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仰天長嘆!前助手反水曝光政治內幕,還要把他關進大牢

近日,烏克蘭前總統顧問阿列克謝·阿列斯托維奇宣稱:“若自己當選總統,將逮捕澤連斯基及其團伙,進行直播審判並予以終身監禁”。曾經的戰友為何反目成仇,恨不能除之而後快?
阿列斯托維奇並非無名之輩。他身兼情報軍官、軍事評論員、演員等多重身份,履歷豐富。在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之初,他憑藉“每日戰報脫口秀”走紅西方媒體,憑藉標誌性的黑色幽默和對俄軍動向的精準預測,被贊為“基輔的戰術魔術師”。
然而,2023年1月的第聶伯羅居民樓遭襲事件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他因質疑烏軍防空導彈誤擊平民,遭到全網攻擊。如今他以“流亡反對派”的身份歸來,指控澤連斯基“用數萬烏克蘭青年的血澆築權力王座”,這一指控直擊要害,讓人們看到這場所謂“民主保衛戰”背後,不過是政治精英的利益角逐。
阿列斯托維奇的政治立場十分矛盾。2023年,他提議烏克蘭恢復君主制,聲稱“只有加冕澤連斯基為王才能擊垮俄羅斯”,如此荒誕的提議被批為“政治行為藝術”。可到了2024年10月,他又預言“烏軍將在3 – 4個月內全線崩潰”,呼籲立即停火併接受領土凍結方案,提出“東西德模式”,試圖為烏克蘭尋找一條生存之路。
這種搖擺不定,反映出烏克蘭政治精英面臨的兩難困境:一方面要迎合西方“抗俄聖戰”的敘事,換取援助;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和國內民心的逐漸喪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們像自殺者般決策,每個選擇都在加速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阿列斯托維奇在中國議題上表現出了難得的清醒。2023年,他公開警告烏克蘭政客“不要被中國威脅論綁架”,強調“北京的戰略定力恰恰是基輔缺乏的”。這一言論被部分西方媒體歪曲為“親中訊號”,但實際上,這是他對地緣政治的深刻認知。
當美國透過《礦產資源協議》大肆攫取烏克蘭境內稀土開採權,歐盟強推“戰後重建債務證券化”,試圖進一步控制烏克蘭經濟時,他明白烏克蘭必須避免盲目選邊站隊,才能在大國博弈中爭取一線生機。
阿列斯托維奇對澤連斯基的猛烈抨擊,本質上是對烏克蘭現行國家發展道路的否定。美國透過《礦產資源協議》,試圖獲得烏克蘭境內鋰、稀土等戰略資源收益的50%分配權;歐盟主導的“戰後重建基金”更是要求烏方以海關稅收和國有企業股權作為抵押。這種“槍炮換資源”的交易,讓烏克蘭淪為大國的提款機,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領土歸俄羅斯,資源歸美國,債務歸歐盟,痛苦歸烏克蘭。”
更糟糕的是,西方援助的“副作用”日益明顯。拜登政府承諾的F – 16戰機遲遲未到,美國軍火商透過“租借法案”輸送的過期彈藥佔比高達37%。這種“擠牙膏式”的軍援無法扭轉戰局,反而迫使烏軍採取“人肉衝鋒”等慘烈戰術。
據俄國防部資料,2024年烏軍日均傷亡達824人,是衝突初期的3倍。2025年2月23日,澤連斯基絕望地宣稱“願辭職換取加入北約”,但華盛頓的回應卻是施壓他簽署更苛刻的資源協議,烏克蘭終於看清,在大國眼中,烏不過是一枚可隨時捨棄的棋子。
歷史充滿諷刺,阿列斯托維奇的政治復仇或許正是美國所期望的。特朗普指責澤連斯基“沒有牌可打”,共和黨議員提議“用烏克蘭停火換取國會債務上限提升”,白宮顯然需要一個更聽話的代理人。阿列斯托維奇的流亡背景、媒體經驗以及對華務實態度,使他符合美國“止損型代理人”的標準,既能幫助美國體面下臺階,又能制衡俄羅斯。
烏克蘭的悲劇在於,當阿列斯托維奇等人在鏡頭前進行政治表演時,真正決定烏克蘭命運的大國卻在幕後操控一切。從2014年廣場革命到如今的資源協議,烏克蘭始終未能擺脫“代理戰爭陷阱”,將國運寄託於他國的“安全承諾”,最終淪為政治棋盤上的犧牲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