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陪女兒去上聲樂課時,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是陪課,家長們之間似乎也分為不同的流派。
由於同一個樓層裡有好幾家興趣培訓機構,在教室外等待的家長人頭攢動,做什麼的都有。
有休閒養老派:舒服地倚靠在機構提供的椅子或沙發上,拿起手機刷某音、某書,或者愜意的打個小遊戲,要不就在樓道里來回溜達。
有插縫工作派:腿上放著筆記型電腦,一邊飛速打字和同事溝通,一邊修改ppt調整方案,不時還夾雜著和甲方/乙方的交談聲。
有打探訊息派:沉迷於和周圍的家長聊天,聊天內容集中在收集各種小道訊息,比如孩子上了什麼好的輔導班、哪個小學的管理好、哪個學區的對口中學好等等。
有自卷自雞派:這類家長堪稱陪課家長中的“金字塔尖尖”。他們既顧不上和別人聊天,更不會低頭刷手機,而是直接跟孩子一起學一起練!

在網上,有不少家長陪著陪著,還真把自己陪成了興趣班的“掃地僧”!
有爸爸陪課一段時間後,開始跟女兒一起練鋼琴,平時在家練習的時候還會相互指導。

👆圖源小紅書@吳Cici_Violin
有陪孩子一起學琴考級的媽媽,假期跟孩子一起考過了六級。

👆圖源小紅書@Niklaus媽咪
還有風雨無阻陪孩子學琴的爸爸,不僅過了鋼琴十級,還和女兒一起登臺表演,實在是令人羨慕!

👆圖源小紅書@愛聆鋼琴藝術中心
除了鋼琴,也有陪孩子學游泳的,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靠自學學會了蛙泳。

👆圖源小紅書@夏日晚風
這個沒任何繪畫基礎的奶奶,在陪孫子一起上美術課的過程中,自己也學會了畫畫。

👆圖源小紅書@淘米熊藝術
看完這些,我突然覺得自家娃上課外班,就娃一個人學,價效比是不是太低了?
說實話,看著這些家長,我確實心生佩服,同時又有點心動。在消磨等待時間的同時,還能習得一項新技能,何樂而不為呢?
更讓我感興趣的是,這些陪課家長裡隱藏的掃地僧們,究竟是為什麼能夠在繁忙的工作和家事之外,還有動力去修煉自己呢?

我和一位陪孩子學小提琴的朋友聊了之後發現,大家陪娃一起修煉的原動力主要有這幾種:
1.主打一個沉浸式陪伴。
有些家長,為了全方位陪伴孩子學習、掌握一門技能,於是做起了孩子最不離不棄、無怨無悔的學伴。
在孩子每一次痛苦掙扎、想要放棄的時候,一句“我和你一起學!”確實很有力量。
也有些家長,怕孩子上課走神、對關鍵點掌握不到位,或者擔心課後遇到問題無從解決,所以乾脆陪孩子一起學,爭取發揮出1+1>2的效果。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當孩子胡亂敷衍時,家長不會被一句“就是這樣的,反正你也不懂”給搪塞過去。
總之,這類家長的陪課,主打一個沉浸式體驗。無論是孩子有進步還是遇到問題,家長都更容易共情孩子的感受,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親子溝通成本。
2.興趣廣泛,熱愛生活。
一些家長本身就愛好廣泛,反正陪著也是陪著,不如一起玩吧。

👆圖源小紅書@嘰裡呱啦的小威廉丨這位媽媽陪娃學美術,自己愛上了畫畫
我那位朋友也是如此,她本身就喜歡音樂,陪娃上了幾節課之後,對小提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她想,不如跟娃一起學吧,反正技多不壓身嘛!
一開始陪兒子練琴,她覺得魔音灌耳、難以忍受。當她和兒子一起學之後,那陣陣刺耳的琴聲,就再也無法成為她的煩擾了,只是苦了鄰居……
3.喜歡接受挑戰。
還有一些父母,骨子裡喜歡做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似乎天生有種“我就不信我搞不定”的鬥志,每當孩子學習一項新技能時,他們自己也忍不住想挑戰一下。
孩子班裡有位爸爸陪兒子一起學魔方,剛開始因為技術不行常被兒子笑話。於是他每天晚上苦練技術,還在網上看教學影片惡補。後來,由於進步速度比兒子快太多,兒子已經開始拒絕爸爸陪課了……
4.彌補童年缺憾。
我們這一代70、80後,以及我們父母那一代人,在自己的童年時期,雖然玩得比現在的孩子自由,但因為各種條件限制,沒有太多機會去接觸如今這般豐富的興趣班。
基於此,陪孩子的同時,家長跟著孩子一起去體驗、去學習,給自己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也相當於是對童年生活的一種彌補。

其實,無論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愛,還是出於自身的熱愛,家長們能在工作、家務和帶娃之餘,讓自己不斷學習新的技能,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上進心。
如果家長能在這個過程中,既讓自己有所享受、有所收穫,又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跟孩子構建親子間的信任和友誼,那將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
圖蟲創意
相反,如果家長在陪伴的過程中痛苦不堪,反過來又把這種痛苦和疲憊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比如跟孩子抱怨,“你看我那麼忙都抽時間陪你一起學,你怎麼還是學不會!”,讓孩子也跟著一起滋生出負面情緒,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與其這樣,不如就偷偷懶,至少能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說一句:“爸爸/媽媽光是看你練習就覺得你很努力了,你已經做得很棒了!”
我們願意花錢、花精力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就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好麼?

陪娃上課外班的時候,你都做些什麼呢?
在留言區聊聊吧~



編輯丨菠蘿
題圖丨圖蟲創意
相關閱讀
-
鋼琴,也許會是她家第一個放棄的興趣班…… -
雙減前後興趣班,哪個“療效好”?5位爸媽的真實吐槽 -
一位媽媽的反思:給娃報那麼多培訓班,真的是為娃好嗎? -
串還沒盤包漿,又流行敲木魚,這屆小學生壓力那麼大?

關鍵詞
學琴
鋼琴
果仁媽
興趣
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