽之一,彙集了北京、甘肅、遼寧、安徽、浙江、山東、湖北、山西、陝西、河南、香港等多個省市共14家文博機構的約110件文物。展覽將追溯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包容性及統一性發展特徵。
展品涵蓋陶器、玉器、石雕、骨器、青銅器等型別,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夏代。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重點展品包括紅山文化勾雲形玉牌飾、良渚文化玉琮、大汶口文化蟬形指環、後石家河文化玉虎、二里頭文化青銅斝等16件國家一級文物。

23
宜子孫:漢代玉器集萃
📅
2024年12月19日 – 2025年3月30日
杭州 良渚博物館
漢代玉器既有對上古玉器傳統的承襲,也有獨具時代特色的創新,在用料、器類、造型、製作工藝與裝飾紋樣等方面呈現出新氣象。
本次展覽彙集中國9個省份21家文博單位的175件(套)文物,種類涵蓋玉器、陶器、青銅器等,透過“符信”“千秋”“受福”“長樂”“延年”5個版塊,全面解讀漢代玉器功能與用玉思想。
“神獸紋玉樽”是本次展覽的重點展品,這件玉器出土自湖南西晉劉弘墓,是目前所見最為精美奢華的漢代玉容器之一,故有“玉樽王”之稱,屬於禁止出境文物。其他展品包括金縷玉衣、宜子孫玉璧、四神玉鋪首、嵌玉漆壺,還有迄今發掘最大的漢代玉璧等。
24
禪寺的茶道
📅
2024年9月14日 – 2025年2月2日
京都 承天閣美術館
日本茶道與禪宗有著深厚的淵源。京都禪宗寺廟相國寺見證了日本茶道的形成、發展,室町時代將軍家曾在此賞玩“唐物”茶具,戰國時代則有織田信長在此舉辦茶會,邀請千利休、津田宗及等茶人參與。江戶時代起,寺院還專門設有茶室,用以舉辦茶會。歷史流轉中,相國寺及其塔頭寺院(鹿苑寺、慈照寺等)儲存了許多與茶道相關的作品。
本次展覽將彙集相國寺及其塔頭寺院收藏的約200件茶道具與書畫,介紹寺院歷史上舉辦過的茶會,展現相國寺與茶道文化的密切關聯。重要展品包括被指定為日本國寶的玳玻散花紋天目茶碗,茶人織田有樂齋贈予慈照寺住持的綠釉四足壺,以及首次公開展出的《足利義政和歌短冊》等。
25
文明先鋒:凌家灘文化玉器展
📅
2024年12月15日 – 2025年3月16日
故宮博物院
凌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距今約5800年至5300年,是中華文明新石器時代標誌性遺址之一,為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遺址自1985年發現以來,出土大批重要玉器,是長江下游同時期面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的聚落遺址,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並稱“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為紀念凌家灘遺址發現40週年,本次展覽彙集歷年及最新考古成果,展出國內5家考古文博機構的399件(套)文物,涵蓋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多件珍貴文物為首次展出。展覽以“文明先鋒”為主題,分為問天究源、斧鉞聖權、邃古炊煙、神巫王權、天工巧藝、九州共輝六個單元,全景式展現凌家灘文化的面貌,體現其治玉水平、宗教信仰及與其他史前文化的互動交流等。
26
齊白石在北京:紀念齊白石誕辰160週年特展
📅
2024年11月29日 – 2025年3月30日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齊白石(1864-1957)早年基本生活在湖南湘潭,55歲之後在北京定居。北京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氛圍,以及在京城的諸多名流都為齊白石提供了創作靈感,尤其是1920至1929年,齊白石在北京閉門十載“衰年變法”,開創大寫意花鳥畫“紅花墨葉”的新風格。
為紀念中國畫家齊白石誕辰160週年,本次展覽彙集200餘件繪畫、書法、篆刻、文獻等展品,結合數字科技手段,帶領觀眾探索齊白石在北京的藝術生涯和交友歷程。

展覽分為“掃除凡格總難能——寓於北京的交遊與變法(1919-1926)”“故鄉無此好天恩——安於北京的創作與教學(1926-1949)”“寰宇共睹有齊名——享於北京的成就與盛名(1949-1957)”3個單元,透過時間與空間的轉換敘事,跟隨齊白石在北京的足跡,重現20世紀京華人文的繁榮景象。
27
中國陶瓷·至寶競豔
📅
10月19日-2025年3月30日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為紀念大阪市和上海市締結友好城市50週年,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與上海博物館聯合舉辦特展“中國陶瓷·至寶競豔”,彙集兩館收藏的77件中國陶瓷精品,帶領觀眾感受歷史悠久的中國陶瓷的精髓,探索其時至今日仍令人耳目一新的美。
展覽分為3個單元,第一單元“至寶精華”從上海博物館引以為傲的中國陶瓷收藏中,遴選12件元至清代的陶瓷精品展出。第二單元“至寶再興”展出14件上海博物館藏品及1件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品,探究曾是“空白期”的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景德鎮御窯瓷器的面貌。第三單元“至寶競豔”並列展出上海博物館藏品24件及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品26件,在兩館所藏唐至明代中國陶瓷名品的相互輝映中,探索中國陶瓷美之精髓及其魅力。
28
紫玉甌心: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
📅
2024年6月26日 – 待定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一盞一世界”,有人說,讀懂了宋代“建盞”,就讀懂了宋人飲茶的閒雅意境。
建窯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以生產黑釉瓷器著稱,產品以碗類居多,文獻稱之為“甌”或“盞”,統稱為“建盞”。
兩宋時期鬥茶之風盛行,建盞造型簡約,其黑色釉面最適宜襯托茶沫的白色,故建盞被認為是最佳的鬥茶用具,迅速風靡。受此影響,周邊地區窯場紛紛仿燒建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窯業叢集,並廣銷海外,促進了中國古代制瓷技術的發展和傳播,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本次展覽將展出135件古代建窯建盞及相關文物、298件當代建窯工藝品,分為“古韻悠長”“啜英咀華”“星河流轉”“匠心獨運”“薪火相傳”五個單元,從考古發現、文化內涵、藝術風韻、工藝傳承創新、新時代新發展等多個角度,系統全面地展示建窯建盞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工藝創造。
29
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
📅
2024年11月21日 – 2025年5月18日
首都博物館
作為西方文明源頭之一,古希臘文明具有獨特的魅力,為人類社會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為首都博物館“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系列展覽的重磅展覽之一,本次展覽匯聚希臘境內14家博物館和文物機構的270件(套)藏品,包括金器、青銅器、陶器、雕塑等,年代跨越公元前5800年希臘新石器時代至公元前1世紀希臘化時代,系統呈現古希臘文明各時期的社會和文化風貌。大部分展品為首次在希臘境外展出。
展覽分為愛琴文明、城邦興起、古典時代、文化遠播四個單元,以實物形式生動展現了古希臘社會和文化風貌,為觀眾徐徐展開一部全景式古希臘歷史畫卷。
30
文明的源起:早期中華文明探尋大展
📅
2024年10月01日-2025年03月31日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覽涵蓋了十三個文化遺址的主要考古發現,以點帶面,勾勒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的關鍵階段,旨在呈現一個神秘、瑰麗的早期中國。透過文物與展品,並輔以雕塑裝置、新媒體藝術、AI互動等多種沉浸式場景體驗,帶觀眾一站式穿越仰韶、紅山、良渚、二里頭、殷墟、三星堆等十三個文化遺址。
作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文明系列大展”之一,“文明的源起:早期中華文明探尋大展”全景呈現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以及重要成就。
31
基克拉澤斯藝術:倫納德·斯特恩收藏展
📅
2024年1月25日起長期陳列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基克拉澤斯文明(Cycladic culture)是在愛琴海基克拉澤斯群島上發現的早期青銅時代文明,以大理石人物雕像最為知名,大致存在時間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根據希臘文化部、基克拉澤斯藝術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三方達成的50年合作計劃,美國企業家倫納德·斯特恩(Leonard N. Stern)耗時40年收集的161件基克拉澤斯藝術品已被歸還給希臘政府,再以長期租借的形式放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
倫納德·斯特恩收藏是希臘境外最全面的基克拉澤斯藝術收藏,基本上涵蓋青銅時代早期大理石人物雕像和器皿的所有主要型別。觀眾可以學習和深入瞭解基克拉澤斯雕塑和器物的基本外觀及其在近千年時間裡不斷發展而產生的衍生形態。該專案旨在解決文物的歸屬問題,同時為藏品提供更加國際化的舞臺,促進關於基克拉澤斯藝術和文化研究的跨國合作。
32
文明的非洲起源
📅
常設展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1974年,塞內加爾學者、人類學家 Cheikh Anta Diop 的著作《文明的非洲起源:神話抑或事實》面世。他在書中向歷史學者發起挑戰,強調非洲在各大主流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古埃及屬於非洲,而不是地中海文化圈。學術界曾一度對該論點感到震驚,如今已廣泛認可非洲是人類共同祖先的起源地。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文明的非洲起源”展現過去5000年來非洲民族的創造力,致敬 Cheikh Anta Diop 對人類文明研究的貢獻。展廳內共有21組展品,每組包含兩件分別來自古埃及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物品,涵蓋陶瓷、木雕、石器、金屬器等類別。
這些物品來自不同的地區和時代,出自彼此素不相識的創作者之手,卻擁有意料之外的相似性,透過家庭、母親、愛情、王室、大自然等多種題材,體現古埃及人與非洲原住民的文化紐帶。
33
移民:人類的奧德賽
📅
2024年11月27日 – 2025年6月8日
巴黎 人類學博物館

本次展覽聚焦人類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遷徙,在佔地600平方米的空間內,以動態場景和多元化的互動方式,從人類學、考古學、地理學、基因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多學科角度解構“移民”現象及其引發的諸多觀念。
展覽將從過去、現在、未來的角度解讀移民現象,展示移民如何塑造人類文明、全球化帶來的便捷遷徙以及不平等和偏見問題、對於未來遷徙的思考等。

 良倉今日好物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