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西西弗評論J
來源:西西弗評論
文章已授權
今天的烏克蘭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付出最多,損失最大。到頭來,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經濟利益,什麼都喪失了。被美國徹底地利用了一把。
1
特朗普上臺後,美國似乎真的要拋棄烏克蘭了。
2022-2025年,三年苦戰,失去了無數生命,用血肉之軀抵抗俄羅斯,換來了什麼?
根據世界報和法新社報道,烏克蘭已經向美國提交了礦業協議草案。草案的具體條款不明,據報道,美國要求擁有烏克蘭50%的關鍵礦產石油天然氣港口基礎設施。
《每日電訊報》稱,獲得了一份標有“機密”的初步協議草案,日期為 2025 年 2 月 7 日。根據合同草案,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一份要求償還5000億美元的協議,涉及烏克蘭稀土礦產的管理、港口、基礎設施以及石油和天然氣等大部分資源。《每日電訊報》稱,這些條件甚至比 1945 年戰敗後對德國和日本實施的制裁更為嚴厲。如果這份草案被接受,特朗普的要求佔烏克蘭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將高於《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徵收的賠款。





三年的戰爭,數以十萬計的烏克蘭人生命,換來的就是全國50%的關鍵礦產被美國拿走,烏克蘭變成美國的經濟殖民地。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是烏克蘭的悲劇,也是每一個烏克蘭人的悲劇。
這個悲劇到底是誰的責任?有人說,這是澤連斯基的責任。
之前我也寫過幾篇俄烏的文章,我並不是很討厭澤連斯基。他是2019年上臺的,那時,克里米亞已經被俄羅斯奪取,頓盧戰爭也打了好幾年了。
2019年,烏克蘭的命運已經不可逆轉了。澤連斯基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對俄強硬,試圖收復丟失的領土。如果他妥協,就是“烏奸”,就是“烏克蘭的汪精衛”。
讓烏克蘭落入如今這個境地的,不是澤連斯基,而是2013年底2014年初的那場政變。在那場政變中,2010年合法當選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被推翻,俄羅斯隨後佔領克里米亞,頓盧兩個共和國宣佈獨立。這些事情發生後,烏克蘭的命運就已經不可逆轉了。
2
1991年烏克蘭獨立,成為一個主權國家。隨後北約東擴,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以及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烏克蘭就成為了西方/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地帶,雙方對抗的前線。
一個國家夾在兩個大勢力之間,或者投靠其中一個大勢力,或者試圖保持中立左右逢源。小國實力不夠,可能沒辦法中立。但烏克蘭並不是一個小國,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一直在左右搖擺,保持一箇中立的狀態。
1994-2005年任總統的庫奇馬執政期間,烏克蘭展開多元外交,該國同時與俄羅斯、歐洲和美國保持友好關係,試圖左右逢源。其間,烏克蘭政界明顯形成了兩派政治勢力,一派親西方,一派親俄羅斯。親西方和親俄羅斯兩派打得不可開交。2004年11月總統大選,親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本來已經取勝。卻因為抗議示威“橙色革命”而重新選舉,12月在重選中落敗。選舉輸了沒問題,鬧事重選就行。
2004年橙色革命,俄羅斯忍了,畢竟亞努科維奇和親俄勢力還在,還能捲土重來。選票民主的好處對內的好處是給人民一個念想,對領導人再不滿意,等下一次選舉,可以換人。烏克蘭的選票民主,也給了俄羅斯一個念想。就算這次親俄派輸了,下次說不定就贏了。
2010年,亞努科維奇果然贏了。這次大選前的執政黨是親西方派,也找不到啥抹黑選舉舞弊,搞示威抗議的理由,亞努科維奇順利當選總統。
然而,親西方的反對派並不願意等到亞努科維奇任期屆滿,再透過合法選舉上臺,2013年11月,親西方派還是搞遊行示威,廣場起義。最終2014年初,合法選舉產生的烏克蘭總統,被遊行示威趕下臺。無論2004年的橙色革命,還是2014年的廣場起義,背後是誰在推動和操作?全世界都心知肚明。
2004年來一次,2014年,又給我來一次,是可忍孰不可忍,老毛子頭腦一發熱,事情就不可收拾了。俄羅斯佔領了克里米亞,頓盧宣佈獨立。
到底是普京一開始就授意入侵克里米亞,還是俄羅斯內部斯特列科夫這樣的強硬派先造成既成事實,普京不得不承認?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不管是策劃好的陰謀,還是強硬派的暴走,結果都沒什麼區別。2014年,俄羅斯拿到了克里米亞,但永遠失去了烏克蘭。
2014年以後,沒有一個烏克蘭政治家敢於支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也沒有一個烏克蘭政治家敢於支援頓盧獨立。烏克蘭的親俄派,煙消雲散,不復存在。
即使逃亡到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也發表宣告,稱其從未支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並希望俄總統普京能讓克里米亞迴歸烏克蘭。亞努科維奇稱“克里米亞從烏克蘭分離出去”是一場“悲劇”,他難以接受。他希望有朝一日克里米亞能重歸烏克蘭”
2014年之後,俄羅斯和烏克蘭就命中註定要從昔日的兄弟變成仇敵。澤連斯基無論怎麼做,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3
烏克蘭的悲劇誰之過?
首要責任,就是美國,始亂終棄的美國。
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2004年推翻烏克蘭大選結果,2014年把合法選舉的烏克蘭總統趕下臺。
如果沒有2014年廣場起義,就沒有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如果2014年亞努科維奇是正常的大選下臺,就算上來一個親西方的總統,沒有合法總統被推翻的藉口,俄羅斯也不會佔領克里米亞,頓盧也不會獨立。
俄羅斯不服。美國人能用示威遊行搞垮合法選舉產生的烏克蘭總統。為啥俄羅斯不能背後推動克里米亞和頓盧獨立?
推翻敵對政權,扶持親美政權,美國人幹了無數次。但烏克蘭這次更惡劣。不僅始亂,還要終棄。
2014年後,烏克蘭沒法左右逢源中立了,只能投靠美國和西方。但美國居然還不給烏克蘭足夠的保護。波羅的海三國,從蘇聯獨立,馬上投靠了美國,這三國也加入了北約,受北約協定第五條的保護。
2014年,烏克蘭已經和俄羅斯撕破臉了,而且在美國的推動下,烏克蘭和宣佈獨立的頓盧還在打仗。在這個情況下,從2014年到2022年,美國始終沒有承諾會保護烏克蘭的安全,也沒有讓烏克蘭加入北約。
2022年俄烏開戰,美國確實給了烏克蘭一些支援,但大部分援助都是要償還的借款。烏克蘭付出鮮血幫美國削弱俄羅斯,最終換來的,是5000億美元的鉅債。
2025年特朗普上臺後,給烏克蘭開出了把烏克蘭變成經濟殖民地吃光抹淨的條件。烏克蘭不是戰敗國,但得到的待遇,比戰敗國還不如。一戰後的凡爾賽條約,都沒這麼苛刻。
美國如同一個渣男。先用甜言蜜語哄騙烏克蘭投靠自己,和俄羅斯劃清界限。當烏克蘭已經和俄羅斯撕破臉,沒有退路時,又不願意給烏克蘭提供實質性的保護。當烏克蘭付出了數十萬人的鮮血後,無情拋棄烏克蘭,開出了比戰敗還苛刻的條件。美國這個國家的下限,你永遠想不到。
第二的責任人,當然是俄羅斯。2014年,如果俄羅斯再忍一次。至少烏克蘭的親俄勢力還能繼續存在,後續大選翻盤,也不是沒有可能。2014年的衝動,導致了俄羅斯永遠失去了烏克蘭。
第三責任人是策動2014年政變的烏克蘭親西方政治家和上街遊行的不明真相的群眾。政治家是壞,群眾是傻。他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烏克蘭的悲劇,從這個意義上,也是咎由自取。用遊行示威的方式推翻合法產生的總統,就是政變。
2014年的澤連斯基應該還只是個演員,2019年他上臺的時候,已經木已成舟,無能為力。
如果俄烏戰爭就按照特朗普的條件結束。參與各方,美國是唯一的贏家。俄羅斯贏了土地,付出了數十萬生命,合不合算,只有俄羅斯自己知道。歐洲是輸家,啥都沒得到,經濟一塌糊塗,安全也沒有保證。
烏克蘭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付出最多,損失最大。到頭來,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經濟利益,什麼都喪失了。被美國徹底地利用了一把。
每個國家都應該吸取教訓,不要相信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