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7月9日,英偉達(NVIDIA,NASDAQ: NVDA)書寫了歷史,成為首家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這一令人矚目的成就,迅速引發了市場對其估值是否過高的普遍擔憂。然而,深入審視英偉達的業務本質、財務表現及其在飛速發展的人工智慧(AI)領域的核心地位,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使在萬億美元的估值下,英偉達也遠未被高估。恰恰相反,其估值是其在人工智慧基礎設施領域無可匹敵的主導地位、爆炸性的盈利增長、無與倫比的利潤率以及由其專有技術支援的可防禦業務模式的必然結果。英偉達已不再僅僅是一家晶片公司,它已然蛻變為新人工智慧經濟的堅實支柱。
AI基礎設施領域的無可匹敵的領導者
英偉達的霸主地位始於其圖形處理單元(GPU)。這些GPU最初為3D圖形加速而設計,現已發展成為高效能計算、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技術。今天,英偉達在最強大的GPU和編寫這些晶片指令所需的關鍵軟體方面擁有壟斷地位。其硬體和軟體產品對於推動正在展開的AI革命以及其他需要高計算能力的應用來說,是必不可少、緊密整合且無可替代的。
英偉達的主導地位在資料上得到明確體現:它掌控著全球AI晶片市場超過92%的份額。其最新發布的Blackwell Ultra晶片,效能比其前身提升了40倍,進一步鞏固了其市場領先地位。甚至有報道指出,Blackwell晶片的訓練效率極高,僅需2,000個Blackwell晶片和4兆瓦的能源即可訓練ChatGPT模型的一個版本,而此前需要8,000個Hopper晶片和15兆瓦的能量才能達到相同的訓練效果。這種持續的技術飛躍,確保了英偉達在AI算力領域的核心地位,也使得競爭對手難以望其項背。
CUDA生態系統:堅不可摧的護城河
英偉達的硬體優勢,透過其近二十年對GPU最佳化軟體的承諾和龐大的開發者生態系統得到進一步鞏固。其成功的核心在於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CUDA),這是一個自2006年以來開發的平行計算平臺。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英偉達圍繞CUDA構建了一個由戰略合作伙伴、大學和研究機構組成的廣闊生態系統,並建立了大量的庫、預訓練AI模型和開發工具。
這種軟體優勢與硬體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護城河”,將開發者牢牢鎖定在其產品生態系統中。對於公司而言,轉向其他替代方案將面臨高昂的轉換成本。英偉達擁有近10,000項專利,並秉持著不懈的創新文化,使得有效競爭的門檻極其高企。其產品和技術的下一代演進路徑也已明確公佈,效能和效率指標都得到了顯著提升。這種對硬體和軟體生態系統的長期投入與協同發展,是英偉達能夠持續維持其市場領導地位的關鍵。
從晶片公司到AI經濟支柱的轉型
英偉達的商業模式已實現深刻轉型:它不再僅僅是簡單的GPU銷售商,而是已演變為新人工智慧經濟的基礎設施提供者。該公司現在銷售的是完整的AI架構,其中包括專有軟體(CUDA)、網路基礎設施(NVLink、Spectrum-X)、可擴充套件系統(MGX)和企業解決方案(AI Workbench、AI Enterprise、DGX Cloud)。這種從“供應商”到“基礎設施提供者”的轉變,是其價值創造模式的核心。
資料中心業務已成為英偉達的主要增長引擎。該部門的收入從2023財年的150億美元飆升至2025財年的1150億美元以上,其對總收入的貢獻也從2015年的56%增長到2025年的88%。在2026財年第一季度,資料中心收入達到391億美元,同比增長73%,佔公司總收入的89%。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的增長不再僅依賴於少數幾個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CSP),如微軟、亞馬遜、谷歌和Meta(這四家公司目前貢獻了英偉達40%以上的收入)。需求正在擴充套件到新的客戶群體,包括“主權”AI專案(如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中國臺灣等地)、二級雲服務商、傳統企業、大學甚至國防領域。這種終端客戶的多元化,極大地增強了英偉達未來幾年的收入可見性,並使其業務週期對少數大型客戶的季度資本支出波動的依賴性降低。例如,微軟的“星門計劃”(Project Stargate)是一個價值200億美元的合作專案,旨在利用英偉達的晶片和軟體構建定製AI超級計算機。
軟體級別的利潤率與卓越的財務表現
英偉達的財務表現尤為亮眼,其利潤率更是引人注目。該公司報告了行業領先的毛利率,是英特爾等競爭對手的兩倍多。在2026財年第一季度,剔除H20庫存和採購義務費用後,非GAAP毛利率高達71.3%,較上一季度的68.7%進一步提升。這些利潤水平對於一家硬體製造商而言是“不正常”的,它們通常出現在軟體公司中。這正是市場需要更新認知的地方:英偉達正日益成為一家擁有硬體體量但享有軟體利潤率的企業。
這種“地心引力般”的利潤率並非偶然。新一代Blackwell晶片(GB200/GB300)的推出,其卓越的效能和更高的平均售價(ASP),將進一步提升整個資料中心產品線的利潤水平。此外,英偉達專有的網路技術,如NVLink、Spectrum-X和InfiniBand,也已變得至關重要,並預計可帶來超過80億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軟體、架構、許可和網路等元素的協同作用,共同鑄就了英偉達卓越的盈利能力。
從關鍵財務指標來看,英偉達表現突出:
-
總收入:2026財年第一季度達到441億美元,同比增長69%。
-
淨利潤:2026財年第一季度非GAAP調整後淨利潤達到198.94億美元,調整後每股收益(EPS)為0.96美元,同比增長130%。
-
自由現金流(FCF):2026財年第一季度達到創紀錄的261.35億美元,顯示出強大的現金生成能力。
-
股東回報:公司在2025年7月3日支付每股0.01美元的季度現金股息。
估值:表面昂貴,實則合理
儘管英偉達的股票估值初看可能顯得高昂,例如其市銷率約為27倍,追蹤市盈率(P/E)為53倍。然而,對於一家處於爆炸式增長期的公司而言,使用前瞻性指標更為恰當。基於分析師對英偉達明年(2026財年)盈利的預期,其前瞻市盈率約為38倍。若將目光放遠,假設其盈利在未來兩年內繼續保持30%以上的增長,那麼到2028財年,其市盈率將降至約22倍。這表明,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其估值並不如表面看起來那樣昂貴。
更重要的是,英偉達的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率)比率,這一同時考量估值和增長可持續性的關鍵指標,目前接近0.9至1.10。這在行業主要參與者中是最低的,遠低於AMD、英特爾和博通等競爭對手。加之其超過100%的股本回報率(ROE)和屢創新高的自由現金流,很難將其稱為“過高估值”。
一項簡化的貼現現金流(DCF)模型,使用保守的假設(例如2026財年預期EPS為4.33美元,2026-2029財年EPS年複合增長率25%,WACC為8.5%),得出英偉達的合理價值在每股168美元至175美元之間,對應市值在4.1萬億至4.3萬億美元之間。這意味著,英偉達當前的股價(約162美元,截至2025年7月9日)不僅合理,甚至在估計實現或超預期(通常如此)的情況下,仍有小幅上漲空間。這並非泡沫,而是季度利潤不斷重新整理紀錄的必然結果。
風險與未來增長路徑
當然,英偉達並非沒有風險。主要的短期風險是地緣政治,尤其是中美貿易緊張關係。H20晶片對華出口禁令已導致2026財年第一季度產生45億美元的費用,並預計在2026財年第二季度損失約80億美元的H20收入。此外,對臺積電(TSMC)等中國臺灣供應商的依賴也帶來了供應鏈風險。
競爭加劇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因素。AMD正試圖透過MI300系列晶片搶佔市場份額,而像Groq、Tenstorrent等初創公司也專注於更輕量、定製化或成本更低的垂直解決方案。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公司能夠接近英偉達在CUDA生態系統和整體AI平臺方面的綜合優勢。
更微妙的風險是市場預期過高。市場目前對待英偉達的態度彷彿它已不能犯錯。即使是“符合預期”的季度財報,或者較為保守的業績指引,都可能導致股價出現兩位數的跌幅,而無論其基本面如何。儘管存在這些風險,但其強大的結構性順風(如全球AI算力軍備競賽)足以抵消這些擔憂。
展望未來,英偉達仍有至少三條重要的增長路徑尚未被市場充分定價:
-
Blackwell和Blackwell Ultra的全面普及:新一代GB200/GB300晶片正在加速推廣,其更高的利潤率有望在未來兩到三個季度內提升整個資料中心產品線的平均售價。
-
專有網路技術的商業化:NVLink、Spectrum-X和InfiniBand等物理後端網路技術,已為公司帶來超過80億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這好比英偉達正在建立自己的“基礎設施AWS”。
-
主權AI的興起: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臺灣等國家正投入巨資建設國內AI基礎設施,並無一例外地轉向英偉達尋求晶片、伺服器和平臺支援。這種市場地域的多元化,是其被低估的增長潛力之一。
結論與投資建議
英偉達已超越傳統科技公司的範疇。它無疑是昂貴的,並非沒有風險,也不適合膽小者。然而,它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能夠在市場一片“泡沫”呼聲中,依然實現利潤、利潤率和現金流同步增長的公司。
當我們看到其4萬億美元的市值時,可能會感到恐懼。但當我們審視其1.1的PEG比率、106%的股本回報率以及71%的毛利率時,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它仍然被低估了呢?不是在估值倍數方面,而是在其競爭優勢的廣度方面?”
英偉達不再需要額外的“催化劑”。它只需要繼續做它一直在做的事情:每一個季度都超越預期。只要它能以當前的速度持續創造利潤和實現規模化增長,就沒有理由將其排除在投資組合之外。因此,我們維持對英偉達股票的“買入”評級。
免責宣告:
本文僅為專業分析和資訊分享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中所述觀點基於公開資訊和市場分析,可能存在不準確或不完整之處。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讀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獨立進行研究並諮詢專業財務顧問意見。本文作者及釋出方不對任何因使用本文資訊而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