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險資資產配置佔投資回報80%的關鍵作用。未來在低利率環境下,如何有效進行資產和負債聯動,會對保險公司提出新的挑戰
文|《財經》研究員 丁豔
編輯|楊芮 袁滿
2024年,手握5.73萬億資金的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平安”,601318.SH,2318.HK)實現了2064.25億元的總投資收益,較2023年同比大增66.6%。
同時,其總投資收益率達5.8%,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投資收益率增幅達到六成,在上市險企2024年出色的投資業績中名列前茅。其中,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綜合投資收益率6%,同比上升高達2.4個百分點。
在低利率週期下,中國平安究竟如何破局,何以能夠穿越週期?
近日,《財經》等媒體對話中國平安聯席執行長、副總經理郭曉濤,闡釋了投資、壽險改革、科技等方面的新理念。
“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投資收益越高,意味著帶來的風險就會越大。”郭曉濤認為,險資資產配置佔投資回報80%的關鍵作用,另外的20%才是具體投資標的、資產類別和波段操作等。據他透露,中國平安在2024年實施投資體系改革,加強資產和負債聯動,讓產品和投資能夠有效結合,最大化去除中間利差,而非持續追逐高風險帶來的投資回報。
郭曉濤一身暗藍色條紋西裝,配暖色系領帶,精幹又不失儒雅。他於2019年9月加入中國平安,此前曾任波士頓諮詢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韋萊韜悅資本市場業務全球聯席執行長。
2023年9月,郭曉濤接替陳心穎出任中國平安聯席執行長,分管保險、醫養、科技三大板塊業務,同時全面負責集團“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的落地推動。2024開年,郭曉濤出任中國平安集團戰略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同時,2024年8月、10月,郭曉濤平安人壽、平安銀行董事任職資格獲批。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2019年開始,中國平安開啟壽險改革征程,當被問及改革“最後一公里”難點和堵點之時,郭曉濤表示,未來需持續推進高品質代理人轉型,諸如持續提高代理人隊伍產能、績優佔比;其次,當前公司只能服務75個城市的客戶,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未來挑戰在於如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將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擴大到更多城市。
若預定利率進一步下調,中國平安銷售端、產品端和投資端會出現怎樣的調整?郭曉濤表示,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產品結構將持續發生變化,分紅險佔比將會持續提高;其次,保障型產品佔比也會增加,因為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醫療、健康、養老的需求也會增加。
此外,就DeepSeek將給保險業帶來的新變化,郭曉濤回應《財經》稱,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使得AI應用抵達臨界爆發點,奇點來臨。他認為,現在人工智慧在銷售、服務、經營管理等方面都在持續創造價值,將會給保險業帶來巨大變化。

“八成配置,兩成操作”
“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投資收益越高,意味著帶來的風險就會越大。”在如何保持投資端長期收益可持續性方面,郭曉濤認為,投資一定要看資產和負債兩端匹配,需看成本、久期、產品、經濟週期和監管這五個核心因素匹配,在此前提下,再考慮資產配置邏輯如何更有效覆蓋負債成本,從而讓投資收益和成本之間利差最大化。
他認為,整體投資體系裡,資產配置佔投資回報80%的關鍵作用,另外20%才是具體投資標的、資產類別,以及波段上的操作。
財報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平安保險資金投資組合實現綜合投資收益率5.8%,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其中,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綜合投資收益率6.0%,同比上升2.4個百分點。同時,淨投資收益率為3.8%,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
截至2024年末,中國平安的保險資金投資組合規模超5.7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1.4%。近10年,實現平均淨投資收益率5.0%,平均綜合投資收益率5.1%。
據郭曉濤透露,中國平安在2024年實施投資體系改革,從最前端的戰略資產配置、戰術資產配置到具體投資標的,在這套投資鏈條改革體系下,進一步用機制去完成資產配置最大化。同時,加強資產、負債聯動,讓產品和投資能夠有效結合,最大化去除中間利差,而非持續追逐高風險帶來的投資回報。
當前,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已進入動態調整時代,預定利率研究值將直接決定行業預定利率是否調整,如觸發一定條件將發生調整。據中信證券分析,預定利率可能在短期內進一步調整至2.0%。如此,在低利率環境下,保險公司是否存在利差損風險、如何進一步提升資產負債匹配管理能力?
“市場整體低利率環境,預計還會維持一段時間。”郭曉濤表示,當前中國平安無論是存量還是新增保單,都不存在利差損問題。未來在低利率環境下,如何有效進行資產和負債聯動,從產品結構、投資回報、成本、久期等各個方面匹配來看,都會對保險公司提出新的挑戰。
險資作為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一環,被寄予入市厚望,當被問及對中長期資金入市政策如何看待之時,郭曉濤回應道,中國平安會積極響應和落實,這對保險公司是政策利好。同時,公司也將支援實體經濟,諸如投資新質生產力、高科技領域等。
如此,中國平安未來投資前景如何?摩根大通釋出研報稱,將中國平安評級升至“增持”,目標價由50港元上調至70港元。其表示,中國平安去年主要財務指標表現超出該行及市場預期。同時,公司去年每股總股息2.55元人民幣,同比升5%,超出該行及市場預期。該行認為,中國平安有充足資本支援可持續派息增長,H股現估值相當於預測今年市盈率6倍或預測市賬率0.8倍並不昂貴,估值折讓將逐步消退。

疏通改革“最後一公里”
中國平安自2019年開啟壽險改革征程,並由董事長馬明哲親自掛帥壽險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截至目前,市場和業內關注,最新改革成效如何?
業績資料顯示,中國平安2024年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成285.34億元,可比口徑下同比增長28.8%。2024年,平安壽險保單繼續率改善,13個月保單繼續率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25個月保單繼續率同比上升3.9個百分點。
同時,2024年,可比口徑下代理人管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26.5%,人均新業務價值同比大幅增長43.3%,代理人收入同比提升5.9%,達人均10395元/月。
郭曉濤表示,壽險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對當前改革成果非常滿意,相信在未來將會持續正向發展,成為壽險利潤和NBEV(新業務內含價值)持續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據他介紹,平安壽險改革的方向是“4+3”,即4種渠道疊加3個產品+服務。其中,四個渠道分別是代理人渠道、銀保渠道、社群網路渠道和正在探索中的兼職代理人發展渠道。
保險業代理人高質量轉型是行業趨勢,中國平安也不例外。據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中心、保險行銷集團保險諮詢研究發展中心聯合釋出的《2024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末,人身險公司保險營銷人員數量為281.34萬人,較2019年高峰時期的912萬人減少約631萬人,降幅達69.2%。北京大學金融學副教授雎嵐直言:“如果只算活躍的人力,可能連100萬都不到。”
從中國平安來看,其在高峰期擁有130萬代理人,截至目前代理人團隊規模下降為36.3萬人。從人海戰術轉向績優、增優發展,中國平安已進行“大刀闊斧”的渠道改革。郭曉濤認為,現在公司代理人規模比較合適,未來不會進一步壓降。“尤其是我們現在看到,代理人的產能、收入已經連續很長時間在提升。”
然而改革的“最後一公里”總是分外艱難,談及當前改革難點和堵點,郭曉濤表示,未來需持續推進高品質代理人轉型,諸如持續提高代理人隊伍產能、績優佔比;其次,當前公司只能服務75個城市的客戶,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未來挑戰在於如何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將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擴大到更多城市。
在如何增強代理人競爭力和產能提升方面,他亦有自己的思考。他表示,2025年,公司將從三個最核心方面發力:一是嚴把入口,在代理人增員端,找到高素質、高潛力的人才;二是為代理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武器打仗,如將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整合起來,形成競爭優勢,同時進行AI賦能,提升代理人在銷售端、培訓端效率;三是營業部的考核,從個人作戰轉向團隊作戰,“代理人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抱團取暖、共同提升”。
“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創新中求發展”,郭曉濤認為,壽險改革沒有完成時,永遠都是進行時。壽險作為平安集團最重要的業務,一直在不斷創新過程中。

“AI應用奇點來臨”
在AI賦能的時代浪潮中,金融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轉折點。
3月5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再一次強調,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馬明哲在年報致辭中表示,當前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正在深度重塑全球科技革命的方向、重構企業價值創造的底層邏輯,對金融保險業亦影響深遠。他強調,要讓全面數字化成為中國平安可持續發展的“壓艙石”與“領頭雁”。
郭曉濤認為,DeepSeek等開源大模型,讓AI應用抵達臨界爆發點,奇點來臨。他認為,以前人工智慧停留在研究和探索階段,現在人工智慧在銷售、服務、經營管理等方面都在持續創造價值,人工智慧將會給保險業帶來巨大變化。
“AI創造價值體現在效率和智慧兩個方面。效率能夠讓流程更加有效,持續降低成本;智慧讓經營管理決策,從傳統的靠‘拍腦袋’轉向智慧化決策,這些效果都體現在中國平安經營管理、風險定價等領域。”郭曉濤表示,未來,期待人工智慧將會給整個金融行業帶來非常巨大的轉變,在效率和智慧兩方面都能進入全新領域。
當前,中國平安旗下多家子公司已完成DeepSeek佈局。諸如,平安銀行已經在DeepSeek技術應用上展現出系統性佈局與階段性成果;平安人壽快速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上線專為壽險打造的DeepSeek智慧平臺,並率先在產品銷售、人員培訓及客戶服務三大核心場景落地應用等。
郭曉濤認為,目前國內養老呈現三個不匹配。第一,人口結構老齡化的速度和人均收入增速不匹配;第二,居民在醫療養老服務上的人均支出和實際需要支出不匹配;第三,養老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中國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絕大部分還是由國家社保、醫保、公立醫院來承擔,但是居民養老需求多樣化。“這三個不匹配也是商業保險公司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地方,要求商業保險公司充分利用資源,與社保、醫保體系做進一步的配合,以彌補這三個不匹配。”
在郭曉濤看來,金融、醫療、養老是人工智慧,能夠起到巨大賦能作用的領域,主要原因是這些領域規模大、流程長、人力成本高。“中國平安有2.4億客戶,我們的客戶需求能夠充分反映市場需求,我們設計的金融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縮小中國養老不匹配之處。”
據中國平安2024年財報顯示,當前,中國平安聚焦核心技術研究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掌控,專利申請數累計達55080項,位列全球金融科技、醫療健康專利榜首,構建行業領先的五大實驗室、九大資料庫,搭建三層大模型體系,形成垂域行業壁壘,持續推動大模型與業務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