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則來自美國的專利新聞讓很多中國網友直呼“離大譜”:
韓國食品巨頭CJ第一製糖,居然將傳統中式水餃的外觀申請了專利——而美國專利局,還真的批准了。保護期長達15年!

這項專利不只關係到一家企業,更牽涉到文化歸屬、商業利益,甚至是海外中餐的生存空間。
一個看似普通的餃子,為何突然成了“爭議核心”?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01
韓國申請餃子專利
保護期長達15年!

關於“文化輸出”,韓國一向不缺動作。但這一次,他們把目標對準了中國人最熟悉的傳統美食——餃子。
最近,韓國食品巨頭CJ第一製糖在美國成功註冊了一項“餃子外觀設計專利”,有效期長達15年。這一訊息一齣,立即引發中韓兩國網友的強烈反應。
這項專利到底是什麼?

據CJ公司官網披露,他們在2023年2月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交了這項申請,並於2025年4月獲得批准。專利的核心內容是一種“外觀設計”:
• 新月形餃子
• 頂部14~16個順時針方向的褶皺
• 底部平整,整體造型對稱美觀
從描述上看,這和中國傳統水餃幾乎如出一轍。

不僅如此,CJ還提交了14張餃子照片、3D模型和精準測量資料,以強調其“獨特性”。然而,中國網友一眼就看穿了:“這不是我們家飯桌上的日常造型嗎?”
02
不僅在美國
CJ還在全球佈局

這項專利並不是CJ在美國的孤立申請。他們已同步將該設計提交至日本、韓國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並主張具有“韓國優先權”。
種種跡象表明,這不僅僅是一次產品保護,而是一次針對中國傳統食品文化的系統性“版權封鎖”嘗試。
問題來了:這種餃子,真的起源於韓國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中國早已明確指出,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而韓國的饅頭雖然形式接近,但出現時間較晚,且深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
然而,美國專利局卻以其“具有顯著特徵”為由,通過了這項申請,引發了巨大爭議。
03
背後的風險值得警惕
引起中餐館注意

這項專利的現實影響不容小覷。如果它在美國獲得有效執行權,中餐館特別是中小型商戶,在製作和銷售類似外形水餃時,可能會遭遇專利侵權指控。
而這類訴訟往往涉及高昂費用,小企業根本無力應對。一時間,“餃子還能不能自由地包和賣”,成了懸在中餐業者頭上的“專利利劍”。
不過中國的水餃,從外觀到工藝、從地域口味到製作技法,千變萬化,並非一套“標準化工業美學”所能概括。

真正代表中國餃子文化的,不是某一個角度的14個褶,而是千百年來世代傳承的飲食智慧與人情味。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有出口美國意向的廠商,還是應提高警惕,避免與該專利設計“高度重合”。比如:避開14至16個規則褶皺、對稱結構、特定造型等細節,降低被惡意索賠的風險。
最後,我們不怕褶皺被“註冊”,怕的是傳統被“偷換概念”。餃子不是哪個國家一紙專利就能定義的,它屬於所有包過、吃過、記得年味的人。
*部分資訊來源於LA活雷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 排版 | 番薯
圖片 | 部分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 | 番薯
快加星標,找好吃的不迷路👇

吃貨們都在看
不代表吃貨立場,不涉及任何商業利益,
