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吃瓜指南:美國大選的經濟答卷

美國大選,一場全球矚目的大型「真人秀」終於迎來答案揭曉的高潮時刻。
時隔幾年,川普再次回宮。榜一大哥馬斯克也線上刷起了火箭🚀
今年以來,圍繞“誰將勝出”這一終極問題已經上演了無數drama的劇情。
隨著投票日的臨近,網路媒體平臺也開啟了日更甚至時更的追劇模式,全世界的吃瓜群眾都在屏息以待這場曠日持久的鬧劇最終結局走向如何。
談到美國大選,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錢」
這個錢可以是候選人為了拉票宣傳所投入的資金,也可以是選舉活動引發的股市波動。小到每個美國人所繳納的稅款,大到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乃至國際之間的貿易往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因此,在每個選舉週期中,經濟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公眾信任的戰場。
所有總統都希望在經濟擴張和股市上漲期間發揮領導作用,因為這些通常會增加他們連任的可能性。
另外,在最新的蓋洛普民調中,經濟是唯一一個大多數選民(52%)認為候選人對其有“極其重要”影響的問題,這一比例是自2008年以來最高的。
經濟不僅是美國選民及候選人最關注的,也是市場普遍關心的。
接下來,就從市場與經濟的角度來觀戰美國大選。
作為國家元首,美國總統常因市場繁榮贏得過多讚譽,因市場蕭條而備受指責。雖然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特朗普和哈里斯身上,但作為候選人,他們都是各自黨派的代表,其主要差異就體現了在黨派的執政理念上。
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對經濟的看法截然不同,而一旦掌權,候選人的行動也並不總是與其所屬政黨的觀念一致,因而很難確定哪個候選人對經濟更有利。
然而,歷史經濟資料可以提供不同黨派政策如何影響經濟表現的有趣見解。
一般來說,民主黨的經濟政策更有利於中低收入家庭。
他們認為,減少收入不平等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最佳途徑。低收入家庭更有可能將可自由支配的錢花在必需品上,而不是儲蓄或投資。這直接增加了需求並刺激了經濟增長。民主黨傳統上也支援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該理論認為政府應該透過花錢擺脫衰退。
共和黨的主張則主要偏向於企業和投資者的供給側經濟學。
該理論指出,企業減稅可以讓他們僱用更多工人,從而增加需求和增長。理論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走強帶來的收入增加可以抵消最初的收入損失。
共和黨主張在不受政府幹預的情況下追求繁榮的權利。他們認為這是透過自律、進取、儲蓄和投資來實現的。
簡而言之,民主黨通常被視為積極主動的政府支出政黨,支援透過稅收重新分配財富的政策。共和黨則以小政府、有利於富人和商業的政黨而聞名,支援採取較低稅率的消極政策。
從政策上看,共和黨人看重的降低稅收和減少監管都是市場所喜歡的。但歷史資料卻表明,這並不一定會轉化為政府執政期間更好的經濟與市場表現。
為了探究哪個政黨的政策在經濟上更有優勢,有研究者提出了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看經濟學家怎麼說。
第二種方法是研究某一黨派掌權時某地區的經濟表現,並將其與另一黨派掌權時同一地區的經濟進行比較。
第三種方法是對比兩個黨派分別掌權的地區的經濟表現。
這三種方法各有利弊,但透過研究對比發現,不同的方法幾乎都得到了一個同樣的答案。
對經濟學家觀點的統計資料發現,就具體政策而言,他們似乎一貫且壓倒性地支援民主黨的政策,或是比民主黨更左。這種立場也轉化為不同黨派經濟學家數量的不同,民主黨經濟學家是共和黨經濟學家的2.5倍。
由於美國由不同的州組成,不同的州有自己的政策,許多州在數十年甚至一個世紀以上都堅持著總體一致的政策方針,這樣一來就可以透過對比各州的經濟來評估不同政策的影響。
瞭解各州經濟表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檢視人均家庭收入的中位數,這方面的差異也是明顯的:
△按州劃分的家庭收入中位數(2023年),藍色州(民主黨)、紅色州(共和黨)和搖擺州
在城市化、多元化和服務導向型經濟的推動下,藍色州的家庭收入普遍較高。許多藍色州的收入超過了全國 81000 美元的中位數,馬薩諸塞州和馬里蘭州等州的平均年收入超過 100000 美元。
相比之下,紅色州的收入往往較低,經濟更多地依賴農業、製造業和自然資源。其中幾個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密西西比州(55000 美元)和路易斯安那州(58000 美元)低於 60000 美元。
然而,雙方都存在例外。藍州新墨西哥州的收入較低,為 61000 美元,而紅州阿拉斯加(98000 美元)和猶他州(101000 美元)的收入中位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整體而言,兩個黨派的差距仍然顯著。
另一個衡量每個州經濟狀況的方法是看貧困人口的百分比,結果也幾乎與上面一致:
在貧困率最高的12個州中,有11個是紅色州。這種差異表明民主黨州在經濟和生活水平方面是領先於共和黨州的。
最後,再從整體的GDP、總就業增長、失業率、通脹、利率等一系列關鍵宏觀經濟指標的平均表現來看,民主黨顯示出了優勢(表1),這種優勢在控制相關變數調整差異後同樣顯著(表2)。
△表1
△表2
在按收入階層劃分的經濟表現中,民主黨執政時期的家庭收入平均增長速度也比共和黨執政時期更快且更平等。
△表3
△表4
股市表現又如何呢?
根據英國投資銀行 Liberum 的資料,自 1947 年以來,民主黨總統任期內的平均年回報率為 10.8%,大大高於共和黨總統任期內的 5.6%。
一個對投資者來說更好的事實是,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無論執政黨如何更替,股市一直都在增長。
上述經濟和市場表現都是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產生的結果,那麼,市場對選舉的短期反應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規律呢?
下面是自1992年以來選舉年市場表現的相關歷史資料:
從圖中劇烈的波動可以看出,市場討厭不確定性。選舉本身,以及選舉的激烈程度、爭議和出現動盪的可能性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避險資產的需求就會上升,如黃金在近期的上漲。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市場在選舉期間的波動,也反映著投資者的預期,這些預期包括:
  • 現任總統是否競選連任
  • 經濟/地緣政治氣候和預期
  • 選舉結果有多接近(且不可預測)
  • 候選人的關鍵問題和對股市的威脅(例如提高稅收、廢除商業友好計劃、加強監管)
  • 選舉後一黨控制國會的可能性
因此,也有人用市場的指標來反向預測哪位候選人會贏得大選。
自 1928 年以來,在選舉前的三個月內,每當標普 500 指數為正值時,執政黨 80% 的機率贏得連任。相比之下,當選舉前三個月市場走低時,執政黨在過去的九次選舉中有八次失敗。
儘管選舉意味著執政黨發生變化和各種政治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都將消化這些事件,並保持長期上升的軌跡。

總結


在探究美國大選與經濟表現之間的聯絡時,歷史資料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相較於共和黨執政時期,民主黨執政時期似乎與更出色的經濟和市場表現呈現出更緊密的相關性。
然而,這種相關性並不等同於因果關係。這一點也被相關研究者明確指出:統計資料可能顯示出某種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民主黨的政策直接導致了經濟的繁榮或市場的增長。
在錯綜複雜的經濟體系中,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單一的政治變數很難獨立承擔起經濟表現好壞的全部責任。
因此,在解讀這些研究結果時,必須保持審慎,避免過度簡化複雜的經濟動態。
在探討這一議題時還應意識到,任何政府的控制力都是有限的。不可預見和不可控的事件,如經濟衰退、地緣政治衝突乃至戰爭等複雜且不確定的因素,同樣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重大且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往往超越了共和黨或民主黨總統對經濟表現所能施加的範圍。
投資者在評估市場前景時,應綜合考量多維度的因素,以構建更為穩健和適應性強的投資策略。
免責宣告: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的內容、資訊及資料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本文作者及所屬機構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文的任何內容所導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