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林宛央
來源 | 宛央女子
ID | Apple1990-kun
寫侯佩岑是最不知道如何下筆的,這感覺一如寫林志玲,她們看起來都太完美,所以不知道從哪裡找缺口,沒有缺口,所以好像也就很難真正拆解這個人物。
但侯佩岑出身之複雜,以及包含和周杰倫在內的幾段戀情,甚至包括她在婚姻上的選擇,又都讓人覺得,她是一個可以激發別人討論欲和表達欲的人。
我很難說自己不喜歡侯佩岑。
尤其是這次《乘風2025》,前兩期節目看下來,侯佩岑一定是很圈粉的那一個。她長相甜美,為人處事很周全,氣氛合適的時候,她又放得開,會有一種略顯呆萌的幽默。


她之前和papi醬因為合作《再見愛人》成為朋友,後來去錄papi的影片節目,在那期節目裡,因為papi很敢開玩笑,侯佩岑就多次呈現很放鬆的狀態,一本正經說著調侃的話,就真的還蠻可愛的。
我是在她的那種狀態裡,找到了她的一些“缺口”的。這個缺口是,我想,也許在內心深處,侯佩岑也會對她那種無時無刻的體面、緊繃著不肯鬆懈的完美感到些許疲倦。
侯佩岑一直以來常被人說“假”,就是因為她在公眾面前幾乎沒有呈現出一點瑕疵。她能多周全呢,早年的節目裡,小S說侯佩岑有本事把小S的家人照顧得服服帖帖,讓他們全都好高興。近期的節目裡,papi說兩個人一起錄節目,papi經常錄著錄著腰就塌下了,而侯佩岑全程都腰板挺得很直。
而且去papi他們的辦公室裡,侯佩岑同樣很會捧場,不管誰送上什麼禮物,她都會發出“哇”的聲音,說好喜歡,很好哎,不管是真喜歡假喜歡吧,但確實做到了絕不掃興。我都能想象出她是怎麼搞定小S家人的,侯佩岑是那種很懂怎麼讓一個人處在舒服情緒裡的人。
除此之外,為了保持形象優雅,侯佩岑有很多小技巧。比如把能緩解口渴的口香糖抵在上顎,比如實在餓的時候吃那種外殼有一層糖的腰果,papi問她說為什麼不喝水,她說那樣影響妝容。
就,很小的一些細節了,但也看得出她為了維持所謂形象,是有在背後全方位努力的。
她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審判。Papi問侯佩岑說會不會看自己錄製過的節目,侯佩岑說很少去看,因為那個過程不是很開心,因為一旦她去回看,必然是帶著審判自己的態度,會一直拿著本子記錄自己哪句話不合適,哪個表情哪個笑容沒有控制好。
papi當時聽完覺得很震驚,說她一般也不看,但是隻要看就是純欣賞自己,papi說她沒料到侯佩岑會如此內耗。
其實我猜想侯佩岑說自己很少回看節目都是在剋制了,以她對自己的要求,她恐怕是隻要看到網上的一些意見,都會去審判一下自己的。
因為她有次無意中說了錄《再見愛人》的細節,她說自己表現不好,有些她提出來的問題胡彥斌都沒有聽懂,她認為這是自己表達習慣出了問題,把在臺灣綜藝裡喜歡拉家常說長句子的習慣帶到了內地綜藝裡,可是她發現內地綜藝的表達是要精準、簡潔的。
這個發現,就看得出侯佩岑的用心。因為這個觀察很準確,內地這幾年比較爆火的綜藝,對嘉賓的要求確實是——能準確地講出有自我態度的觀點。


《乘風2025》裡,侯佩岑也是一個很周全的人。節目裡有個很微妙的瞬間,那就是一公選歌時,歌單裡有一首歌是周杰倫的《珊瑚海》,鏡頭轉到侯佩岑的時候,她露出一個耐人尋味的笑,還對努力做表情管理的管樂說:“你想說什麼沒關係”。
侯佩岑對周杰倫有那麼多意難平嗎?
其實並沒有,因為二公選歌的時候又有周杰倫的歌,侯佩岑還很自然地跟著那個音樂搖擺。已經是40+的姐姐了,各自也早都結婚生子,各有家庭,哪有那麼多意難平啊,40+的姐姐們,對婚姻和現任都沒那麼在意,更何況一個前任?
我覺得中年以後吧,合格的前任都是互為人脈和資源。在娛樂圈尤其如此。侯佩岑是一個搞得定各種複雜關係的人,她對周杰倫顯然沒那麼多避諱。
那個耐人尋味的笑,更像是一種她對節目組的周全。她知道鏡頭需要那樣一個表情,於是她就給那樣一個表情。上趕著的流量,不用白不用。
後來到訓練宿舍的時候,侯佩岑看到節目組在宿舍裡都裝了很多鏡頭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說人家都這樣了,我們當然要給點東西啊,於是她對著鏡頭做了很多表情,和鄧萃雯各種互動,貢獻了很長一段鏡頭。
所以真的別在這種舊年情事裡意難平。
我只能說,侯佩岑肯定比觀眾更有職業精神。這句話絕非貶義,甚至,侯佩岑這麼多年以來在圈內好人緣,也始終有觀眾緣,就是因為她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很職業,非常好配合。
她搞定小S的家人,搞定觀眾,搞定身邊所有人,這麼多年在娛樂圈零差評的底層邏輯就是她完全懂得人具有工具+情感屬性,所謂做人做得很職業就是懂得利用自己的工具屬性去調動別人的情感屬性。
我一直覺得侯佩岑不吝嗇把自己當工具,但她又絕不是不懂感情。因為一個不懂感情的人,根本不可能那麼遊刃有餘地調動別人的情感。侯佩岑太懂別人需要什麼了,她也太懂自己應該要什麼了。


她只是把那些很自我的東西,全都留在了沒有旁觀者的場合裡。而在一切有“別人”的場合裡,她選擇讓渡自我,成全別人的那點對“自我”的追求,所以她總能讓別人舒服。
其實所謂“會做人”,說白了就是這點東西。
那天在讀者群裡談到侯佩岑的時候,好多人和我說,感覺侯佩岑很像薛寶釵。性格並不一樣,侯佩岑更活潑甜美外向一點,薛寶釵是一個深度內向的人,但確實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會做人”。
可是這麼“會做人”會累嗎?我覺得會累,因為一直做甜品,連觀眾都會覺得膩,而之所以膩就是因為感受到了機械重複所以覺得累啊。
觀眾尚且如此,何況當事人。
所以她們也都需要有一個可以讓她們盡情安放自我的地方,薛寶釵是很可憐的,她終其一生都沒多少時刻,可以盡情地做“自我”,一直一直要會“做人”,她的情感屬性始終不太被釋放,一直在履行工具屬性。
侯佩岑其實要比薛寶釵要幸運一些的,侯佩岑上一次很有討論度是她參加另一檔婚姻真人秀《婆婆和媽媽》,很多人在那檔綜藝裡看到了侯佩岑的控制慾、強勢等等,那是她最像真人的樣子。因為在那檔綜藝裡,在最私密的婚姻生活裡,侯佩岑有機會展現她作為人的情感屬性。
我有一個同樣做新聞主播的朋友說,她堅定不移地認為侯佩岑嫁的很好,因為在這場婚姻裡,她可以控場。
其實我覺得用“控場”不那麼準確,我更願意這樣形容——在這場婚姻裡,侯佩岑不需要讓自己活得那麼像工具,她終於有機會可以活得特別有人味。
一直做甜品很膩的。
人需要變化,情感需要流動。
流動才是最好看的。但如何把握好那個流動的邊界,抵達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的境界,是非常非常難的。侯佩岑找到了婚姻做為轉場,怎麼不算幸運呢?
我承認,像侯佩岑一樣那麼會做人確實很累,可是現在很多人,把“自我”變得那麼大,好像也並不快樂。
忽然開始覺得所謂“中庸之道”,好像有點東西。
與大家共勉,願我們都能既有自我,又能讓人適當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