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Robotaxi巨頭爭霸賽!誰才是無人駕駛出租車領頭羊?


來源丨矽兔賽跑(ID:sv_race)
作者丨Eric

編輯丨蔓蔓周

圖源丨Midjourney
回望汽車工業的發展,從電氣化到智慧化,每一步都代表著當時那個時代先進的科技,也影響當時人類的生活。如今,Robotaxi成為智慧汽車最受關注的技術方向之一。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Robotaxi全球市場總規模將於2030年達到人民幣8349億元,2024—2030年CAGR為239%。其中,中國和美國為Robotaxi市場的中的第一梯隊國家。
在中國,蘿蔔快跑一度掀起關於“自動駕駛是否奪走出租車司機飯碗”的大討論。
Uber聯合文遠知行將在阿布扎比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不管公眾支援哪一方,隨著輿論的發酵,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自動駕駛更貼近大眾生活,而且商業化在加速。
在美國,Robotaxi起步更早,而且已經成為一個火熱無比的行業,湧現出一大批明星企業,包括Waymo、Cruise、特斯拉、Lyft等等。
那麼,美國的Robotaxi行業競爭格局究竟如何?面向未來有哪些難題?

美國老百姓
愛上Robotaxi
美國Robotaxi應用場景包括載客通勤、快遞運輸、即時配送(餐飲雜貨)等,網約車和計程車是主要目標市場。
相當一部分美國民眾,對Robotaxi是持歡迎態度的。
今年10月,J.D. Power釋出了2024年美國Robotaxi體驗研究的結果。這項研究範圍擴充套件到五個市場——達拉斯、拉斯維加斯、洛杉磯、鳳凰城和舊金山,共調查了3773名受訪者,包括773名居住在已有Robotaxi服務的城市的消費者以及3000名美國範圍內的消費者。同時,研究涵蓋了五個類別,包括舒適度和便利性、發起乘車請求、乘坐指定車輛、服務可用性和費用以及整體車輛技術。
研究顯示,乘客對Robotaxi這種自動駕駛的滿意度高達8.53分(滿分10分),可見美國老百姓對Robotaxi體驗還是非常滿意的。
在自動駕駛的技術種類中,消費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車輛需要遵守交通法規,其實也就是安全性是最重要的。當被問到理想的Robotaxi服務應該提供哪些功能時,消費者認為最重要的專案是緊急按鈕,因為可以碰到緊急情況時可以跟當地緊急服務機構聯絡。
美國消費者最看重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是因為的確發生過交通事故。2018年,美國亞利桑那州一輛載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車輛,在測試中以70公里時速撞上一名過馬路的婦女。最後,安全員拉法埃拉·瓦斯奎茲被判處三年監督緩刑,成為全球第一位因自動駕駛事故被判有罪的人,而那位婦女永遠地離開了。
除了安全性,隱私性和經濟性也是消費者尤為看重的。
研究顯示,在假設兩種服務費用相同的情況下,77%的乘客表示更願意使用沒有司機的Robotaxi服務進行私人對話。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有些隱私話語沒人希望司機聽到。
經濟性方面,馬斯克曾多次表示,希望透過Robotaxi和FSD為人們提供每英里成本最低的交通工具,他在2019年給出測算值:“今天有人駕駛出租車的成本是2-3美元/英里,而Robotaxi的單英里成本僅為0.18美元。”
不僅能省錢,Robotaxi還能掙錢。根據馬斯克的設想,購買特斯拉Cybercab的消費者,除了自己開,還能讓車自己去接單掙錢,據加入Robotaxi車隊的車主表示:“每年可以獲利3萬美元”。
可以說,安全性、隱私性和經濟性是美國消費者在Robotaxi最在意的三個點,一些美國企業也在這三點上不斷突破,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在爭奪市場份額。
目前,最突出的幾家企業就是Waymo、特斯拉和Lyft。

Robotaxi廠商
各顯神通
2009年,谷歌在業內率先啟動自動駕駛專案,並在七年後將其分拆為獨立公司Waymo。2020年,Waymo成為首家向公眾提供完全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的公司。
2024年以來,Waymo不斷擴大服務區域,6月在舊金山面向全域使用者開放無人駕駛出行服務。8月,Waymo宣佈在美國每週無人車付費出行次數突破10萬次,相較5月份的5萬次翻倍。10月,Waymo每週付費出行服務達到15萬次。目前,Waymo無人車已行駛超過2000萬英里的全自動駕駛里程,為乘客提供了超過200萬次乘車服務。
11月12日,Waymo又宣佈了個重磅訊息,即正式在洛杉磯向公眾開放無人計程車服務。洛杉磯是美國第二大城市,人口約為400萬,僅次於紐約,面積約1215平方公里。跟Waymo已開展業務的舊金山和鳳凰城相比,面積和人口都要更大和更多。
另外,Waymo還宣佈與Uber進行合作,雙方將共同拓展在奧斯汀和亞特蘭大的業務。預計2025年,Waymo將透過Uber平臺在上述城市提供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
從商業模式來看,Waymo走的是成本最高的硬體路線,也就是自主研發關鍵感測器,從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到計算平臺,基本實現全套感測器自研。這條路線能夠更獨立自主,對消費者體驗的提升也更友好,但就是極為消耗資金。
目前,每輛Waymo自動駕駛車硬體成本約為14萬美元,使用壽命大約為4年,另外Waymo還要不斷擴充的車隊上投入運營成本。根據Alphabet第二季度財報,Waymo所屬的“其他業務”板塊在該季度的虧損額已經達到11.3億美元,馬斯克就曾調侃Waymo稱:“Waymo money。”
為了讓Waymo持續健康經營下去,今年7月Alphabet向Waymo輸血50億美元。
今年10月Waymo融資56億美元,這成為該公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輪融資,投後估值450億美元。
不過,有了錢之後,Waymo的挑戰仍不少。比如,除了硬體成本之外,Waymo的資料較為單一,主要來自自動駕駛車隊資料和標註資料,這不利於提升自動駕駛的體驗。並且,Waymo地理圍欄測試區域提供了“安全區”,會限制自身的擴充套件速度。
目前,Waymo最強勁的對手就是特斯拉。
相比Waymo,特斯拉走的則是軟體路線。特斯拉在自動駕駛上採用的是大模型端到端的技術方案,也就是純視覺方案(FSD)。這種方案採用無高精地圖+純視覺方案,透過神經網路進行車輛控制。比如,FSD Beta V12沒有識別道路、行人等概念的程式碼,而是全部交給神經網路自己思考。
這種方案的優勢是,神經網路可以不斷自我學習,最佳化自動駕駛效能。比如,如果一輛特斯拉無人汽車撞到一隻流浪貓,下一次所有特斯拉無人汽車都知道要避開貓,時間一長汽車在一次次“實戰”中會成為老司機。當然,這種方案也有缺點,就是實際駕駛中的情況太過複雜,神經網路學習和迭代的時間會很長。
Ted掌門人Chris Anderson表示,在每天1.5小時通勤中,特斯拉會3、4次脫離自動駕駛。Waymo可以為消防車讓路,特斯拉做不到,不認為特斯拉能在短時間內部署一支Robotaxi車隊。
小鵬汽車創始CEO何小鵬的體驗則是,在舊金山城區,Waymo表現更好一些;特斯拉FSD在矽谷和高速公路上表現極佳。他表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在幾個月內有了顯著進步。
除了Waymo和特斯拉,其他美國企業也在加速佈局Robotaxi。
比如,2024年第二季度,美國網約車公司Lyft的活躍乘客數量達到2370萬人,同比增長10%,創下了公司歷史新高,這也說明Lyft正在追趕Uber的市場份額。
11月7日,Lyft官宣與初創公司May Mobility、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和智慧行車記錄儀公司Nexar合作,並從2025年開始將上述三家公司的技術引入其自身網路。
在眾多美國企業紛紛入局Robotaxi之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兩道難關:政策和商業化。

政策和商業化是最大變數
現在,公眾對於自動駕駛最關注的就是安全問題。因此,美國政府對自動駕駛採取非常謹慎的監管措施。
比如,最近特斯拉的FSD面臨著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嚴肅調查,主要集中在特斯拉車輛在惡劣能見度條件下的表現,其中包括多起嚴重事故。
另外,Robotaxi在美國每個州的落地需要經過測試、試點、部署三個環節,每個環節在每個周的流程都不一樣。馬斯克就抱怨稱:“在美國逐州執行程式非常痛苦”。
另外,美國現行法規除了對自動駕駛上路有嚴格要求,還規定單個公司每年運營的自動駕駛汽車數量不得超過2500輛,這無疑就限制了企業的擴張。
不過,隨著美國政府換屆,事情似乎出現了轉機。
美國媒體報道稱,當選總統特朗普的過渡團隊成員表示,他們計劃將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聯邦立法作為交通部的優先事項。一旦美國交通部立法透過,允許製造商從每年可部署自動駕駛汽車從2500輛提高至10萬輛,這對於美國的Robotaxi行業來說是巨大利好。
除了政策,商業化對於美國Robotaxi企業來說也是一道考驗。
據華鑫證券測算,Robotaxi的單車盈利模型將在2027年左右實現。分營收和成本兩個角度來看,成本側的主要下降驅動體現在“硬體成本的下降 + 智駕能力提升”帶來的單車遠端安全員成本下降;營收端來看,隨著Robotaxi“運營時長提升+空駛率下降”這兩個指標的改善,預計在2027年實現單車盈利和成本之間的平衡。
科技分析師Gene Munster認為,到本十年末,特斯拉的營業利潤將會大幅提升,可能會有10%-155%的增長。
當然,這具體取決於特斯拉採用的是哪種模式。Gene Munster認為,在輕資產模式下,到2030年,特斯拉將佔據無人駕駛市場30%的份額,無人駕駛業務將貢獻特斯拉營業利潤的40%;而在重資產模式下,特斯拉的營業利潤將增長62%。
不過,並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像特斯拉一樣獲得公眾關注和資源支援。即便是Waymo這樣的頭部企業也在面臨虧損,其他企業可想而知。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每家想在Robotaxi領域站穩腳跟的企業,首先要考慮是如何提升商業化能力,保證自己在激烈競爭中能活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