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憨憨爸
來源:憨爸的筆記本(ID:han-daddy02)

昨天看到一段話,說得很扎心:
“別太高估你家孩子的天性,你越是無條件地順著他,他就越容易變成那個又懶又饞、沒規矩沒邊界的小祖宗。”
這讓我想起了我和老婆剛升級成父母的時候,有一次刷到育兒博主的一個影片說“要給孩子絕對自由”,我們就一股腦地照搬,覺得這才叫尊重孩子。
結果沒過多久,家裡差點被折騰得天翻地覆。後來我們才慢慢明白:所謂的尊重,不是無條件的放縱,也不是事事順著孩子,而是帶著分寸、帶著智慧去愛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理解和接納,但更需要有人幫他立下規則、教會他什麼是責任和分寸。
真正的尊重,是讓孩子學會在自由裡成長,而不是讓他變成一匹脫韁的野馬。
01
尊重,不是事事都聽孩子的
記得朋友家的女兒軒軒,從小被灌輸 “你的事情你做主”。
上幼兒園後,每天早上為了 “要不要上學” 能吵半小時。
她媽媽覺得這是尊重孩子意願,結果她養成了任性的毛病,不想寫作業就撕本子,不開心就摔玩具,還理直氣壯地說:“媽媽說過,要尊重我的選擇!”
我自己也吃過虧,有段時間,我讓兒子自由安排作息,結果他半夜11點還在看故事書,第二天賴床遲到。
孩子年紀小,根本分不清 “可選擇的小事” 和 “必須遵守的大事”,這就像穿什麼衣服可以自己挑,但是按時上學、完成作業這些原則性的問題,父母必須把好關。
後來我學聰明瞭,給兒子列了張 “權力清單”:興趣班、文具顏色這些小事自己決定;但每天英語閱讀20分鐘、晚上10點之前睡覺,沒得商量。
剛開始他也鬧過,但是我堅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有次他為了多玩10分鐘和他媽媽哭鬧,老婆就抱著他輕聲說:“媽媽知道你沒玩夠,但時間到了哦。我們明天早點開始,就能多玩會兒啦!”
慢慢地,兒子反而學會了遵守規則。
02
假尊重比不尊重更傷人
不要一邊尊重孩子一邊否定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實而溫暖的引導,而不是一場場自欺欺人的“民主遊戲”。
真正的尊重,是在可以讓步的時候給選擇,在必須堅持的時候坦誠以待。
有的家長表面上會問孩子:“你覺得這樣好嗎?”
可一旦孩子提出不同意見,立馬就變臉,這種“偽尊重”,其實比直接命令更傷人。
端午去表妹家我看到了這樣一幕:表妹拿著兩條裙子問女兒,“寶貝,你喜歡哪件?”孩子指著粉色那條,滿心歡喜地說想要這件。
結果表妹皺起眉頭,說:“這件顯胖,還是藍色的好看,就選這個吧!”孩子當時委屈得眼圈都紅了,那種被忽視的失落感,讓人看著都心疼。
其實,我自己也犯過類似的錯。
有一次,我用很溫柔的語氣對兒子說:“兒子,該睡覺了。”
他小聲說還想再看會兒書,我當時看到他磨蹭的樣子馬上不高興了,板起臉來:“不行,現在必須睡覺,明天還要上學!”
從那以後,他再也不相信我的“商量”是真的,每次我徵求他的意見,他都只是敷衍地點點頭說“好的”,再也沒有了最初的期待和信任。
後來我才明白,如果事情根本沒得商量,不如直接堅定地告訴孩子你的決定,而不是假裝給他選擇。
虛假的“民主”會消耗彼此的感情,讓孩子在真實中學會成長,這才是最珍貴的教育。
03
尊重和規則
到底應該怎麼平衡?
1. 原則問題,守住底線不鬆口。
像安全、責任、禮儀這些紅線,絕不能讓步,但在一些小事上,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選擇的空間。
守住底線,是父母對孩子最溫柔也最堅定的保護,而方法上的靈活,則讓孩子在規則中學會成長和負責。
比如,我兒子不愛刷牙,我就問他:“今天想用草莓味還是橙子味的牙膏?”他覺得自己能做主,反而主動配合了。
再比如他賴床遲到,我也不幫他圓謊,而是讓他自己去跟老師解釋,幾次下來,他慢慢養成了早起的習慣。
2. 小事放權,讓孩子學會做主。
自主思考和權衡利弊的能力,比一時的成績更珍貴,也會陪他走得更遠。
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
在興趣班的選擇上,我帶兒子體驗了畫畫、跆拳道、功夫、足球,最後他自己決定踢足球。
雖然中途也有過想放棄的時候,但因為是自己的決定,他反而更願意堅持。
現在,每當遇到衝突,他都會認真思考:“如果週末去露營,就不能參加足球比賽了,我得好好想想。”
3. 溝通的關鍵:溫和而堅定。
教育最怕的,就是走極端。
別像有些家長那樣,一不順心就大吼“必須聽我的”;也別總當“老好人”,孩子一哭就立刻讓步。
真正好的教育,是溫柔裡的堅定,是規則中的體諒。
我現在常跟孩子說的話是:
“我知道你還想多玩一會兒(先理解情緒),但我們約定好的時間到了(明確規則),趕緊收拾一下,等會兒還能再讀個小故事(給出方案)。”
這樣既守住了底線,又不會讓孩子覺得被否定,讓他在愛和界限中慢慢學會自律和尊重。
教育從來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真正的尊重,是在大原則上給孩子指明方向,在生活的小事裡給他空間和支援。
把握好這個分寸,才能養出獨立自信、懂得敬畏和自律的孩子。
我們教給孩子的,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懂得什麼需要堅持,什麼可以選擇。畢竟,成長路上最寶貴的能力,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END-
來源:憨爸的筆記本(ID:han-daddy02),作者憨爸,8歲男孩的爸爸,左手陪娃,右手讀寫,分享平實生活和教育乾貨,喜歡就關注吧。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