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人們對“Soulmate”的渴望,20天入賬200萬美金?

來源丨白鯨出海(ID:baijingapp)
作者丨張凱然
編輯丨殷觀曉
圖源丨Midjourney
6 月 17 日,一款 AI 占星產品 Starla-Call the Universe 進入了 iOS 美國下載總榜前 10,當筆者以為這又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產品時,它不僅能夠持續堅守榜單 Top 10 長達半個月,而且到了 6 月 24 日,另一款產品 Astra-Life Advice 也進入了美榜前 10,兩款同類產品相繼進入 Top 10,並雙雙持續在榜超 1 周的時間。
Starla 和 Astra 下載量變化情況,圖片來源:點點資料
從資料上看,Starla 的起量的時間點大約是在 6 月 10 日,6 月 21 日達到下載量巔峰,日下載量峰值達 11 萬,基本集中在美國市場,Astra 整體稍晚幾天,大約從 14 日開始起量,日下載量在 23 日突破了 10 萬。今天,兩款產品雖掉出了榜單前 10,但下載量仍在高位。
Starla 和 Astra 近 30 天收入,圖片來源:點點資料
除了下載表現不錯,Starla 也拿下了使用者的真金白銀,從 6 月 10 日起收入暴漲,截止 6 月 28 日已經達到了 218 萬美金。Astra 則在這波增長之前,每月大概也能有 30 萬美金入賬,6 月流水小幅提升至 40 萬美金左右。
用 AI 改造星座 App,體驗一般
Starla應用截圖
從筆者的體驗看,Starla 和 Astra 兩款產品的重合度較高,UI 設計上,均使用黑色為主色調,強調“神秘感”;功能上主要分三大塊,自身運勢相關問答、友誼/親密關係相關問答,以及“Soulmate”形象預測。(鑑於功能相似,筆者將以 Starla 為主進行介紹,並提及 Astra 細節上的不同設計)
Starla 為筆者生成的星盤,注:完整的星座資訊包含太陽、月亮、上升三個星座,太陽星座反映一個人的主要性格特質,由出生日期決定;月亮、上升星座分別反映人的情感、內在需求與社會形象,需要結合出生日期、出生具體時刻、出生地點才能得出。
開啟 App 後,使用者需要先提供出生日期、出生時刻、出生地點等資訊,AI 會藉此確定使用者的太陽星座、月亮星座和上升星座,並形成上圖所示的星盤。星盤可以解讀出一個人的性格、職業、財富、健康、愛情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運勢,這也是兩款產品用作 AI 後續解讀的基礎。
Starla 落地頁&功能(1,2),Astra 落地頁(3)
而提供完基礎資訊之後,使用者就進入到落地頁當中,頁面會呈現 App 的所有功能,絕大多數功能都以問答形式呈現。這些功能中,AI會基於星盤及當日的運勢資訊,回應使用者問題,相比傳統占星 App 直接給出運勢資訊的模式,這兩款產品透過 AI 實現了類 1V1 的體驗。
Starla 聊天介面,關於自身運勢的問答功能包括,常規問答、塔羅牌解讀、當日運勢、個人成長解讀
具體看,自身運勢的問答功能中,AI 不僅會幫使用者解讀星盤,還會提供一定的情緒價值,並在需要時給出建議,比如教使用者如何正念、冥想等等。此外,AI 還有記憶能力,筆者在“Ask me Anything功能中告訴 AI“週末會有約會”,而過了一段時間切換到“Tarot Reading”功能後,AI 仍然會詢問對約會的感受,但後續的聊天中 AI 會忘掉。(如上圖)
在塔羅牌解讀部分,AI 會幫使用者抽一張塔羅牌,但僅會以文字描述牌面,並加以分析,甚至連“抽卡”的動畫都沒有做,相當沒有“儀式感”。
需要新增朋友/戀人的生日資訊,形成星盤
而要使用友誼/親密關係問答的功能,則需要使用者給出對方的出生資訊,然後 AI 再會基於雙方的星盤給出回答,後續使用者朋友/戀人的資訊會出現在“People”標籤頁中,使用者點選也能看到他們的星盤、性格解讀,也可以隨時與 AI 就這段關係進行對話。
簡單體驗下來,無論是面向自身或關係的問答,AI 的回答都非常模板化,基本套路就是“共情+星盤解讀+擴充套件問題/提出建議”,共情的語言比較敷衍,給出的建議也不太個性化。筆者用同樣的問題去詢問 ChatGPT,感受會好很多。
ChatGPT 基於星盤給出的建議
總體看,這兩款產品的體驗與真人星盤/塔羅牌解讀,相差甚遠。到此為止,這款兩款 App 最多隻能稱得上平平無奇,基本沒有能吸引使用者的點。但是,靠著“Find your Soulmate“功能,以及圍繞該功能的增長與變現策略,兩款平平無奇的產品卻撬動了超高收入。
給女性使用者“畫出”soulmate,低成本撬動高收入
詳細來看,“Soulmate”功能本身其實很簡單,基本原理是,App利用星圖匹配原理,得出 Soulmate 的星座資訊,並據此生成一個鉛筆素描的“Soulmate 形象”,隨後,使用者會被引導至問答介面,可以詢問 AI 認識 Soulmate 的途徑、對方可能的性格特點、對方出現時釋放出的訊號等資訊。
除此之外,Soulmate 的資訊也會儲存到 App 中,使用者在日常使用時也可以透過“親密關係問答”功能,追蹤 Soulmate 的“動向”。
Starla(左)與 Astra(右)Find Soulmate 功能的介面
透過星盤匹配、得出星座資訊,生成一個並不存在的人物素描圖,放到使用者面前說是 Soulmate,屬於一種胡說八道、但完全挑不出錯誤的操作。功能上不難實現,但 idea 的誕生絕對屬價值千金級別的靈光一現了。
因為創始團隊沒有放出任何資訊,但是從這 2 款產品增長策略上看,Starla 和 Astra 完全把寶押在了 Soulmate 功能上,利用了屢試不爽的“個性化+視覺衝擊”實現低成本增長。這和之前 AI 年鑑帶火 EPIK、死亡日期預測圖片帶火的 Death Clock,是一個路數。然後透過社媒上的 KOL/KOC 放大情緒,引發使用者共情,實現高下載。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形成付費衝動,解鎖 Soulmate 素描,形成了 Starla 20 天入賬 200 萬+美金的結果。
具體來看,根據廣大大資料顯示,Starla 廣告投放的起始時間與起量時間基本吻合,在投素材數達到了 120 個左右,均面向“Soulmate 功能”,90% 以上都是“年輕女性出鏡,尋找男性 Soulmate”的形式。
紅框中是點贊數較高的推廣影片
Starla 的社媒內容基本與廣告相似,多條影片點贊數超過 1 萬,也有 2-3 條影片點贊超過 10 萬,傳播度相當高。這些高贊內容的拍攝/剪輯手法,都相當專業,應該是出自官方或 KOL 之手。
Astra 廣告素材數、展示次數估值(上),Astra TikTok 上的高贊影片(下)
而 Astra 的增長策略,與 Starla 類似,但廣告投放較少,社媒比重更大,重點放在 TikTok 平臺。Astra 最高讚的影片能達到 61.1 萬,傳播效果也非常不錯,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Astra 也以“女性+男 Soulmate”為主,但也有少量“男性+女 Soulmate的影片出現。
Starla:9.99美金/月,5.99美金/年,Astra:6.99美金/周,19.99美金/月,除了“Soulmate功能”,訂閱Starla後還可以與AI進行10分鐘的語音聊天
與增長相配合,這兩款產品都在“Soulmate”功能上設定了“硬付費牆”,比如在 Starla 中,當未付費的使用者生成圖片後,進度條會卡在 99%,然後使用者點選圖片或者下方的按鈕,就會被引導到訂閱頁面進行付費。
Astra & Starla 7 天 RPD 資料
兩款產品的區別在於,Astra 提供 7 天免費試用,訂閱價格高,Starla 沒有試用,但訂閱價格更低、吸引付費,從最終結果來看,Starla 的策略更成功一些。
經過筆者粗略計算,6 月份 Starla 在美國市場的“下載-付費率”約在 3.3%-19.8% 之間,因為使用者大機率會選擇月訂閱方案,所以這已經是相當恐怖的數字了,也可見這波營銷非常切中使用者心理。(具體計算時,使用美國市場 6 月下載量與收入資料,假設所有使用者都選擇 9.99 美金/月的訂閱方案或者 59.99 美金/年的訂閱方案,計算出一個區間,資料來源:點點資料)
“快餐愛情”時代,人們更渴望 Soulmate?
個性化元素+視覺衝擊,雖然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公式,但更底層的原因,是人們在這個快餐愛情時代,對 soulmate 的渴望。
Soulmate 直譯為靈魂伴侶,指的是雙方有著深深的、天然親和感的人,強調靈魂層面的高度契合與相互理解。但在茫茫人海當中,一個人能夠找到 Soulmate 的機率相當低,所以如今,這個概念被當作了完美愛情的代名詞,使用者會把對完美戀人的嚮往投射到 Soulmate 這個概念上,“找到 Soulmate”其實反映了使用者追尋完美愛情的心理渴望。
有心理層面做基礎,現實社交的缺失與 Dating App 帶來的快餐愛情則是人們渴望遇到 Soulmate 的“助推劑”。資料顯示,過去 20 年,美國人面對面社交的時間平均降低了 30%,尤其是年輕人群體,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 35-50%,我們經常在美劇中看到的“美國 party 文化”受到的衝擊最明顯,2023 年每週末舉辦或參加 Party 人數的比例為 4.1%,僅是 2004 年的一個零頭(當時是 35%)。
社會行為的集體變化也讓美國人的孤獨感與日俱增,根據蓋洛普的調查顯示,2024 年,美國約有 20% 的成年人每天都感覺到孤獨,比例是疫情解封以來最高的,年輕、未婚群體更是孤獨感的“重災區”,數值遠超平均水平。
這幾年 Dating App 面對的質疑,也讓年輕人更加無法找到有效途徑尋找靈魂伴侶,Dating 行業的處境也日趨糟糕。根據 Match Group 的 2025 Q1 季度財報顯示,整體營收下滑 3%,付費使用者數再次減少 40 萬,即便進行了一些調整,但還是擋不住使用者“用腳投票”,因此,Match Group 的股價在財報釋出後應聲下跌 10%。而另一家約會巨頭 Bumble 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僅過去 1 年股價下跌了 33%,更是在近期宣佈裁員 30%。
孤獨感、對快餐愛情的疲倦與對美好愛情的渴望,一方面讓年輕人們開始重新重視起了興趣社團、運動搭子等線下社交方式,希望透過更“現實”的方式找到 Soulmate,另一方面,星座、塔羅牌等“神秘學”領域也在年輕群體更流行了,根據皮尤的調查顯示,有 30% 左右的美國人每年至少接觸一次占星/塔羅牌,而在年輕群體中,這個比例達到了 40% 左右。
筆者提取了 Starla 在美國市場近 7 天的使用者評論,並將核心關鍵詞做了詞雲,有 6 條評論提及了 Waste 為最多。而且從筆者的觀感來看,兩款產品的負面
評論都多於正面評論|來源:點點資料
“AI+星座/塔羅牌+找 Soulmate”,Starla 與 Astra 也許切中了使用者需求,但從體驗來看,可能難以解決真實問題。從使用者評論來看,Starla 近期 1 星評論的比例相當高,很多使用者認為下載 Starla 是“浪費錢”或“被欺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