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真正努力的人
不會被自己的努力感動
工作上認識個老哥,四十多歲,有意思的人。
他在一線門戶做過電商一把手,後來出來單幹,又經歷過兩次創業。無論職業經理人,還是創業當老闆,他都保持著每週工作100小時以上的習慣。
和他喝過了一次酒,發現個有趣的事情: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他卻從來沒感到過“痛苦、難受、度日如年”。創業之路,百轉千回,困難挫折如同家常便飯,但他的目光並沒因此暗淡。
他相信,“人生本來就是由開心和不開心串起來的”。
老哥的事業做得不小。但他有一件特質,尤其吸引我的注意:努力常態化。
這點特質,在我認識的許多大牛身上都能看見。你看他們:
大年初二的早晨,坐到桌前寫方案;
年會狂歡結束後,回到辦公室改合同;
高鐵上、機場裡,用手機寫稿子,回郵件。
他們不會覺得以上這些有多了不起;他們不會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動;他們也不會把這些發到朋友圈裡,然後在旁邊寫上“我也是挺拼的”。
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設,不需要自我說服,不需要意志力驅動。這些努力,是潛意識中的自發行為,是肌肉記憶的習慣動作。
在我的視角里,這些點點滴滴、無人關注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態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02
▼
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
常態化努力的對立面,是間歇式努力。
你辦了一張健身卡,決心重塑自己的身體和生活。1月1日開始,12月31日到期,中間只去過兩次。
你買了英語六級的單詞書,佔了圖書館的座位,雄心勃勃要大幹一場。最後腦子裡,除了對abandon滾瓜爛熟,什麼也沒留下。
你朝九晚五地上班,你渾渾噩噩地過活。你覺得百無聊賴,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你決定每天下班回家後,拿出兩個小時充電和學習……
回家的那一瞬間,著了魔一樣,懶神附體:凌雲壯志滾一邊去,開啟電視,端上平板,舒服窩在沙發裡。
你的生活特別像那本六級單詞書:書的前一小段被翻看了無數次,頁角都皺了;但後邊的內容,嶄新如初,少有觸及。
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卻又是關乎成敗的大事。這些細節, 折射出的是努力的屬性。
努力常態化是牛逼與否的分水嶺,各自延伸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軌跡。
多數人只是在熱血和墮落間徘徊:一段時間,猛衝猛打,自己感動哭了;一段時間,懶散放縱,行屍走肉一般。
我相信,每個人都努力過:都有過熱血沸騰、立誓發狠的時候,都有過奮進狂飆、強力輸出的經歷。
然而,平庸和傑出之所以涇渭分明,那是因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統的,走走停停,斷斷續續。
我們有時候會想,“我都努力過了,為什麼還是沒得到好運氣”。實際上,努力不是重點,常態化才是關鍵。
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

03
▼
真正努力的人,幹活不需要看心情
努力常態化的人最可怕:對這些人來說,努力不是一項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發生的事情。
不管喜惡高低、狀態好壞,他們能隨時進入角色,在過程中找到感覺和快樂。
普通人最大的問題是:幹活看心情。
狀態不好,身體微恙,就不幹活了?不存在的。這麼嬌貴,哪裡是成事的樣子。你玩王者榮耀,刷微信淘寶,需要心理建設麼,需要狀態好麼?
當年彭德懷在左權縣召集幹部會議,與會者餓得連坐都不穩,彭將軍只好請大家躺在炕上開會——畫面雖然醉人,但這才是成事的狀態啊。你當兵打仗,事情來了,你說我今天心情不好。那你不做炮灰誰做炮灰啊。

04
▼
你的高標準,可能只是別人的及格線
朋友在廣州面試了幾家遊戲公司,都是要求一週上六天班,每天朝九晚九,而且這是廣州行業常態。
你以為你很努力了,可在別人眼中只是基本工作要求而已。
廣東的遊戲做得那麼好,獎金髮那麼多,有它的基礎邏輯。都說勤能補拙,更何況人家根本就不"拙"好麼!
大學同學就職於知名投資機構。 他有絢麗的履歷和出眾的能力,情智雙高,犀利通透。安逸不在他的字典裡:“除了吃喝拉撒,工作是我生活的全部……”
我不是“工作玩命”的擁躉,我厭惡“要成功,先發瘋”之類的毒雞湯。我認為,任何透支身體去工作的行為都是不明智、不值得的……
但實際情況是,對於多數創業者來說,不經歷 5 至 8 年、每週 7×12 小時的創業奮鬥很難有大成;一個草根,想在北京有所成就,每週 60 個小時的工作量是標準配置。
5×8 小時的時間表,遠遠不足以支撐你出人頭地的。你家境平平、智商普通,你只是玩玩打打、優哉遊哉地做一做,就想成功,憑什麼?
我不認為那個運氣萬里挑一的人是你。剛加了兩次班,就覺好感爆棚、天下在手,這樣的人註定沒有出息。
超厲害的留學查校選校小程式
★


▲最新留學資訊,時事評論,熱門解讀,實用的留學乾貨,盡在留學快訊
▲全天專家線上,不管什麼留學問題都可以直接底部在【對話方塊】輸入提問
▲看了那麼久,你不好奇,閱讀原文那裡是什麼麼?(。・ω・)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