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倒閉潮刷屏,其實當年文科是為了刺激消費的

1545個字 閱讀時長:5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很多人不知道。
週末一個訊息刷屏:
全球文科倒閉潮。

《南風窗》寫的,其實是十月份的訊息,據說是國外高校比如哈佛開始取消或者合併一些專業,主要以歷史和文學為主。

所以,被認為是全球都開始拿文科開刀,進一步強化了國內重理輕文的現象。

看了網上的評論,基本都是:

對文理進行價值判斷。

文科生惴惴不安,理科生洋洋得意,學生家長則奔走相告不能學文科云云。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要跳出學科來討論。

首先先說一句:

不同的經濟週期和產業階段,對於文理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簡單來說:

在經濟繁榮期和邁入現代服務業階段之後,文科的需求會爆發,而在此之前,理科會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經濟下行期,不管是個體層面為了就業,還是國家層面展開競爭,理科都會吃香,而且會越來越吃香。
而換句話說:
理科帶來技術進步推動經濟繁榮之後,文科也會復興,就跟吃飽了飯才會有娛樂需求是一樣的道理。

這塊不多說。

目前國內對於文理科的評價標準其實很樸素:

能不能學到東西,能不能找到工作。

從我的觀察來看:

文科學不到東西,是跟學科設定和國家投入有關的。

大家知道中國1999年為了扛通縮開啟了高校擴招,其實是為了刺激內需消費。

但大家也知道:

高校建個大樓容易,但是師資不是說有就有的。
所以一個辦法就是:

多建文科和綜合類院校。

這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文科的師資其實質量不高。

同時:

眾所周知國家對文理科的投入也是不一樣的。

文科多印幾本書就可以了,而理科至少也要做實驗,特別是醫學生,大家知道國內外醫生的培養和待遇天差地別。

國外醫生培養成本都是百萬起,所以執業後的待遇也很高,但是不少人執業前幾年收入也要還貸款。
國內不同,一個文學碩士跟一個醫學碩士的學費差不多,當然國內醫生的收入也比不過國外。
由此可見:
雖然學費一樣,但是國家對文理科學生的投入也是天差地別的。

所以:

在國內,你學理科價效比肯定是更高的。
而且國內的產業階段,理科就業也更好。
而看文科:
不但學不到東西,而且數量太多,無法保障充分就業。

因為本來就是消費品,為了刺激消費的,苦笑。

最後還有一個AI風險。
在不少的評論中,認為AI將加速文科的淘汰。

其實我覺得可能正好相反:

AI對理科的淘汰更明顯。

理科總的來說是邏輯思維,這是AI最擅長的,而文科傾向於右腦思維,這是AI不擅長的。

美國有一本暢銷書《全能思維》就說了一個觀點,我認為挺好的。

書中認為未來制勝的六大能力:
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意義感。
這六大能力其實都是面向人的,而AI是工具化的,AI可以取代工具人,但是取代不了活生生的人。
我覺得,文科的優勢在AI時代會被更突出的顯示出來,產品經理肯定比程式設計師更吃香。
你有個需求,直接提給AI,然後產品就出來了。

這才是真正的變革時代。

最後:
如果大家還對文理做價值判斷,要爭個誰高誰低,我覺得還是工具人思維,已經落伍了。
就這樣。
最後一週,情況有變?
這周是本年度最後一週,有關部門沒有閒著,重要資料的一次有趣修訂,外部情況也有些變化,還有小作文滿天飛…
可以繼續閱讀:情況有變?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不講大局啊

10個朋友讀過   趨勢

今天突發大事

500個點贊深度
高層重要定調

閱讀10萬+   深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