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0%,特朗普給轉口貿易標好了價格

點選上圖▲立即收聽

國際社會對特朗普的談判套路越來越熟悉,難以再被輕易裹挾。”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本來覺得90天過了就能塵埃落定,結果又要延遲,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安心。”
一家主要向歐美市場出口五金件的老闆語氣透露著疲憊——過去半年,為了應對美國對中國的關稅,他在東南亞追加了產能,從國內帶去很多裝置和老師傅。結果,特朗普開始嚴打轉口貿易,連完全在東南亞生產的產品,也要加徵關稅。
他表示,幾位同行已經在討論怎麼開拓美國以外的市場了,“特朗普老是變來變去對我們影響真的太大了。”
時間撥回美東時間7月7日,也就是我們的凌晨,對等關稅90天暫緩期到期前兩天。
特朗普釋出致日本首相和韓國總統的信函,表示將對來自日本和韓國的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
特朗普發給韓國(左)和日本(右)的信函
兩封信函除了開頭的“收信人”,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像極了過年時收到的群發簡訊,沒有誠意且生疏。
隨後,特朗普又陸續公佈了美國對其他12國的關稅稅率,均從8月1日起執行,除了日本和韓國,還有哈薩克、馬來西亞、突尼西亞的25%;南非、波黑的30%;印尼的32%;孟加拉國、塞爾維亞的35%;泰國、柬埔寨的36%;寮國、緬甸的40%。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在當前與中國有比過去更緊密的貿易聯絡——對他們的關稅定價,變相帶出了對轉口貿易的標價。
這與一週前美國與越南達成關稅稅率如出一轍,越南運往美國境內的所有商品需向美國支付20%的關稅,而對轉運商品需支付40%的關稅。
特朗普還著重強調,任何想要搞轉口躲關稅的做法,都將被加徵更高關稅。
他在信中表示,如果這些國家的公司選擇在美國境內建廠或生產產品,則無需繳納此項關稅,並且,如果這些國家願意取消對美關稅、非關稅政策和貿易壁壘,美方或許會考慮調整此函——“這些關稅可能會根據我們與貴國的關係進行調整,上調或下調”。
實話說,親密的盟友日韓被放“一起”塞進這樣的表格裡,心裡怕真不會好受。這種複雜的情緒,都反映在了日本企業上,多年居住在日本、《日本華僑報》總主筆蔣豐在當天觀察了一輪後告訴小巴:
日本對新關稅是很震驚的,現在,幾乎沒有日本企業敢於公開表態,應該是不願“引火燒身”,因為以後還是要和美國做買賣的。不過,對這件事情的反應,行業差異性顯著:受影響最直接的應該是日本汽車零部件、電子裝置等出口導向型行業,這些領域的企業可能面臨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的壓力,其中部分企業正在考慮調整供應鏈佈局。而以內需為主或對美依存度較低的日本企業,反應則相對平淡。
不過,這樣一來,也令7月9日的所謂“關稅截止日”變得無比雞肋,畢竟,總統先生又雙叒延期了,這也能一定程度解釋日企們的謹慎,他們或許還寄希望於美日的下一輪談判能帶來回旋的餘地。
而日本股市和韓國股市在第二天早上開盤時也表現穩定。交易員們紛紛買入TACO股票以示態度,所謂TACO,是“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的縮寫,暗諷特朗普總是會在最後一刻“妥協”。
如民生宏觀團隊邵翔所言,在4月初以來,美國貿易談判的主要精力花在日本、中國、韓國、歐盟、印度等大型經濟體上的,目的是爭取在有限時間內,至少透過一、兩個大型經濟體的突破來“以點帶面”,撬動儘可能多的成果。
可惜“事與願違”,到目前為止,美國和大型經濟體的談判成果比較有限,大多還是往臨時性、原則性協議或者談判延期方向努力,達成正式全面貿易協議的可能性很低。
或許也是意識到人們開始對他的關稅政策有點“脫敏”,為了加重“最後一次”的氛圍,7月8日晚上,特朗普透過社交平臺發言:他不會延長8月1日各國開始支付所謂互惠關稅的新期限。
嗯,反正隨緣相信吧。
可是大部分的企業家卻不能單純以“看戲”的心態面對特朗普的多變,關稅的浮動和變化,始終牽動著外貿或出海企業家的心神,猶記得4月對等關稅剛宣佈時,各路專家表態應該“讓關稅子彈再飛一會兒”,但如今三個月過去,這條定律還是否有效?轉口貿易還有機會嗎?接下來關稅會如何演進?
美國的關稅政策可以反覆無常,企業的生存週期卻容不得更大的波動,為此我們還是請教了相關專家,接下來,就由他們給大家一些建設性的看法和建議吧~
Q1
新關稅意味著什麼?
蔣豐
《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許多日美企業存在深度供應鏈整合,短期關稅衝擊可能透過價格協商、關稅分攤等方式消化。日本部分企業家把這看做是暫時性摩擦,更關注中長期雙邊談判進展。
並且,近年來日本企業已經在逐步分散市場風險,比如擴大在東南亞、歐盟的投資,這次關稅肯定會進一步推動這一趨勢,促使日本企業減少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
卓立
激盪商學執行院長
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主理人
新關稅當然不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貿易戰又一波小高潮來了,很多企業的計劃、節奏又要被打亂了。
這次,東南亞又是首當其衝,當然這也是預料之中,畢竟目前中資出海最多的區域是東南亞,美國拿東南亞開刀在所難免。而且,前有越南“帶頭”服軟,其他東南亞國家尚無表示,特朗普為了面子也得砍一刀。
至於名單中的哈薩克,是中國一帶一路重要合作國家,是中國在中亞市場的重點佈局。
而這次日韓赫然在列,大家都很奇怪,畢竟日韓一直是美國的“小兄弟”,但也正因為這個身份,日韓的不主動低頭很駁大哥面子,這次當了殺雞儆猴的那隻“雞”。並且,日韓也是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所以這兩隻“雞”殺起來比較有效果,畢竟特朗普還給了一個8月1日的期限。
7月8日,一艘貨船抵達東京港碼頭
那為什麼中國、歐盟、印度這次沒上榜?骨頭太硬,不好亂啃,先拿稍軟的開開刀。
所以如果說特朗普的真實意圖是什麼,我想兩點很明確:
▶▷第一,告訴大家,我就是要圍堵中國。
▶▷第二,殺雞儆猴,再給自己爭取一次談判的機會。
黃兆華
國際業務實戰專家
北京出海領航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創始人
特朗普政府4月就提出了對等關稅,到如今7月還是沒有達到他的預期目標,因此他再度極限施壓,完全符合他一貫的作風,並不意外。
現在看來,特朗普手裡的牌其實越來越少了,甚至有些黔驢技窮了。一方面,中國此前對美國的關稅施壓應對得當,為世界帶了個好頭;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對特朗普的談判套路也越來越熟悉,難以再被輕易裹挾。
此次特朗普將關稅實施時間延遲到8月1日,其實就是在為談判爭取時間,至於何為選這14個國家,可能是特朗普將全球貿易伙伴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是已經和他達成共識的國家,比如英國、越南;第二類是他認為不太可能達成共識的國家。
第三類,則是他判斷“有戲”、可能在短期內達成共識的國家,比如日本、韓國。因此,此次特朗普對這些國家施加了更大的壓力,既是對其本身的逼迫,也是對其他國家的威懾。
至於這件事是否會促使日韓、東盟等國家向中國靠攏、加深合作,我認為確實有一定推動作用,但不宜高估。
國家間的博弈,不僅限於關稅和貿易,還涉及政治、軍事、安全等多重維度,因此不能僅憑單一事件下定論,需要在更宏觀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綜合考量。
Q2
關稅未來會如何演進?
蔣豐
《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後續,我推測日本官方可能會採取這些策略:
◎ 第一,外交協商優先。日本政府可能會首先透過日美經濟對話與美國進行談判,尋求部分產品,如汽車、鋼鐵、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關稅豁免或階段性減免。也可能聯合美國國內利益集團,如依賴日本零部件的美企遊說美國政府,強調關稅對雙方供應鏈的負面影響。
◎ 第二,WTO訴訟與多邊施壓。如果雙邊談判無果,日本可能向WTO提起申訴,指控美國關稅違反國際貿易規則,但這個過程會是漫長而且效果有限的。 同時,日本或透過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或 IPEF(印太經濟框架)等多邊平臺爭取盟友支援,間接向美國施壓。
◎ 第三,針對性反制與產業扶持。日本可能對部分美國商品如農產品、化學品加徵關稅,但規模會謹慎控制,避免全面貿易戰。此外,日本政府可能會補貼受影響企業,如進行稅收優惠、出口補貼或供應鏈重組援助等。
◎ 第四,加速“去風險化”戰略。進一步推動“中國+1”或“美國+1” 供應鏈分散,減少對美市場依賴,擴大與歐盟、東盟、印度的經貿合作。此外,強化關鍵產業,如半導體、電池的自主能力,減少未來被關稅鉗制的風險。
因此,關於日本是否會嘗試與中國、韓國建立更緊密的地區合作,我認為日本的選擇不會是“取代美國”,而是“多邊押注”——在維持日美同盟的同時,透過地區合作降低經濟風險。
關於對日美關稅的未來發展預判,我覺得可以分為三期:
短期(1—2年):關稅可能維持,但透過談判區域性調整,如部分商品豁免或配額制。日本企業短期內可能承擔部分成本,同時加速轉移低附加值產能。
中期(3—5年):如果美國政治風向變化,如大選後政策調整,關稅可能逐步鬆動。如果美國堅持保護主義,日本將更堅定推動“供應鏈自主化”和多元市場戰略,美日經貿聯絡可能弱化。
長期趨勢:美日關稅摩擦常態化,但全面貿易戰機率低,雙方在安全、科技領域合作仍緊密。日本可能更積極參與“非美主導”的貿易體系以對沖風險。
東京:卡車在港口等待裝載集裝箱
這其中關鍵的影響因素有三:
◎ 第一,美國政治週期,接下來的美國大選結果將直接影響關稅政策持續性。
◎ 第二,全球經濟形勢,如果衰退風險上升,雙方或妥協以穩定供應鏈。
◎ 第三,中國的角色,日本可能利用中美競爭態勢,爭取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讓步。
也就是說,我認為日本會採取“軟硬兼施”策略,以談判為主、反制為輔,同時加速經濟結構轉型,減少對美依賴。美日關稅問題可能成為長期博弈點,但爆發全面貿易衝突的可能性較低。
邵翔
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資深分析師
後續,各國與美國的貿易協議,可以從兩個維度看:一是能夠談成的會是什麼樣的?二是沒有談成的會發展成什麼樣?
能夠談成的,英國和越南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型別。英國是美國的“親密盟友”,而且在供應鏈上和中國直接關聯相對較少;越南則是“軟柿子”型的代表,對美國有極強的依賴,而在供應鏈上也和中國聯絡緊密。
我們預計,美國盟友、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後續與美國的貿易協議可能是相對低的基準關稅+部分放開市場+行業出口限額而國力相對偏弱的小國,後續與美國的貿易協議可能是相對更高的稅率+更徹底的門戶開放。
對於短期內可能無法達成全面貿易協議的國家,“大棒+胡羅卜”,達成臨時性協議後繼續談。這主要集中在大國,所以特朗普的“恐嚇”會大打折扣。
Q3
中國企業要注意哪些事?
蔣豐
《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明確針對“第三國轉運避稅”,而部分中資企業確實利用日本作為生產組裝、貼牌加工或物流中轉的跳板,以規避對華高關稅。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誤傷”風險確實存在,但系統性影響有限。
那麼,哪些中資企業可能被“誤傷”?
▶▷第一,依賴日本供應鏈的“輕組裝”企業。比如,中國電子、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日本設立最後工序加工(如貼標、簡單組裝),使產品獲得“Made in Japan”身份,再出口美國。如果美國海關認定“實質性轉型不足”,即核心部件仍來自中國,仍可能按“中國原產”徵稅。
▶▷第二,借道日本物流樞紐的中資貿易商。比如,中國商品經大阪港、東京成田保稅區短暫倉儲後,以“日本出口”名義發往美國。而美國近年加強“原產地規則”審查,如要求提供全供應鏈檔案,這類操作可能被追溯徵稅。
▶▷第三,日資企業但實際由中國母公司控制。比如,部分中資控股的日本子公司,如新能源電池、半導體材料企業出口美國時,可能因股權結構被美方認定為“中國關聯企業”。如果美國擴大“實體清單”或實施“次級制裁”,這類企業可能受牽連。
此外,日本政府未來可能會加強合規審查。為避免被美國視為“中國關稅漏洞”,日本海關或要求出口商申報最終受益人,甚至限制“純中轉貿易”。
但我也相信,日本不會完全配合美國,可能會尋求個案豁免,如為本土化程度高的企業爭取優惠。
總而言之,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會提高“借道日本”的成本,但不會完全堵死這條路——關鍵在於企業能否證明“實質性轉型”。未來,中資企業應該更加謹慎地使用“日本中轉”策略,可以考慮轉向墨西哥、東南亞等更不易被審查的第三國。
邵翔
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資深分析師
◎ 首先,關注美國對轉口貿易設定的關稅水平,這可能會是美國最終對中國出口設定關稅水平的重要參考。
我們傾向於認為美國設定轉口關稅更像是堵漏洞的“補丁”,目的不是封死中國出口,而是想在中國出口上收更多的錢,那麼順理成章,對中國借道他國出口美國的商品徵收的關稅,應該會比較接近美國直接對中國出口的關稅。
◎ 其次,美國貿易摩擦的正規化可能要發生變化了,從全面關稅逐步向供應鏈和國際稅收轉變,甚至未來可能進一步限制各國金融和在美投資。
全面/對等關稅作為“主戰武器”已經基本完成增收10%以上關稅的任務,但作為談判工具似乎過於單薄——對於推進此前特朗普全球“對等”的野心,在邊際上的作用會受限。而從4月以來的情況看,出現了兩條新的主線:供應鏈和全球稅收。而圍繞的主題,無非是“多收錢、少付錢以及安全”。
◎ 第三,確有“近憂”的232調查。從特朗普不安分的本性來看,等貿易談判階階段性收官後,很可能會順勢丟擲,從目前看風險比較大的行業是銅、木材及其製品、半導體/半導體裝置以及醫藥/藥品成分。
工人趕製出口半導體功率器件產品
卓立
激盪商學執行院長
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主理人
不要抱有幻想,打打停停談談再談談打打停停將是常態。
再強調一下,低關稅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未來,中國與東盟的供應鏈聯動與合作,我認為會進一步加強。同時,因為美國市場受限,中資企業也會再加大投入對東盟市場的開發。
而日韓與中國,我認為競爭關係大於合作關係,很難有實質性的合作變化。
轉口貿易基本已沒有太多空間,不管各國最後關稅談的如何,我估計大部分中資主要出海目的國都會接受一條附加條款:轉貿額外加稅。
一是美國強壓,二是從各國私心來說,可以藉此機會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
所以,對於做轉口貿易的企業來說,放棄幻想,唯二的兩條路是:
◎ 第一,加快拓展美國以外的新興市場。
◎ 第二,如果還是要做美國市場,做好真正產能出海的準備。

本篇作者 |蔣紫涵|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 圖源 VCG

7月18日—7月20日,中國與美國專題課,和吳老師、陳功、陸挺一起深度剖析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助力企業家在複雜局勢中制定戰略決策。

點選下圖▼立即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