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到今年,陳素文已經在這個科室待了18年。她見證了人口政策變遷下,科室服務人群和內容的變化。她說,生育政策放開了,大家有多生的機會,但這個機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也並不是完全平等的,要看她們有沒有能力來承受這個機會。而在討論這個能力時,需要把她們當成有社會屬性的個體,而不是病人。
幫想生的人生好,幫不想生的人流產,成了計劃生育科科室服務內容的一體兩面。新京報《剝洋蔥》出品
編導/剪輯/文字丨新京報記者 吳瑜
攝影丨蘭丹青 吳瑜
編輯|陳曉舒
校對|付春愔
►本影片16分鐘
在陳素文的診室裡,問診常從討論胎心胎芽開始。
如果胎兒健康,她會用兩個指尖給孕媽媽劃出胎芽大小。然而,有時候沒有胎心,她也不得不宣判“沒戲了”。
陳素文是北京某三甲醫院計劃生育科的主任醫師。一桌兩椅,簾後一張做檢查用的床。從計劃生育科室1978年成立起,這套配置一直保持到現在。只是,床上躺著的問診者在悄然發生改變。
早些年,上面躺著的幾乎全是要求終止妊娠的女性,而如今,就診的病人大致可分為兩類:生育困難的和預約人流的。於是,幫想生的人生好,以及幫不想生的人流產,變成了科室服務內容的一體兩面。
這些變化,陳素文感觸很深。生育困難的群體,隨著婚育年齡的推遲和二孩三孩政策的放開,佔比更大了。預約流產的人群,她們做決定的原因更復雜了,醫患溝通也變得密集了。
算到今年,陳素文已經在這個科室待了18年。她見證了人口政策變遷下,科室服務人群和內容的變化。她說,生育政策放開了,大家有多生的機會,但這個機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也並不是完全平等的,要看她們有沒有能力來承受這個機會。而在討論這個能力時,需要把她們當成有社會屬性的個體,而不是病人。

張昕的手術在準備中,陳素文安撫她的情緒。影片截圖

求而不得
已有六次不良孕史的張昕又胎停了。
手術檯上,負壓吸引儀的工作停止後,醫生們的鑷子在金屬盤來回遊走,“找到了”“囊皮在這”“啥也沒了,內膜就這麼薄”。
不知道在哪段響動中,張昕睜開了眼。沒等醫生提醒和幫助,她下意識抬腿、側身,挪動到旁邊帶輪的床上,等待被推出手術室。還沒從麻醉中完全清醒,她已熟練推動著術後流程。在相同的手術檯上,這是她的第二次清宮手術。在生育路上,這是她的第七次嘗試。
張昕今年34歲,2014年開始備孕,除了2017年生下雙耳重度耳聾的女兒,經歷過2次胎停育、3次自然流產以及一次因沒過唐氏綜合徵篩查而在孕22周進行的引產。
在醫學上,胎停育是指胚胎生長到一個階段停止發育了。胎停育後,被母體自我保護性排出體外的,算作自然流產。如果殘留在宮腔內,則需要做人工流產手術。
張昕並不是個例。陳素文回憶,這些年,科室問診人群裡,胎停和反覆流產的患者越來越多。每日快三十例的流產手術中,最多的時候,因胎停而流產的佔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手術結束,張昕從麻醉中甦醒過來。影片截圖
其中,晚婚晚育和追求二胎三胎的人群佔了相當的比例。大部分在北京生活居住,也有少量從外地趕來就醫。
葉霞是從外地來的,帶個大包,語速很快,落座就開始介紹情況:老大已經15歲了,想要二胎,不過這次是二婚的,已經胎停三回了,做過宮腔粘連的手術,想查原因。
預約完檢查,她告訴記者,為了要二胎,包括在老傢俬立醫院做手術看病,已經花了十多萬元。“這老大一筆錢了,我一個打工的。” 這次,夫妻兩人來北京,打算最後一搏。“做手術要全麻,咋不受影響,都好幾回了。好了傷疤忘了疼唄,不還得有個孩子嘛?”她低著頭,說完又笑了笑。

葉霞在接受採訪。影片截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喬傑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隨著婚育年齡的推遲和三孩政策的放開,高齡女性的生育意願得到釋放,不孕不育群體的比例將逐步上升。生殖健康保護問題需要被關注。”
上午9點40分左右,張昕已從麻醉中恢復,準備下床離開。休息室內,還有7位女性在等待手術。她們穿著統一的紫色背心裙,粉色膠質拖鞋,並排靜坐著。每隔十分鐘左右,上一位剛被推出,下一位就支著輸液瓶起身,進入、脫鞋、躺下、抬腿。
若不是在這裡,很難看到這樣的群體。在生活中,胎停和流產的經歷,並不常被公開討論。張昕也不例外,幾次懷孕直至流產,除了老公,其他家人都不知情。
關於“沉默”,究其原因,陳素文說,一方面可能和文化有關係,性和生育力等話題很少被放到桌面上說;另一方面,民間有一個說法,懷孕三個月後才公開,而那些三個月內胎停流產的故事便也無從說起。
不常被公開,自然也難被廣泛關注。問診時,陳素文常常察覺到這個“沉默群體”的情緒問題:“小生命曾經和母體產生過連線,突然的失去,對母親來說是很大的打擊,這種情緒難以消化,無處傾訴,即便是家人也無法完全感同身受。”在某社交平臺,她們記錄著自己的經歷:有的寫信給失去的孩子,有的反覆在夢裡與孩子重逢。一些無法解開心結的,會去寺廟為寶寶超度。
陳素文說,為避免產後抑鬱,一些醫院的產科為新手媽媽開設了心理諮詢服務。對於反覆胎停和流產的群體,最好也能提供專業的心理指導。

手術結束後,一位女性問醫生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備孕。影片截圖

找到原因
10年生育路,張昕至今很難把7次不良孕史,歸結到一個具體且明確的原因上。
醫學上,造成胎停的原因很多,相當一部分是胚胎染色體異常所致,還有一部分,和母體、父體以及生活環境有關係,受感染、免疫、內分泌、遺傳、精子質量,以及一些不明因素等影響。
有些問診者能找到癥結所在,針對性調理和治療,接著順利懷孕和生產。也有部分人和張昕一樣,原因不明。

手術室內,醫生在儲存胚胎樣本,供後續檢查胎停原因。影片截圖
這一點,在病歷單的厚度上,有所體現。
反覆胎停或流產的女性問診時,會從挎包中抽出一本塞滿檢查單的資料夾,特別厚的以小貼紙作目錄,標記年份和類別。
每一次懷孕,檢查單更新一沓。每一次流產,檢查結果清零一次。接著,從一天一次跑醫院監測排卵開始,備孕工作從頭再來。
資料夾大多是暖色調的,有的封面上寫著“龍寶寶出生日記”的字樣,有的則印著一隻小兔子。前者有一本教科書那麼厚,後者和半本字典差不多——她們在龍年和兔年懷的寶寶都沒能順利降生,轉眼,又到年尾。
她們對檢查單上,各類醫學數值的功能及安全範圍早已瞭然於心:AMH值可評估卵巢儲備功能,精子DNA碎片率與男性生育能力有關、HCG值可判斷胎兒是否發育異常。往往落座沒多久,診室就被這樣一系列醫學名詞淹沒。它們中每一項的達標,都是順利懷孕生產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一位女性的病歷本,用便籤貼紙做目錄。影片截圖
相對確鑿的是,年齡通常被看作是影響生育力的最關鍵因素之一。陳素文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的生育力逐漸下降。在醫學上,一般將預產期年齡達到及超過35歲孕婦,定義為高齡孕婦。根據喬傑團隊2021年釋出的一項調查資料,我國孕產婦中,高齡妊娠比例已升至17%左右。
“把自己擠到角落裡了”,陳素文這樣形容問診室裡高齡備孕女性的狀態。對她們來說,備孕像一場與生理時鐘的賽跑。
一位胎停後在家自然流產的39歲女性落座,從裝奶茶的保溫袋中抽出一個礦泉水瓶,遞給陳素文。裡面用生理鹽水泡著的,是流產時從體內排出的物質。沒有多餘的情緒,問診伊始,她冷靜地連續發問,“裡面泡著的東西,能支援胚胎檢測查原因嗎?”“我隔多久能再次備孕?”得知自然流產要求的備孕間隔短於人工流產,她為節省下時間感到慶幸。

診室內,患者的取樣管。影片截圖
陳素文建議,夫妻雙方如果有生育需求,可以提前做好生育力評估,根據雙方的身體狀況,安排生育計劃。在可能的情況下,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針對生育力問題,今年兩會期間,喬傑也曾提交一份關於“著力強化我國生育力儲存保障體系”的提案,進一步提出:應加強對育齡人群的生育力評估以及對輔助生殖技術的科學認知。
接近12點,上午所有的工作結束。做完手術的人們走出休息室,迴歸各自的生活。六個月的安全間隔後,她們中的一部分,將帶著檢查結果,開始新一輪的備孕。

搖擺中的決定
診室裡,陳素文與一位孕周較大的女性相對坐著。
“34歲,如果這個孩子不要,再次懷孕就屬於高齡。”“加上你有子宮肌瘤,錯過最佳的生育年齡,下次懷孕可能會出現問題。”陳素文言辭懇切。
桌子另一端,聲音開始哽咽:“公司最近在裁員,家裡老人剛生病了,要不了,我們決定不要了。”陳素文起身準備術前檢查。“寶貝,這是社會因素,我們醫生解決不了,我就不多說了。”
在她看來,生育從來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作為醫生,我們有告知她身體狀況的義務,但我們要做的,是滿足她的醫療需求,而不是決定她的醫療訴求。我不把問診者稱作病人,他們是有社會屬性的個體。”
中午時分,鄭曉茵就到了,一個人在診室靜坐了很久。前一天,公司廁所間,外賣叫來的驗孕棒上,兩條紅色顯現,“特別特別紅,比一胎時深很多。”
“我真正開始哭,是醫生說有胎心的時候,那個時候我能感受到,這已經是一個小生命了,之前只覺得那是細胞。”她的手指像煙花一樣反覆散開,模擬在B超監視儀上看到的胎動模樣。

鄭曉茵在診室內。影片截圖
今年是鄭曉茵來北京的第10年,3年前結婚買房,去年有了大寶。夫妻兩人上班忙,平日母親幫著帶孩子。一胎得來不易,生產時她順轉剖進了重症監護室,而大寶因肺炎,沒等她看一眼,就被推出去送到兒科。“我太想看到他了,每天看著監護室的鐘,從晚到早,一點點數著時間,天亮了就問醫生,今天能不能出去。”等終於轉到普通病房,她又得知大寶已被送到兒研所,輾轉14天,她才看到孩子。“那14天,是我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刻。”
“懷大寶的時候很不容易,所以當時我不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有了卻不想要。等輪到自己,才發現,要考慮的很多。”
她說,生不生養孩子,要考慮的因素是經濟能力和工作現實。“目前我們沒辦法給他好的生活。”大寶因體質特殊,前一晚又發燒了。“現在我的孕反已經很嚴重,渾身沒勁,照顧起大寶有些力不從心。有了二胎後,加上上班,可能更無法平衡,爸爸和姥姥的壓力也會很大。”
下午2點多,鄭曉茵預約好手術,離開診室。流產假已和公司請好,有15天。下個月,她計劃回趟青島老家,給大寶準備抓周儀式。“很期待看他能抓到什麼。”她說。

鄭曉茵進入手術室。影片截圖
其實,終止妊娠,原本就是計劃生育科的主要服務內容之一。只是,和過去相比,科室氛圍有些不同。陳素文回憶道,當年,手術室裡基本都是三臺手術同時進行,大部分都是終止妊娠和上環的,大家意圖比較明確,醫患溝通也比較簡潔。如今,無論是想要的還是不想要的,大家考慮得更多了,醫患溝通也密集起來。
關於生育意願,官方也曾做過統計。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表示,2019年全國人口與家庭動態監測調查顯示,有生育二孩及以上打算的婦女,僅不足半數實現了再生育。教育、住房、就業等相關經濟社會政策成為影響家庭生育抉擇的關鍵。
對應的,2021年8月20日,修改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裡,關於鼓勵生育的內容裡提到,國家採取財政、稅收、保險、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援措施,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手術結束後,一位女性在休息區的床上自言自語。影片截圖
診室人來人往,也有很多人決定把孩子留下來、並接著保胎。33歲的黃瑾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成為了一名公務員,幾年前結婚並生下寶寶。得知意外懷上的二胎,胎兒很健康,她和母親都很高興,連聲感謝陳素文。
“經濟和工作壓力都有,但如果真的想要,想辦法還是可以克服的。小孩長到一兩歲就可以上托育所了,也就辛苦那幾個月。錢要賺總還是有機會的,但是小孩是用錢買不到的。”“走一步算一步,都會好的,我自己生了三個,她還有兩個弟弟。”一旁的母親補充道。
玻璃門外,走廊等待區,40歲的王海搓著腦門,坐了許久。妻子進去一個小時了,一直沒出來。查出懷孕已有兩週,兩人還沒做好決定。他們對未來本有著清楚的規劃:前些年在東城區買了房,明年14歲的女兒就要過去上學,全家也要跟著搬到市裡……
突然的懷孕,讓按部就班的生活多了些不確定性。王海出生在80年代,是第一批獨生子女,“我一個人長大,所以很想給女兒添個伴,她將來碰上事能有個商量的人。但是,上面四個老人,下面兩個孩子,我們不知道能不能照顧好六個。”
下午4點的走廊,人已稀稀落落。妻子做完檢查走出來,王海接過她手裡的包,二人離開。今晚要做最後的決定,他們說。

醫生推出手術結束的女性。影片截圖

保護生育力
清潔人員做完打掃後,手術室熄了燈。對面辦公室裡,PAC諮詢員(流產後關愛服務諮詢員)的術後隨訪工作,還在進行。
依著登記表,諮詢員撥去電話:“請問您術後恢復情況如何?”“人工流產對女性身體健康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懷孕打算,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好嗎?”

PAC諮詢員(流產後關愛服務諮詢員)的術後隨訪工作。影片截圖
PAC服務內容包括透過向接受人工流產手術的女性宣傳避孕知識、幫助落實有效的避孕方法,從而減少非意願妊娠的發生,降低重複流產率,從而保護女性的生殖健康。
陳素文觀察到,人工流產手術呈現低齡化和高重複率的特點。“我們科室裡,接受人流手術的人群中,49%是未婚未育女性,其中大部分年齡都在25歲以下。”“流產次數越多,對生育力的影響越大。反覆流產的人群,等到真正想生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她說,目前我國性教育還不夠普及,很多人對各種避孕方式的認知不夠清晰。2021年8月20日,修改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裡,也有相關內容:醫療衛生機構應當針對育齡人群開展優生優育知識宣傳教育,承擔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的諮詢、指導和技術服務,規範開展不孕不育症診療。
醫院官網上,一則關於計劃生育科室轉型的新聞,開頭這麼寫道:優生優育是計劃生育具體內涵的延伸,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計劃生育的具體化體現。首頁裡,科室介紹一欄,“計劃生育”前已添上了“生殖調節”四個字。
去年是陳素文在這裡工作的第17年。今年四月,本應退休的她,被醫院返聘,一週五天,人來人往,問診工作依舊繁忙。

對面科室走廊上,一位家屬抱著寶寶,一位新手爸爸在衝奶粉。影片截圖
今年7月1日,世界人口日當天,陳素文作為嘉賓,動身去昆明參加“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第四屆生育調控大會”,會議主題與保護婦女生殖健康相關,在場的醫學同仁交流了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陳素文說,大家對生殖健康的關注度提高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
“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對計劃生育的定義是,在你想生的時候,可以生一個好的,在你不想生的時候,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育。”陳素文說。
手術後的一個月,鄭曉茵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組大寶抓周儀式的照片。九宮格中央,是大寶的獨照,照片裡他攥著剛抓到的小算盤。配文裡,鄭曉茵寫道:有孩子還是挺開心的,笑比哭多吧。
七次嘗試後,張昕準備“再試試”。這個時候,似乎不要的決定比要的決定,更難做出。“主要是想給我閨女找個伴,不過,這次會更順其自然啦。”
(文中患者均為化名)
━━━━━━━━━━━━━━━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
“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洋蔥話題
▼
你對此事怎麼看?
後臺回覆關鍵詞“洋蔥君” ,加入讀者群
推薦閱讀

有你“在看”,我們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