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和我說,她和老公是獨生子女,雙方父母都希望夫妻倆再生一個。親戚朋友也勸,雙職工不缺錢,公婆出錢又出力,這麼好的條件幹嘛不生?現在不生以後要後悔。
前幾年,老公和她的意見一致,堅定不要二胎,但這兩年,老公的內心開始有些動搖了。她今年35歲了,如果要生,這兩年得抓緊,但心裡又很糾結,遲遲下不了決心。

我讓她別管老公怎麼想,子宮長在自己身上,先問問自己的感受,你想生二胎,是發自內心渴望新生命,還是迫於長輩催促、社會觀念(比如兒女雙全、養兒防老)或彌補一胎的遺憾?千萬不要把生育二胎作為解決問題(夫妻關係冷淡)的工具,二胎的到來,可能加劇而不是緩解。
如果一個孩子都過不明白,兩個孩子只會讓夫妻關係陷入更糟糕的狀態。想想老公在一胎上的責任感是怎麼樣的,能不能連續半年凌晨三點泡奶換紙尿褲,週末連續帶娃兩三小時不碰手機,一個人帶娃看病、輔導作業。

如果現在的婚姻狀態是“喪偶式育兒+詐屍式干涉”,生二胎真的給自己挖坑。
如果你想生二胎,只是怕孩子孤單,羨慕別人兩個孩子“互相陪伴”“相親相愛”,也要考慮二胎三胎家庭中,養育的衝突、競爭和精力消耗。
身邊不止有一個二胎媽媽說,老二出生後,照顧嬰幼兒的瑣碎,佔用了自己大部分時間,全家人也總是不經意把小寶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二胎出生後的前兩年,真的很容易忽略老大。
首先,孩子們日常搶玩具、搶零食、搶媽媽,各種搶……就算你做得再好,也無法避免孩子之間的矛盾,有媽媽就說,二胎家庭,屎都要買兩坨一樣的!
其次,最難的是孩子生病,家裡只要有一個孩子感冒、腹瀉、另一個孩子大機率會中招。照顧兩/三個孩子還需要大量的精力、耐心、和時間,對於職場媽媽來說,很多時候顧得了孩子,就顧不了工作。
同時,二胎三胎家庭還意味著育兒成本(教育、醫療、生活開支等)增加,需要家人的支援,比如長輩能不能協助帶娃,如果提供不了幫助,往往妥協的是女性,要面臨放棄工作,在家全職照顧孩子。如何應對和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是每個二胎三胎媽媽的必修課題。

生娃不是買菜,養育新生命的責任很大,生之前是選擇,生之後是必須。真怕自己後悔的,給大家一點實際的建議,先模擬一段二胎後的生活,觀察自己和另一半的身體和情緒反應,還有孩子的感受。
提前3個月嘗試“二胎生活模擬”:將當前家庭開支增加30%,每晚設定2次“夜醒鬧鐘”,每週安排兩次帶大寶外出同時“照顧虛擬嬰兒”。(如果覺得感覺不夠真實,看看親戚朋友鄰居,有沒有小嬰兒的,週末或節假日幫忙帶幾天,孩子父母會很感激你的~)
如果雙方感受良好,併為之期待,再討論下一步。但如果一兩週就受不了,並感到崩潰、厭煩,就此打住,或者重新思考一下,這樣日子持續兩三年,甚至孩子大了後,還要陪讀、教育,能否扛得住?

不要覺得有一胎經驗,二胎複製貼上,再來一遍就好。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是嶄新的,老大是天使寶寶,老二可能是睡渣飯渣,反之老大是睡渣飯渣,老二可能是天使寶寶。孩子乖不乖,好不好帶,真的全憑運氣。
如果老公一胎(二胎)時候,是個負責人的好爸爸,照顧孩子、做家務、陪讀等方面都很給力,二胎是他主動願意要的,那在二胎(三胎)的照顧上,你不需要太擔心。只需要覆盤一胎時,對方是否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讓你當時感受不好,提出意見,加以調整即可。
另外多一個孩子,事情和壓力會多很多。要事先明確二胎(三胎)的日常照顧人,如果長輩願意支援,要評估ta現在的身體是否能承受重新幫忙養育一個孩子的責任和壓力。

如果長輩的身體狀況照顧孩子很吃力,家裡的經濟條件是否支援請一個育兒嫂或阿姨,幫忙帶孩子或做家務,並且這些開支,對生活質量不會造成斷崖式的影響。
另外,女性還要評估生育二胎(三胎)對自己的事業和職業規劃帶來的影響,尤其事業如果處於上升關鍵期,生育有可能會讓你的腳步變慢或者暫停,自己是否能接受這樣的落差?

透過繪本、角色扮演遊戲讓大寶理解嬰兒階段的需求。讓大寶用“小助手”的身份(如幫助挑選嬰兒用品)參與,但明確“照顧弟妹不是你的責任”。看看大寶的反應,是積極期待,還是消極抗拒?
雖然說這些建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作為過來人,都知道實際養育,要面對的突發情況更多、養育兩三個孩子的真實場面更混亂,但人生就是這樣,有失也有得,二孩(三孩)家庭辛苦加倍,但帶來的歡樂熱鬧和幸福瞬間,也是加倍的。
明確人生的主線,在選擇的時候,就不會內耗。如果你的主線是渴望二胎家庭的熱鬧,就創造條件去生;如果你的主線是追求財富和自由,那就遵循內心,好好搞錢,認真享受生活,不要在意世俗的定義和別人的眼光。
中年婦女和生活交手多年,經歷過各種大風大浪,真的不應該再被生育綁架。與其浪費心力去糾結這些事,不如把精力轉向更宏大的世界,去賺錢、去提升技能、去讀書,把自己變得更強大。
當你變得強大了,有隨時終止關係的能力和人生重啟的勇氣,那些讓你糾結的人和事,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