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家:想練成好書法,需要注意什麼?

“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放眼望去,在我們周遭,皆是千篇一律的灰濛建築,整齊劃一的店鋪招牌,甚至路人臉上的妝容與神采,都帶著同樣的空洞與焦慮。
實用主義正在讓我們不自覺地變成“美盲”,但中華文化並不缺乏美的傳統。傳承千年、帶著中文世界那份獨有優雅的書法,便擁有活生生的、直觀具象的美。即便是不擅長揮毫潑墨的人,也總能被書法藝術中的水墨韻味深深吸引。
書法絕不僅僅是被束之高閣的藝術,它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音樂和繪畫,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審美修養。
而掌握書法的關鍵,就隱藏在經典的傳世碑帖中。
三聯中讀聯合活字文化,集結書畫名家何大齊,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劉濤,書法家崔寒柏,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薛龍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劉紹剛,前《書法報》執行主編陳新亞,六位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者,開設影片專欄《筆墨的世界》。
他們將推薦並精講十八種傳世碑帖臨摹,帶你走出誤區,建立書法學習的正確理念,用筆墨對話古人,走進書法高手的世界。
如何在經典碑帖中找到自己的學書路徑?
書法是讓當代人神往的世界。感動於書法的美,又說不清美在何處,渴望獲得書法技能,又畏懼練字的艱難。這套書法課,源自於我們的困惑,在已經失去了書法環境,甚至連字都很少寫的今天,什麼才是進入書法最享受又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想到的是古人的書法經典。它們透過金石或紙絹流傳下來,現在統稱碑帖。古人學書法時,臨摹前人名作是必修課,直到自己的書法也成為經典碑帖,被後人臨摹。那時書法作品的複製傳播不便,人們重金求購珍貴字帖,不少人得到一件拓本就臨習終生。
我們的幸運在於,能見到的歷代碑帖遠多於前人。在這些碑帖的體系中,儲存著書法所有的法度與精髓,每一筆畫都不是憑空而來,但需要高人指點,才能看懂。
我們找到六位老師,有書法史學者、書法名家、書法教育家。這些有多年研究、創作和教學經驗的老師,將帶我們透過臨習碑帖學通書法。
限時特惠
特惠價84元(原價168元
(3.5—3.9)
▼掃描二維碼跟著名家學書法
六位書法名師
帶你走進書法高手的世界
關於臨習碑帖的必備基礎,書畫家、書法教育家何大齊老師提出“學書法先要認識漢字”。書法在傳統文化中的至高地位首先是因為和文字的關係。對漢字瞭解不深是現代人的通病,甚至書法家都難免寫錯。臨帖中會遇到不常規的字形,破損處需要辨認字跡,缺失的字需要查詢。何老師從漢字的歷史和趣味入手,教授現代人看得懂的文字學,作為書法學習的起點。
學習經典碑帖是提高書法審美力的必經之路。老師們在課程中推薦的十八種碑帖,是五種書體中的傳世經典,也貫穿起書法的發展歷程。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書法篆刻家劉紹剛老師將考古發現帶進課程,解釋古文字的書法之美。
書法史學者薛龍春老師和劉濤老師從歷史和審美變遷角度分析楷書和隸書。
書法家崔寒柏老師將名家個性與人生經歷作為線索,講授行書的筆法和內涵。
草書名家陳新亞老師從日常書寫的角度解釋草書名作,讓這種最難看懂的書體瞬間變得親切可感。
從古老的金文拓片,到歷代名家名帖,再到不知作者但後來奉為經典的漢魏碑刻,我們將在課程中看懂中國書法各個時期的極致之美。

用筆墨對話古人

獲得屬於自己的最美書寫
現代人臨摹中最大的障礙是對“形”的執著。比如急功近利,基礎沒打好就想創新風格。比如入門時的描紅,所有心思都在塗滿筆畫,脫離印好的字形就不會寫。比如以為臨帖就要寫得一模一樣,忽略了筆法的實質。
對於這些誤區,老師們在課程中講到,“形似”雖然是一個標準,但不是目的,目的是透過臨帖學會用筆和結字的道理,過度追求筆畫形狀和原帖一樣,反而會違反書寫動作的規律。臨摹是追尋古人的書寫動作。透過眼睛理解,往往只看到裝飾性或字型的婉轉多變,但透過手中的筆去理解,就能感受到古人作書的簡單直接,毫無造作,甚至個性流露。
只有經過系統的臨帖訓練,才能完成從描摹到書寫的真正提高,這個過程需要最專業的指導,也是這套課程聚焦的環節。跟隨名家的指導,我們將用筆墨破譯古人的動作,理解毛筆書寫的本質。
臨帖是技法進階的過程。課程中有比較好掌握的楷書、隸書、篆書,也有藝術性更強的行書、草書,你可以學習到從姿勢、筆畫、結構的基礎,到形成書寫節奏、感受自然揮運。字帖選擇也考慮了每種書體的入門基礎和發展空間,在經典中循序漸進。
碑和帖也牽引出書法文化的大問題,王羲之繼承鍾張,變革古法創立今體,顏真卿取篆隸古法變革楷書,蘇軾米芾展示著宋代文人書法的個性,清代成為習字範本的漢魏碑刻開闢出書法審美的新趣味……老師們選擇的碑帖,也見證了書法傳承中最關鍵的變革和發展。你將從中看懂歷史和物質環境給書法帶來的每一種可能性。
所以這套碑帖課,不僅是書法審美課、技法課,也是書法文化課。
古人從識字開始學書法,從此伴隨終生,不僅因為生存需要,更因為書法的藝術魅力,在信手揮毫中直抒胸臆的享受。
薛龍春老師在講課中提到“人書俱老”,這是孫過庭《書譜》一句特別感人的話,“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概括了技藝和境界從初學到臻於成熟的過程,其間哲理意味,又好像在一瞬間看盡了一生。
崔寒柏老師談到自己小時候就臨歐陽詢的《皇甫君碑》,和現在再臨感受完全不同。初學臨帖者一筆一劃地跟隨,中級時能吸收屬於自己的部分,到老就成為一種對話。
真正的書法與速成無關,是人生境界和修養的體現。但在名家指導之下臨習經典碑帖,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找到進入書法的路徑,樹立書法學習的正見,獲得最有效的臨習方式。不論是否繼續學下去,都是一個很高的起點和長遠的指導。
限時特惠
特惠價84元(原價168元
(3.5—3.9)
▼掃描二維碼進入筆墨的世界
編輯:鞠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