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上熱搜後,他們仍被“困”在大英博物館

文物出逃
Escape from the Museum
如果說《黑神話:悟空》讓全民集體陷入了一次對“中國風”的痴迷,「聽泉賞寶」再一次讓大眾的關注回到文物圈,那麼有什麼能比走入博物館,更能讓你細緻地感受這些「沉默的器物」所帶來的衝擊呢?但讓人遺憾的是,不是每一件文物千百年間都還在原地等待人們的到來,不少珍品漂洋過海離開了它們原本的歸屬地。
為了更真實地拼湊出這些“出逃”文物的現狀,我們採訪了幾位在不同行業的普通人:他們有的人是講解文物的老師,和前往海外“搜救”文物的研究人員;有的則是飛行在各國展覽之間的藏家,和在其隔壁留學的文化愛好者、海外拍攝短影片的博主……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其實很多世界性的博物館,不只建立在那些遙遠的國度,更是建構於所有人的觀念之上。
而被“困”在那些世界級博物館的不僅是文物,還有一代又一代為之努力的人。
她在中國講解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
2000件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被盜,我一點都不意外。”
從事13年博物館講解工作的曹雨捷,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的官方課程老師。一年至少看30場以上的展覽、去過200家博物館的她,還沒有去過大英博物館,卻比大多數大英博物館觀眾瞭解其中的100件文物
6年前,國家博物館引進了“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50元/人的門票在北京一票難求。而作為國博少有收費的展覽,曹雨捷在此講解了三個月。來自各國的文物資訊寫滿了她的筆記本,至今看來文字內容依然清晰明瞭。
曹雨捷在學習展覽資料
/受訪者供圖

曹雨捷記錄的筆記

/受訪者供圖

相對於本名,曹雨捷在工作時被更多人稱為“鐵馬老師”。在人頭攢動的展廳裡,她將100件文物每30多件分為一組後,分別進行了上、中、下不同課程的講解。身為文物的講述者,曹雨捷把這次展覽的重點放在透過這些來自各地的文物,認知廣闊的世界史。但尷尬的是——這次展覽來自中國的文物並不多,連原本收在展覽書籍裡的《女史箴圖》也沒拿來”
目前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就有2000餘件。文物的歸屬,某種程度決定了誰來詮釋歷史與文化。如曹雨捷所說:文化的解釋權很長一段時間是壟斷在西方國家手裡的。”即便後來她跑遍了國內各地的博覽館,也很難再見到透過全世界各國100件珍貴文物來了解世界史的展覽了。
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展覽現場
/受訪者供圖
與國內大部分無法到大英博物館看展的觀眾一樣,這次展覽成為了曹雨捷與大英博物館館藏文物唯一一次近距離接觸的交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展覽現場
/受訪者供圖

1963年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一直以“保護文物安全”為由禁止歸還文物,而隨著前不久類似「大英博物館約2000件館藏文物被盜」的事件曝光,“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可以得到更好保護”的說法也不攻自破
來自各國的文物在大英博物館裡,如同裝貼畫、擺設品一樣被對待。
在曹雨捷看來,大英博物館其實一直有很多問題,只是這次終於被看到了。如果不是被曝光出來,可能後續他們也不會深究。而一直在替文物發聲的她也在等待著某一天能像和老朋友打招呼一樣,親眼去看看這些文物,和它們講講我們現在的生活
在海外“搜救”圓明園
他憋屈了20年
9月8日下午劉陽突然忙了起來。剛結束工作,晚上7點鐘他還要去西什庫教堂講課,來不及吃的晚餐只能隨便找點吃食對付。劉陽一畢業就進入了圓明園管理處工作,每年七八九月幾乎都是最忙的時候。在切換了研究專家、拍賣行學術顧問、教師、作者等眾多身份後,80後的他已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從北京、南京、上海,全國各個城市,再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劉陽20多年來只要一有空就會跑到世界各地去查詢資料,他目的只有一個——“尋找圓明園”比絕大多數追尋流散文物的研究人員幸運,在23歲劉陽就靠著一張民國時期的圓明園老照片,在西單衚衕裡發現了圓明園消失80年的文物——“大水法”石魚作為歷史上第三件無償回歸圓明園的文物,它順利成為了圓明園展覽館的鎮館之寶。
在旁人看來劉陽的“開掛”人生一定很爽。但在僅有的20分鐘通話裡,他卻告訴我們:20多年研究與尋找圓明園流散的文物也很憋屈。當年英法聯軍大火將圓明園燒了三天三夜,能搬則搬、搬不動的通通銷燬,導致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浩劫。歷經一百五十多年的顛沛流離,有考古、藝術價值的文物絕大部分都不知所蹤。對劉陽而言,僅蒐集這些文物的資訊就是一個困難且龐大的工程。
楓丹白露宮中國內景
/受訪者供圖

為了搞清楚圓明園的文物現在都在誰手裡,劉陽花15年的時間,蒐集整理了圓明園失落在海內外的700餘件文物的相關圖片、文字甚至在圓明園管理處成立工作組尋訪海外失散文物的計劃由於各種原因終止時,他還以個人名義自費在海外進行圓明園的文物和資料尋找。最終,在日復一日拍攝與閱覽大量老照片的環境下,劉陽不僅練就了5秒看任意一張北京老照片就能認出是哪兒的神技,還出版了《誰收藏了圓明園》一書
劉陽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看《圓明園四十景圖詠》
/受訪者供圖
據他考證,法國的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就藏有圓明園文物1000餘件,是全球收藏圓明園文物最多的地方“放山居”作為英國的“收藏重鎮”,則存放了劉陽整理的圓明園文物排名第一、第二的藏品。雖然劉陽去過很多次大英博物館,與他們的工作人員也建立了不錯的溝通關係,但他也不清楚其庫房的情況。而大英博物館目前還沒有展出具有明顯圓明園特徵的文物,也沒有完整的證據鏈確定其展出的文物是從圓明園所得。
劉陽拍攝的大英博物館外景
/受訪者供圖

“截至此時此刻,世界各地的拍賣行還是在拍賣中國文物,任何人都可以向博物館捐贈。”劉陽第一個考驗就是要分清這些展出文物是怎樣進入海外博物館的。在他與各大國家博物館長期打交道的經驗看來,要求西方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難點,就在於這些展出的藏品的來路太“明”了,“他們連購買藏品的發票都有”。
現在海外文物的成功迴流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拍賣與購買,但很多人不能接受。”
之前劉陽在拍賣行接手過很多拍賣迴流到中國的文物,基本都是被私人藏家買走了。而外國的海外文物擁有方,將文物直接捐贈給中國的情況目前還沒有發生過。作為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他說他也只能停留在圓明園文物資訊的資料蒐集上,追討文物已不是他所能做到的了。
海外博物館裡的河北易縣遼代大佛
/受訪者供圖

由於西方收藏機構的戒備心很重,之前劉陽跟隨圓明園管理處成立的工作組去考察圓明園文物時,美國的博物館方竟還帶上了律師以防他們“搶東西”。雖說這次國內有過很多次關於“請XXX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話題引起廣泛的討論,但目前劉陽的收集資料工作最大的阻礙就是國際上不良輿論的問題。
說得有理有據,東西才有可能還回來。”
而過度的語言暴力不僅會造成他們進行海外文物流散調研工作的困難,也很容易影響其他合理、合法正常途徑進行迴歸文物的狀態。
在海外博物館裡疑似清朝皇家鎧甲的文物
/受訪者供圖

在劉陽看來,150多年文物追討的時效期已過,面對透過購買、捐獻而展出的文物,中國想要這些博物館無償歸還文物依然很難。截至目前,圓明園近20年來只有十二生肖獸首銅像之一的馬首這件文物真正回“家”——存放在圓明園的正覺寺外,現在確定是圓明園的文物且迴歸到圓明園的文物仍處於個位數。
現實殘酷,但守了圓明園大半輩子的劉陽始終很樂觀,他相信未來圓明園文物仍有歸還的可能性,只是不知道在何時
“飛行藏家”
跑遍全球去看展
作為藝術圈的老熟人,李蘇橋曾被譽為中國十大畫廊操盤手。但自從7年前關閉經營十年的“北京空間”實體畫廊後,從藝術圈徹底放飛的他,更像一位“旅行博主”,每年花大把的時間在“飛行”中,一直在用鏡頭與眼睛記錄著全球一百多個國家……
在李蘇橋的鏡頭下的奈米比亞死亡谷
更像一幅用色乾淨、線條簡明的油畫
/受訪者供圖

但他在去年9月7日剛看完大英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特展“晚清百態”後,卻一反常態地在朋友圈發了一則關於鴉片戰爭的長文,配圖是自己在展覽現場拍攝的《南京條約》原件。
李蘇橋的朋友圈
/受訪者供圖

李蘇橋建議每年7-9月不要來大英博物館看展,基本每年這裡都會做不同特展,展廳裡永遠人山人海。他說,之前2000件文物的丟失在英國國內的轟動很小,相比於不太貴重的文物,群眾對大英博物館館長下臺的反應更為強烈。這場號稱全球首個涵蓋19世紀中國歷史程序的大型特展,受到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如果大英博物館館長不下臺,文物被掛在二手網站上售賣不到200英鎊在英國根本不算新聞。”
李蘇橋長期處於海外,如他所說,在大洋另一邊的真實情況遠比我們想到的複雜。
“晚清百態”展覽現場

/受訪者供圖

作為較早進“圈”的藝術品藏家,大英博物館的8百萬件藏品,對他而言依然難以想象。而在這次大英博物館籌備5年的特展裡就有300多件中國文物。李蘇橋在朋友圈中說,個別文物十分罕見,價值連城。從展籤看,這些文物有戰爭中‘遺失’的、有貿易中出口的,也有清代宮廷贈予英國的。”但這些藏品並不是件件都是精品。在李蘇橋看來,良莠不齊的它們有的甚至像是在五大港口通商後,外國人隨便買的大件旅遊紀念品。
《南京條約》原件的展品標籤中提示了
這是中國與列強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受訪者供圖

這次“晚清百態”展覽其中一個環節是展示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原件。這份原件借展自英國政府檔案處,而另外一份原件目前則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如我們的歷史書所記載那樣,它清晰明瞭地記載了十三條不平等條約。
但據李蘇橋透露,這場特展的導言卻寫著“短暫、區域性的戰爭(鴉片)打開了這個帝國的大門,走入了工業社會”。在展覽現場他也沒有看到半張因鴉片損害、腐蝕這個民族的圖片。
這多多少少是一個令中國觀眾心情複雜的展覽。”
走出大英博物館,這位曾辦了十年展覽的畫廊主評價這場展覽“依然保留了他們西方教科書式的想法”。
“晚清百態”展覽現場

/受訪者供圖

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傲慢。作為一名沒有忘記歷史的中國人,李蘇橋無法接受這樣形容“鴉片戰爭”。
對於戰爭給其他民族已經造成的傷害,這場展覽忽略了很多事實。
在人來人往的展覽現場雖然有很多亞裔面孔,而且中國在今天經濟上也有成長,但在他看來“我們仍缺乏和西方在同一個舞臺上交流對話的機會”。
“晚清百態”展覽現場

/受訪者供圖

“就像在利益面前,文明人也可以變為野蠻人一樣。”作為藏家,他極其反感這些博物館自稱“是在替全世界代為保管文物”的說法在他看來,一組文物所呈現的歷史面貌離開了原來的歷史場景,如果不能為絕大多數文物所有者和其所代表的民族與國家看到或緬懷,這就是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品現在變成文物的悲哀。
“晚清百態”展覽現場

/受訪者供圖

而在大英博物館這一段不太愉快的插曲,讓李蘇橋想起了他在英國廢棄的淘金土壤上,與迦納當地學者的一段對話。
學者問:“其實我們這個國家所有的金子都被他們拿走了,你知道他們最後留下了什麼嗎?”
對此李蘇橋猜了很多次都沒猜對。
學者說:“他們留下了耶穌。”
在博物館隔壁
學文化遺產
在大英博物館隔壁的大學,蟲小二學了1年多的文化遺產專業,依然沒有走遍大英博物館的每個角落。在讀書期間,大英博物館中國館有時處於閉館狀態,沒有一直開放。時隔6、7年,她甚至在朋友圈裡連一張大英博物館相關的圖片都找不到,記憶中她反而是在大學的圖書館待了很長的時間。
蟲小二在學校的圖書館
/受訪者供圖

大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的《女史箴圖》
/受訪者供圖

而大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的《女史箴圖》則是她印象最深刻的文物。由於它只會階段性展出,展期比較短,蟲小二在大英博物館也只見過它1次。那年冬天,她與同學下課後趁著午間趕到大英博物館才見到了它。這件1900年險些被粗暴切割險“支離破碎”的文物,是中國修復專家邱錦仙從其庫房內眾多絹本畫作緊急“搶救”後的“倖存者”;而這次在展覽現場裡三層外三層圍著的幾乎也全是中國留學生。在此看展的隊伍移動得很慢,蟲小二也是在展廳裡站得腿都酸了,才走到了《女史箴圖》前,一睹它的真容
Sambourne House(故居博物館)的化妝導覽
/受訪者供圖

回國後她便正式成為了一名“野生”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雖然沒有直接從事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但她依然在歷史文化圈子裡活動。在蟲小二眼中,那些能被展出的、能被看到的,還僅僅是這些世界級博物館少數藏品。幾百萬件來自多個文明古國的文物,絕大多數都在庫房與近年來她回到國內見到的大型博物館相比,例如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場地空間還是有些侷促。在她眼中,雖然中國文物大致按照歷史線陳列,但在整體氛圍下,還是有異國奇珍的感覺。
雖說現在我國整體文物保護技術以及觀念都進步了不少,但對於如何將中國文物堂堂正正地“要”回來,還有不少困難需要解決蟲小二翻看了不少的文物保護資料與法律條例,據她介紹,某些法案更像是既得利益群體的自圓其說”,目前一些國際公約就涉及我國追索流失海外的文物:比如“1970年公約”[1],正好適用於博物館等機構的文物追索和返還。
但它們只能約束於這個公約生效之後的事,難以觸及早期的文物的外流案例,對於很多情況都不具備實際的約束力。”
蟲小二說,目前我國成功追回的文物,大多是經過其它渠道迴流。但對於更早之前流散在海外的文物,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現在我們大多都寄希望於提升相關領域的影響力、話語權,來讓海外文物儘快回“家”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簡稱“1970年公約”
短影片博主的
集體“逃出”
如果你還能記起《“逃出”大英博物館》短影片的出圈,那些文物擬人、漢服古箏、國潮非遺,同樣在網際網路上也曾有很高的熱度。製作團隊歷時6個月、橫穿歐亞大陸、團隊16個人,把敦煌文物帶回“家”的80後導演吉叔與95後妞妞妞,背後則有另一箇中國文物出逃“舞蹈”版本的幕後故事。
吉叔與妞妞妞帶領拍攝團隊,飛往倫敦進行拍攝
/受訪者供圖

火爆全網的《敦煌遺書》短影片

/受訪者供圖

為了一條2分多鐘的影片,23年2月第一次合作的吉叔、妞妞妞,與拍攝團隊辦了將近一個多月的簽證,才不遠萬里從中國飛往了倫敦。甚至在愛丁堡轉機時吉叔的行李還飛丟了,裡面放著一條妞妞妞三千多元的馬面裙。而等待他們的卻是中國館擁擠堆放的瓷器、壁畫、雕像以及被切斷的九龍壁,放在樓梯間失去手的大佛……
如此觸目驚心的畫面,不僅刻進了吉叔鏡頭的花絮裡,也成為了他們拍好作品為這些文物發聲的動力。
在吉叔與妞妞妞飛往倫敦的5天時間裡正值暑假,人特別多。但他們也要堅持等待三十多分鐘,拍一個妞妞妞演繹的敦煌飛天“逃出”的鏡頭
中國館裡來自中國的文物
/受訪者供圖

結束倫敦的行程後,他們又一次次飛往敦煌拍攝。透過勘景、研究,選取了9個洞窟中的形象展現飛天回家後在沙漠載歌載舞團聚的景象。原本就有舞蹈功底妞妞妞,跟蘇瑞璇老師學了一個月的敦煌舞,用三天時間才在40多度的沙漠裡完成了舞蹈拍攝其實8月4號他們就已經定稿的影片,但為了影片最終呈現的效果,一直在改後期特效。直到23年8月29號當天釋出,才“撞”上大英博物館文物被盜事件,在全網瘋狂傳播……
火爆全網的《敦煌遺書》短影片
/受訪者供圖

近幾年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文化血脈開始崛起,其實像吉叔、妞妞妞一樣在國外拍攝製作影片的博主有很多。目前正在法國留學的碰碰就常穿著帶有中國元素的長裙在法國街頭彈古箏從選曲極樂淨土、天龍八音、刀馬旦到演奏英文歌曲《Beat It》、彈rap的基調、與大提琴合奏、霹靂舞合作,碰碰古箏多樣的表演方式,總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引起國內外很多人的共鳴。雖然在街頭很多時候外國人並不認識這種樂器,但據她透露仍有不少海外華人與外國友人,會在聽完整場後找她交流學習。
碰碰在巴黎鐵塔下彈古箏
/受訪者供圖

而同樣在國外拍攝短影片的漢服博主聽月,八年前就穿著漢服在澳大利亞街頭隨機採訪10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路人了,在猜“我來自於哪個國家?”的問題時,儘管當時98%的路人都誤認為這件服飾來自於日韓,但這並沒有讓這位真心喜歡漢服的小姐姐氣餒。時隔八年,她再次在同一個地方做了同樣的事。在聽月的朋友圈裡也她自己也調侃自己是去悉尼歌劇院門口當‘顯眼包’
雖說兩次採訪的結局基本沒有太大變化,但成功認出這是中國服飾的人數還是變多了。”
據聽月介紹,10%左右的成功率中大部分都是來自巴基斯坦的遊客。而那些不認識漢服的外國遊客,在影片中也表達了對中國漢服的好奇與喜愛,甚至她穿著漢服一度成為了各國遊客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聽月在海外做了7年的漢服設計,在她看來,對漢服最好的傳承和保護,就是勇敢穿出去。”
但在我國的文化行業中漢服仍是小眾的行業,這十幾年才發展起來,受眾大多是年輕的95後00後。之前國內也出現了“網友穿著初唐時期的服裝拍照,被公園工作人員誤認為是日本裝造遭到驅趕”的新聞。在短影片博主聽月的社交平臺下,也存在極少數中國人質疑其服飾、妝容日式的評論與私信。讓她不得不上傳影片,解釋自己服飾、妝容來自於敦煌莫高窟畫像。
聽月穿著漢服在悉尼采訪路人
/受訪者供圖

澳大利亞是曾經的英國殖民地,聽月在那裡學習、生活、工作了九年,很早就關注到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去年7月這位影片博主就在澳大利亞拍攝了“失落海外的東方瓷瓶”主題文物擬人作品四年前也曾在西尼街頭穿漢服進行《我和我祖國》歌曲快閃,如聽月所說,她已經做好了不被人喜歡的準備
短影片博主的集體“出逃”,透過短劇、舞蹈、漢服、古箏來重新樹立文化自信,也是一種逃離西方敘事“陷阱”的新方式
但需要警惕的是,話題雖熱,一不小心也會成為部分短影片新的流量密碼。喧囂過後,海外流失文物迴歸的難題依舊存在
泥沙俱下之下,被淹沒的是真正為其在國內外努力奔走的普通人的聲音。
堅持十幾年如一日的他們,如同守衛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進行著這場沒有硝煙的文化戰爭。
與在海外的文物一樣,這些人同樣需要“逃出”,但在被大眾“看見”到獲得“救援”之間,它與他都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需要等待……
以上圖片均為受訪者授權
你有什麼想說的話?
歡迎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撰文 萬林莉
編輯 Sissi Hua
排版 新月
校對 Pomelo
先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